朱元璋为什么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优质回答:历史学家钱穆曾认为元亡明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华夏重光”的“大关节”。
然而,他在《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中又失望地说道,当时的人们“仅言开国,不及攘夷”,他们的“心中笔下无华夷之别”,并无今天许多人认为应该有的民族大义。
事实上,元朝灭亡之后,不肯为大明效力的元朝遗民有很多,为元朝自杀明志的汉人不在少数,数量甚至比见于史册的大宋遗民要多得多。
比如郑玉,他是“南人”,四等人的最末一等,当朱元璋强行录用他时,他最终选择了绝食七日而死。
今天的我们视文天祥为民族英雄,认为他是为坚守华夷之辨的立场而死,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忠臣不仕二主”,这才是主要原因。
面对忽必烈的劝降,文天祥的回答是“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也就是说,文天祥拒绝的是在元朝做官,不仕两朝,但可以作为一个方外之人给元朝出出主意。
宋——元——明,在古人眼里就是改朝换代,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民族之间的仇恨肯定有,但确实并非主流思想。
“明祖开国,虽曰复汉唐之旧统,光华夏之文物,后人重其为民族革命。然在当时文学从龙诸臣,意想似殊不然。或则心存鞑庭,或则意蔑新朝。虽经明祖多方敦迫,大率怯于进而勇于退。”
钱穆这段话,大抵可以使我们明白当时士人是如何看待这场元亡明兴这场改朝换代的。
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他甚至多次强调他的天下并非取自元朝之手,而是得自元末群雄,在大明祭祀的帝王庙中,元世祖忽必烈也名列其中。
所以,朱元璋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是正常现象,不承认才是反常。
在古代,南朝和北朝、辽宋金三朝哪个是正统有争议,而元朝的正统性则从未有争议。
民族,这一概念我国古代不是没有,但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还是源于西方,清末同盟会的“十八省建国”便是出于这一思潮。
其他网友观点元朝是不是中国的一个封建王朝?或者说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正统地位?这关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不是一个连续不断、绵延不绝的发展过程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必须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我们都说,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中间从末湮灭过。元朝统治中国97年,如果不承认其正统地位,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华文明被元朝割断了,割断为前一段和后一段。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元之前的匈奴族,还是契丹族、蒙古族,以至后来的满族,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是平等的,汉族能做中国的统治者,少数民族人士也能做中国的统治者。蒙元的统治者是中国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士。他的统治因此具有正统地位。况且,元朝建立后,官方在使用蒙文时,也将汉文作为官方文字加以使用,这就说明元朝自己也将自己视为中国的正统王朝。否则,如果蒙元禁止官方甚至民间使用汉文而推广蒙文,97年也不是一个短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不准使用汉文,汉文就有可能被湮灭。那么,元朝就真正的失去正统地位了。
元朝属于正统王朝,还反映在元朝丞相脱脱(脱脱帖木儿)用汉文字主持修撰了《宋史》《辽史》《金史》。元朝认为自己是华夏正统王朝,是继承宋、辽、金而来,所以才会修撰前朝史。
说至此,我们高度赞扬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和不凡识见!
△明太祖朱元璋
其他网友观点因为朱元璋对元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一、朱元璋特别善待元朝的遗族皇亲。
元顺帝北逃,明军追击,俘虏了元朝皇子一行众人。大臣们原计划想在南京举行一个盛大的“献俘”仪式,以彰军功,但朱元璋否
决了这个提议,认为这是对伟大元朝的侮辱。
“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
明军向大都进军,他亲自下令叮嘱军队不许加害元朝的皇亲贵族们。
“元之宗戚,咸俾保全。”
朱元璋对元朝贵族俘虏们都给予了礼敬和封爵,让汉族官民继续对他们如以前一样行礼敬拜。
二、朱元璋多次强调元朝的正统性。
元朝覆灭,大臣们上书“捷奏”,批判元朝,有些贬低元朝皇帝的词汇,朱元璋看了,很不高兴,命令马上修改。
“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朱元璋坚定地支持元朝统治的“正统”地位,为元朝的正统性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朱元璋坚信元朝统治是受命于天,光明正大。他认为,不但元灭宋以后的几十年是正统,而且元、宋并存的十几年也应该视为正统。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皇曰两汉曰唐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
三、朱元璋对元朝统治歌功颂德。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元祖宗功德在人”
“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养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他为自己生不逢时,没赶上元朝统治的好时代而遗憾。
四、他甚至还替自己的爹娘感激元朝
“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五、朱元璋为记念元朝大兴土木,还亲自跪拜祭奠。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在北平给元世祖盖庙。
洪武六年,又下令在南京建设了历代帝王庙,把元世祖和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供在了一起。
他甚至还把元朝的功臣木华黎等人的牌位也供起来,行了跪拜大礼。
六、朱元璋为了贬低起义,甚至不惜侮辱自己。
他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混口饭吃,根本不是为了反元。情非得已,是人生的重大污点。
“昔者朕被妖人逼起巾野。”
“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
“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
“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殃归首乱。”
七、朱元璋对所有的农民起义进行了诅咒。
“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何故?盖天之道好还,凡为首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与首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
八、朱元璋认为饿死也比造反强。
“饥谨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朱元璋对元朝还是很有感情的,他深感自己当年误入歧途,并为自己的鲁莽和无知而深感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