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红楼梦》内涵没看懂,到底讲述了什么?

网友提问:

《红楼梦》内涵没看懂,到底讲述了什么?

优质回答:

《红楼梦》的全部内涵,一两句话是说不好的,它包含的太多太多。这么说吧,要想谈几句《红楼梦》,第一你得有生活基础,第二你得有文化基础,二者缺少一个都很不方便。所谓生活基础,就是你必须有过人生的得志与颓废或者说风风雨雨,你缺少了生活的阅历,是不可能有“一把辛酸泪”的,当然也不可能欣喜若狂的“得即高歌”。而你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你也不可能去体会把玩作品中的那些精彩细节,比如刘姥姥在大观园中吃“茄子”,凤姐儿的讲解,那是美食谱,比如贾政验收大观园,那是园林艺术,再比如宝玉和众姐妹们的诗社上的流光溢彩,还有元春省亲中的“考试”,香菱学诗的过程,那还真是要一点点“文学细胞”的。

进一步说,整个《红楼梦》,按现在的流行说法,它是很接地气的,只知道“穿越”故事或者清廷戏、武侠、怪诞“文学”的人,还真的不习惯《红楼梦》。《红楼梦》接地气就在于它的故事与情结琐碎而真实,它记录的主要是贾氏宁荣二府的日常生活,因为贾氏二府是公爵家族,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干部国务院的直属级别了,再上面只有“王”也就是皇帝直属血亲了,位高权重的贾府日常生活,那就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吃喝之外看看戏,赏赏花,游游园,会会朋友,就是他们家的事。

而《红楼梦》的记载,则基本都很真实,其中的菜谱,药方,服饰等等,还真的多半都是真实的(“冷香丸”是另一回事)。而在这些琐碎庸俗的细节中,主宰者就是一个个人了,有人就要明争暗斗,斗争起来就惊心动魄,血雨腥风。当年毛泽东主席说,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话非常确切。《红楼梦》中的明争暗斗是一层层的,又是上下勾连着的,比如说丫鬟之间,都要争个“上进”,袭人,晴雯谁不想争取做个姨太太?于是丫鬟互相是要斗的。丫鬟跟主子又是一条船上的,所以还得互相合作,船翻了谁都玩完。主子们之间也有个权力和权利大小,只有打压他人才能让自己更有地位,但是又必须“团结”,谁要是获罪了则整个家族都难保,实际上正是这样,贾政一倒,整个贾府最后就彻底完蛋了。王熙凤再歹毒,也不能让贾琏完蛋,不然就会同归于尽。

所以,《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就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象征,工作和生活中,被算计,被利用,却怎么也互相离不开。背后互相恨得咬牙切齿,当面却要笑得花一般的灿烂。费尽心机一辈子,总算差不多比较遂心了,想不到却已经头发白了,脸皮老了,身体垮了,死期到了……

这就是《红楼梦》,有美酒香茗,有红粉裙釵,有一掷千金,有粒米难求,有颐指气使,有低三下四,有金印悬胸,有破席裹身……“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页页看完,合上书,放眼望,却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这书有个神秘之处,通常一遍是看不完的,看看就丢开了,某一天又突然想到再看看,然后又懒懒的丢开了,很久以后,你真的看完了,却回忆不清究竟看了多少次。当你把《红楼梦》全部看完后,就会想到这书要收藏。然后,某一天,再某一天,又会拿出来看看。

其他网友观点

既然《红楼梦》是悲剧,就是将主人公心目中(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中不可冲突的矛盾展现出来,最终破灭。

那么,《红楼梦》只是讲述贾宝玉无法得到爱情嘛?

当然不是。

宝黛爱情只是表,作者真正想展示的是勋贵阶层的没落必然性。

换言之,拥有高人一等才学,看破勋贵阶层堕落必然的作者,因自身学识限制也困于政治经济环境,无法找到拯救勋贵家族逐步没落的结局,只能归咎于宿命论,终让主角寻仙求道以图解脱。

其他网友观点

《红楼梦》应该是读者最为熟悉的一个书名了。其实,这个书名会产生,是因为高鹗和程伟元。他们出版了刻本的《红楼梦》。因为程甲本和程乙本的流传,大家都把曹雪芹的著作命名为《红楼梦》。现如今大部分出版商出版的《红楼梦》,封面上印的也是这个书名。

但是,“红楼梦”一开始并不是指书名。在脂本系统当中,“红楼梦”指的是书中第五回里那一套曲子的名字。

不过,《红楼梦》这个书名能够广为流传也是很有道理的。毕竟,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书名,不像《石头记》这个名字那样古雅,那样含蓄蕴藉。

“红”就是指女性,在书中还有“千红一窟”这样的字眼。“楼”就是指家族。而“梦”指的是“人生如梦”的感慨。而“红楼”二字在古典诗词里指的就是绣楼,就是闺阁少女所住的楼房。十四首《红楼梦》套曲基本上表达的就是这三层内涵:对女性命运的惋惜;对家族败落的感伤;对人生如梦幻泡影的怅惘。

《红楼梦》具有颂女主题是毋庸置疑的。贾宝玉声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在他看来女儿集天地精华,是人上之人。他怜香惜玉,最大的梦想就是做“护花使者”。他在赤霞宫里就是神瑛侍者,到了人间他是怡红院里的侍者。最难得的是他对女儿的呵护超越了等级尊卑意识。他不仅怜爱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等大家闺秀,对香菱、袭人、晴雯等丫鬟也是呵护备至,甚至对藕官、龄官、芳官等被歧视压迫的女戏子也是十分关怀的。

在《红楼梦》当中,”女儿“是一个文化概念,代表一种纯真美好的人性。尤其是未出嫁的少女,更是聪明灵秀,蕙质兰心。

而以贾母、王夫人为代表的已婚女性,虽然有各种问题,但是也有惜老怜贫等善良品性。以刘姥姥为代表的乡间农妇,淳朴善良,大智若愚。以妙玉为代表的女尼则是清高孤傲,才华横溢。而以王熙凤、尤氏为代表的少奶奶,颇有才干,也有爱护家族后辈的一面。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颂歌。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红楼梦》高举赞美女性,”使闺阁昭传“的大旗,是难能可贵的。曹雪芹的女性观念,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

在《红楼梦》曲里,咏叹王熙凤的《聪明累》和咏叹秦可卿的《好事终》值得揣摩。《聪明累》里”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仅是王熙凤个人的悲剧,更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一损俱损的悲剧。《好事终》里“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更是直接指出贾珍等人的骄奢淫逸是贾府败落的根本原因。

《红楼梦》里的诗词虽然基本上是个人抒情言志的作品,但是也有忧患意识。比如《葬花吟》里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对封建礼法压抑人性的控诉。薛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里则有“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句,暗示贾府的繁华最终还是如同大梦一场,终为泡影。

“人生如梦”的感叹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在古诗词里出现了。最著名的当然是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下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在《红楼梦》里这种感叹更是贯穿始终。《红楼梦》里有大量的伏笔,也就是谶语。其中“勘破三春景不长”,“虎兕相逢大梦归”,“千里东风一梦遥”等句子让人唏嘘感叹。似乎,曹雪芹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之后,有点相信宿命了。有点觉得所有的悲剧都是注定了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人生态度自然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曹雪芹来说,却是如此真实。

《红楼梦》里写梦更是写得出神入化:第五回里贾宝玉在梦中得到了警幻仙姑的启蒙;第三十六回里贾宝玉在梦中呐喊,“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五十六回里贾宝玉做梦梦到了甄宝玉,还被挖苦为“臭小厮”;林红玉对贾芸一见钟情后也是做梦梦见了他。贾宝玉想要表白,声称“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结果被袭人听见了;王熙凤做梦梦到了秦可卿,秦可卿将贾府的后事嘱托给她。可以说,梦贯穿了《红楼梦》,是《红楼梦》重要的线索。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根据弗洛伊德的分析,梦是人潜意识的苏醒。曹雪芹自然不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是《红楼梦》里的梦还是相当贴合做梦者的思绪的。尤其是第三十六回,回目里都有“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这样的句子。贾宝玉在梦中都不忘坚持和父母之命斗争,坚持自己对林黛玉的忠贞。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滋味是人在幸福当中体会不到的。只有在失去了往日的幸福之后,人们才能体会到这种人生况味。曹雪芹就是如此。谁能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不是在重温旧梦,抚慰自己失去了家人,失去了许多温暖之后觉得怅然若失的痴心呢?

总之,《红楼梦》体现了强烈的悲剧意识,语言又比较通俗易懂,所以是一个雅俗共赏,十分能够流传的书名。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西汉的灭亡,王政君难辞其咎?

下一篇: 汉武帝因谗言错杀太子,猛然醒悟后愤怒的他是如何复仇的呢?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