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立长不立贤?
优质回答:按古代宗法制度,在选择继承人时,要依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这个规矩从夏商开始,一直被历代王朝沿袭下来。
为什么立嫡以长不以贤呢?因为贤与不贤,在没当家之前,是无法凭主观来确定的。历史上有许多人在没掌握大权前,都被人评价很好,如随炀帝杨广等,后来却成了亡国的昏君。
所以说,谁贤谁不贤,不容易判断。也许他开始很"贤",到后来却变了。也可能他本性很"恶",却很会装"贤",以蒙蔽大家。这样一来,既不能选出真正的贤者,反而启开了众儿子争夺权位的野心,甚至造成骨肉恶斗,最后家破人亡。
而立长则可打消其他人的非份之想,因为年纪是不能伪装且不会改变的,这样就可保证国或家的长期稳定了。
不过,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有良好完善的秩序和制度上,一切按章办事,良性循环,个人的作用减弱。这样,即使这个长子不才,所造成的危害也不会太大。
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的,真赶上礼乐崩坏,制度松废的年代,即使是长子,也照样会产生荒淫无道的暴君,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
其他网友观点怕乱!
其他网友观点立太子本身就是各方势力搏羿的结果
这个问题首先得看立储权是掌握在皇帝手中还是权臣手中,亦或是太后手中。
老皇帝掌握朝政大权,为了江山能世代传递下去,肯定希望传位给一个德才兼备自己又喜爱的儿子手中。但是德、才、喜爱又不一定同时汇聚在一个人。这才是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自古以来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这个“嫡”字是可以变的。因为皇后所生的儿子才是嫡子,而皇后也是可以废立的。例如,光武帝刘秀首先立郭圣通为皇后,生的儿子刘疆就是嫡长子,并被立为太子。但后来郭圣通被废,阴丽华被立为皇后,与刘秀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刘庄便成为了太子。当然,刘庄能顺利掌权,也离不开刘秀为他搭建的平台。
傻瓜皇帝司马衷就是各方势力斗争的结果。
不立太子危害很大如果皇后没有儿子,这时立长与立贤便有得选了。
沮授首劝袁绍早立世子以安众心,但袁绍却想让四个儿子各自管理一个州,以观察儿子们的才能。沮授料定祸患一定要发生了。结果,为争世子之位,骨肉相残。
为什么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呢?古代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随意打破常规,是很容易引起动乱的。周幽王废太子伯服而立宜臼,使西周灭亡。晋献公废太子申生引发了晋国国内一连串的动乱致使多名王子被杀。赵武灵王废长立幼,使赵国强盛之路终结,赵武灵王也被囚禁而死。自己的蛋糕不可以随便让别人。
不得不承认立嫡长子确实有一定的好处。第一,子以母贵,名份早定,这是众人都认为的,想推翻太子是不容易的。
第二,皇后己是女性权力的顶峰,周围肯定有很大势力支持,皇后的儿子当太子地位相对而言是更加稳固的。
第三,嫡长子一般年龄较大,人生经验更丰富,尽可能的减少了辅政大臣专权的风险。
傻瓜皇帝立傻瓜皇子为太子最有利的肯定是权臣专政,如赵高立胡亥,吕稚立刘恭,王莽立刘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等都是控制朝政的目的。因此,很赞同你的看法,但前提条件是权臣得大权独揽。
立太卜历史发展立太子是国本,不立则人人觊觎,立了则太子便是其他皇子的攻击目标,所以到了清朝便把立太子的圣纸放在正大光明篇之上。明确太子的时候己经是皇帝了,减少了提早宣布太子的争斗。这也是封建制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