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盛唐中衰,安史之乱被代宗平定,但大唐却为何再也无法回到盛世?

网友提问:

盛唐中衰,安史之乱被代宗平定,但大唐却为何再也无法回到盛世?

优质回答:

我一直在说一种观点:“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其主要原因是宦官专政、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法统一全国。但“安史之乱”和宦官专政、反正割据没有必然联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宦官专政导致藩镇割据。

简单的历程就是:唐玄宗两大宦官掌权——宦官专权——消灭武将权大者——藩镇胆惧,扩大权力自保——藩镇割据——皇权威信和好的政策无法推广——国力日渐衰落。

(1)杨思勖、高力士两大宦官掌权,前者率除边镇外精锐平内乱,后者率京中精锐护卫皇帝。由此,导致肃宗、代宗重用宦官成为历史必然

明朝中后期的许多问题,其责任都可以推到唐玄宗身上。唐玄宗时期宦官权力越来越大,最著名的当属杨思勖和高力士。

高力士影视形象

杨思勖生于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卒于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寿享86岁;

高力士生于武则天嗣圣元年(684年),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寿享78岁;

唐玄宗生于685年,卒于762年,寿享77岁。

公元710年,杨思勖陪同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韦氏一党。至此,杨思勖就一直掌握禁军乃至天下兵马。以左监门卫将军带职平灭了安南(今越南中北部)梅叔鸾、五溪(两湖云贵交界地区)覃行章、邕州(广西南宁)粱大海、泷州(广东罗定)陈行范等叛乱。

在跟随李隆基之前,受中宗李显的命令,率部杀掉了李多祚。李多祚在707年七月,协助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景龙政变”杀死了武三思父子。

由此可见,唐玄宗开元时期,边疆地区靠节度使,国内叛乱、动乱李隆基是依靠宦官杨思勖。杨思勖这个人很有力气且军事能力颇高,所以,非常受到唐玄宗器重。

杨思勖任职左监门卫将军、高力士任职右监门卫将军。正如李隆基的两大门神。相比二人差一些的宦官还有很多。因此,唐肃宗、唐代宗等人从小儿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由此,登基后重用宦官也就容易理解了。

(2)宦官掌握军权导致宦官专政,皇帝因“安史之乱”丧失对武将的信任,又因“囿于身份所在”把宦官推到前台,让宦官制衡武将,从而导致宦官专政

因为,宦官掌握了禁军军权,当皇帝励精图治、为众人拥护的时候,宦官专权难以形成。但是,“安史之乱”打乱了一切。唐肃宗在唐玄宗整治下,其性格类似唐睿宗(内容详见8月10日的回答“为何唐肃宗李亨在马嵬坡没有直接杀掉唐玄宗李隆基”)。由此,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大宦官为害十余年(757到770年)。

现在的唐代宗的元陵,帝王又如何?在历史面前也不过小人物一般

有些人说是三大宦官逼迫唐肃宗、唐代宗,抛开肃宗性格不说,代宗重用程元振、鱼朝恩导致藩镇做大乃至藩镇割据最终形成则是不可原谅的。通过代宗对程元振削权、捕杀;对鱼朝恩的捕杀,可以看出,代宗根本没有被宦官控制。更多的是他在利用宦官转正机会在除掉武将集团。

来瑱和李怀让被杀、李光弼含冤而去、郭子仪被贬、仆固怀恩被逼造反等,都与代宗不信任武将有关。宦官要想专权自然要扩大权力,首先要掌握自己掌握的军队的权力,因此,就要排斥异己。这个异己是听不听自己的,而不是对大唐中央权威是否尊重。所以,来瑱等人都是大唐的重臣,反对藩镇割据的人。

这样的人你都陷害,那么,藩镇割据者一方面要向宦官示好,一方面要培植自己的势力。

宦官们呢?从能力上比杨思勖差远了,他们存在只会破坏政治,搞坏经济,扩大藩镇势力。宦官们只会关心自己的权力,最终,唐朝中后期有数位皇帝是被宦官,而不是藩镇所杀。

宦官专政导致唐廷腐败;藩镇割据导致唐朝国内只是表面的统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战争中,根本无法统一对敌、力量各自分散。无法回到盛唐也就容易理解了。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知道,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此场动乱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历时八年方才平定,可以说是空前灾难,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之后到唐亡还有一百五十年左右,之所以这么长时间都难复盛唐,绝不仅仅是安史之乱这张动乱带来的损失,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安史之乱被平定初期,唐朝各种格局、既成事实,代宗以及之后皇帝没有魄力去改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内忧外患加主因,一共三点。

首先是内忧外患中的内忧,主要表现在宦官干政和党争。

宦官干政

这一苗头主要是玄宗时期的高力士,他深得玄宗信任,所以已经有了宦官干政的苗头,好在高力士个人品性和操守不错,才没有正式开始。到肃宗时期李辅国和张皇后勾结,一手遮天,正式开启唐朝宦官干政,历经各大权宦,废立皇帝,掌握生杀大权,皇帝也不例外,最出名者莫过于王守澄和仇士良。

王守澄更是历经四朝,参与三朝废立,分别是宪、穆、敬、文,擅权达到十五年之久,后期文宗和另外一大宦官仇士良才将其 扳倒!仇士良就是大名鼎鼎甘露之变的主角,皇帝都无法铲除他,导致文宗抑郁而终!

可想这两个宦官之权势,同时还掌握唐朝中央政府最精锐的神策军!他们的干政使得唐朝后期很多帝王没有实权,很难有所作为!

其次就是党争。

党争

在宦官干政的同时,唐朝也以党争闻名,其中牛李党争更是贯穿唐朝四十多年,是唐朝后期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主角为牛僧孺和李德裕,两派互相打压,权力倾轧!他支持我就反对,使得中央很多诏令和决策并不是那么完美,无形中加剧了 唐朝的覆灭进程!从宪宗开始,到宣宗结束,历经数代!

然后就是内忧外患中的外患了,这个外患这里并不是指的吐蕃、南诏等国外势力,主要是中央之外的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唐朝 很难兴盛的原因除了宦官干政,党争之外,藩镇割据不得不提。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征兵、徭役、赋税基本独立,宛然国中之国,唐王朝中央 不仅得不到这些地方的赋税和兵源,还要随时防备他们,国家不国,臣之不臣。政令也很难延申到每个地方!

事实证明,唐朝灭亡也主要是因为藩镇,比如黄巢起义中崛起的朱温就是唐王朝的掘墓人,之后这种割据更是延申到五代,导致五代也是武力为王,改朝换代频繁,乱世持续七十来年!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内因还是主因。玄宗之后,包括代宗、宪宗在内,唐朝众多帝王缺乏魄力和胆略!

李家子孙丢失的基因

唐朝以武立国,文治鼎盛,是中国古代的封建文明高峰,但是盛唐之后,晚唐盛名难复!这主要是晚唐统治者缺乏盛唐统治者的手腕!

如收复两京的代宗、开创元和中兴的宪宗、再如灭佛成功的武宗、大中之治的宣宗,虽然他们在晚唐众多帝王中显得那么耀眼,但是不得不说比之太宗、玄宗还是望尘莫及。

具体表现在代宗复两京之后没有解决藩镇问题,还使得宦官干政加剧;宪宗晚年暴虐,没有很好的维护中兴成果;武宗宣宗时期,唐王朝已病入膏肓,但是他们没有下猛药的魄力,只维持了短暂荣光,宣宗死后二十年间即爆发了黄巢起义,敲响了唐朝灭亡的丧钟!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唐朝再难复盛唐,一直行走在覆灭的道路上。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一点是由唐朝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由于唐朝自身的政治组成成分决定了大唐一定会出现军阀叛乱,最终也一定会有藩镇割据的局面。

虽然唐朝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本身并没有改变唐朝的权力核心仍然被军事权贵所垄断的局面。这种科举官员难握实权,军事门阀掌控国家的体系最终会导致一个帝国的中央权力被大家族分散,一旦出现一个乱子,就会瞬间爆发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早在安史之乱以前,各地的节度使就已经有了不小的实力,尤其是安西和河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因为平叛的需要,朝廷又给了各个藩镇更高的自治权。所谓覆水难收,用来形容权力是最合适不过了。藩镇们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再想让他们吐出来,那自然是不愿意的。所以只要是中央敢夺权,地方就敢联手把中央搞掉。即使有藩镇愿意合作,政府想拉一个打一个,条件也得是藩镇获得高昂的利润。或者说藩镇直接会思考自己未来的安危,会直接拒绝合作,联合其他藩镇以前压迫中央。

有了这样的局面,那么大唐注定就是一个分裂的帝国了。而更让唐王朝雪上加霜的是,从唐肃宗开始,做事更加没有底线的宦官掌握了禁军的控制权,这就导致了中央本身就难以获得强大的军权,也就很难有机会壮大自身实力去平定周围的藩镇。

总的来说,大唐盛世虽然壮阔,却终究也是昙花一现,门阀政治的社会,注定了它会以军阀割据的局面结束。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称帝的刘备和孙权人们不去责备,却骂不称帝的曹操?

下一篇: 雍正王朝里面怎么没有说,索尔图和明珠呢?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