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大清的巡抚知府有副职吗?叫什么官名?

网友提问:

大清的巡抚知府有副职吗?叫什么官名?

优质回答:

巡抚没有副职

巡抚通常从二品,加左副都御史正二品,负责管辖一省军民刑三政,平等交往的官员是学政,之下的第一辅官是布政使,其次是按察使、提督。

嗯,特别说明道在清代有两个含义,一是总督巡抚的属官,如兵备道,茶道等。一是分守分巡道,清初是地方监察、巡查官,清中期后超越知府成为省府间的派遣官员,等于苏北、皖南这样的省内片区主官,基本可以是一级政权。

知府有副手

知府是简称,全称是知XX府事。正规副手是同知。

清代知府从四品,同知XX府事就是正五品文官,辅助知府行政,知府不在的时候全面代理。如是宋代,知府有两个副手,一个是全职监察官,不具体管理任何事,但参与知府召开的行政会议,旁听、记录、监察。另一位叫——同知XX府事,勾当公事。真正是行政体系副职。

其他网友观点

清朝官制,无论文武,都分为九品十八级,这本身就是分了正职和副职,因为每个品级都有“正”和“从”的分别,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分为十八级。

清朝时政府职能比现在简单得多,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交给了社会传统习惯和宗族力量处理,所以政府的结构也简单,官员人数也较少。清朝的地方区划分为省、道、府、县四级,有的在省之上还设总督,代表朝廷管理一省或几省的军政,如果总督只辖一省,一般就不设巡抚。如果总督管理多个省,则每省仍设置巡抚。

道这级行政区介于省和府之间,当时巡抚衙门下设的各职能部门也称为道,相当于现在各省的各厅局。道的长官称为道台,一般是正四品,知府一般是正五品。府下也设有各职能部门,叫做“司”,如税政司、库务司等,一般是从五品到正六品的职务。

所以道就相当于巡抚的副职啦!

其他网友观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地方行政管制官衔的具体情况。清朝的官衔制是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化为省、府、县三级。总督和巡抚,是掌管行政、军事、监察的高级地方官员,属于省级别的官职。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

省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称巡抚,又叫封疆大吏。按清朝官制,每省设巡抚一人,巡抚之上设总督,总督一般辖三省或两省,也有只辖一省的总督,如直隶总督、四川总督,该总督也就兼管巡抚事,一般不再另设巡抚。巡抚尊称“抚台”。总督侧重于管军事,因此称“制军”,也叫“制台”,又有“帅”的称号。巡抚不能称“帅”。总督所驻之处是总督衙门,又称“督院”,或简称院,或院上。巡抚所驻之地称抚院,或抚衙。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部分有军权。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官衔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而巡抚的副职有两个,分别为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地位品级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又改变明代做法,于直隶亦设布政使,江苏则设二员,分驻于江宁与苏州。别称“藩台”、“藩司”。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今诵此编,尤当奋励,以光先泽,谨序以梓之。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九世孙一相(袁一相)敬书於薇省左署”。

而按察使地位品级为正三品,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清代从三司变为二司,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同为省长。藩台管行政财政,臬台管司法监察邮驿。清宣统三年(1911)改称提法使。

而清代的知府,作为州府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品级为从正四品,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同知则为副市长。而同知就是知府的副职,地位品级为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同时在清朝作为知府的副职存在的还有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又名同判(避讳)。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管辖地为厅,此官职配置于地方建制的府或州,功能为辅助知府政务,分掌粮、盐、都捕等,品等为正六品。通判多半设立在边陲的地方,以弥补知府管辖不足之处。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该官职废除。

故在清代巡抚作为封疆大吏副职有布政使和按察使,而知府作为地方州府最高行政长官,副职有同知和通判。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唐朝公主嫁不出去?

下一篇: 关羽大意失荆州属他全责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