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优质回答:准确地说,在明清时期,从二品的布政使才是一个省的最高政务长官,正三品的按察使是一个省的最高司法长官,从一品的提督是一个省绿营官兵(汉族人为主的官兵)的最高指挥官。比起被称为封疆大吏的督抚,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官。
而总督和巡抚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只是这些钦差是长期驻扎,而非短期巡视。钦差代表着皇帝,当然无论地位还是权力都远大于地方官。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总督和巡抚手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就是军权。总督有自己的亲军称督标,巡抚也有自己的亲兵称抚标。而布政使手中无一兵一卒。
其他网友观点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其实,题主这么认为是不对的。真实的情况也不是这样。
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基本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建制,全国设13个省。
为了有效管理地方,明太祖朱元璋在各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职能衙门。后来,清朝基本延续明朝制度,不过在中后期有了一些较大改变。那就是把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降了一级,另外设立了总督、巡抚两个职务。
一,布政使的设置明朝设置在地方上的三个衙门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总揽一省行政大权,长官分为左、右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各省省长;他的全称是承宣布政使。品级为从二品。
朝廷之所以设立两个承宣布政使,名义上说,在重大事项上,两个人商量着办,毕竟好过一个人。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是为了避免一人主观武断,瞎胡闹。两个人至少可以互相牵制。
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司法,相当于现在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检、法部门,和现在不同的是,它是由一个部门统一掌管;按察使,就是这个部门的长官。品级为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掌管一省的军事,和现在的省军区类似;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军区司令。品级为正二品。比各省行政长官布政使级别高一档。
但是,尽管如此,布政使仍然还是一省的最高长官。指挥使,只是掌管一省军事的主官。
二,布政使的降级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有效监督、管理,发挥大一统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作用,明朝政府后来经常直接委任一些信得过的大臣担任钦差大臣,作为巡抚、总督,到地方巡视。一是监督各地,二是协助各地长官布政使更好地管理地方。
这时的巡抚、总督,并不是一个固定职位。这个可以从字面上看出来。巡,就是巡视地方;抚,是抚慰地方。督,当然是对地方政府在某些问题上做一些督促作用。
可以想见,这时的巡抚、总督,都是中央政府临时委派到地方上的官员,执行完某些特定任务以后,就会撤回到中央。
明朝中后期,由于各省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官员做久了,出现懒政、不作为现象,明朝廷经常派出“钦差大臣”督、抚地方,使得地方“三司”衙门的存在感越来越差。
不过,明朝的承宣布政使,自始至终还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
满清统治者入关以后,大致还是沿袭了明朝官制。只是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微调和改变。
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十分欣赏明太祖朱元璋的各种立法制度,非常赞赏、佩服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治世的经验和严厉打击贪官污吏的做法,认为对后世有着积极作用。故此从一开始,顺治帝就表明了他将延续、遵循明朝制度的意思。
故此,清朝初期基本沿用了明朝官制,在地方上仍然以布政使为最高行政长官。不过,这时的布政使由明朝的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
后来,清廷又在各地设置了总督、巡抚两个衙门,作为原来地方最高行政部门的承宣布政使司,便被降了一格。布政使的品级虽然仍为从二品,但已经不再是主政一省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而成为了巡抚衙门的下属属官。相当于一省最高长官巡抚的副职。
三,布政使司的职能乾隆皇帝以后,各省只要有总督,就不再设巡抚一职,一般都是由总督兼任巡抚。意思就是说,总督衙门所在的这个省,不设巡抚一职,但总督管辖下的另外几个省,仍然设巡抚。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以后,清廷在全国设了11个总督:地方上有九个: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另外,在全国设了两个专门管理漕运和河道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类似于后来的水上交通运输部门、水路稽查部门。
四,卖官鬻爵的布政使题主的问题是: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我们知道,无论是总督,还是巡抚、都指挥使,在清朝都属于封疆大吏,雄霸一方的诸侯级人物。就像现在的省长、省军区司令员,成为如雷贯耳的存在。尤其是总督,掌管着几个省的行政、军队,更是权势大得很。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只要一提起总督、巡抚,那自然是不得了。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布政使衙门,尽管后来被降了一大格,看似不如总督、巡抚厉害,也不如、总督、巡抚官职大,但实际掌管的权力却并不小,属于地方上的实权派人物。这是因为下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从布政使司的主要职责,看布政使的权力:
1、接受巡抚指派的政务、法令,传达到各道、府、州、县。督促其贯彻实施。
2、管理道、府、县等各级衙门、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上报总督、巡抚。
3、负责征收全省各地赋税和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道、府、县户籍、税役、人口数、田亩数等民事内容。
4、对各道、府、县官员进行考试。
第二个原因是,总督衙门所在省尽管不设巡抚一职,没有巡抚衙门,但不能没有布政使司。布政使还得有。总督管理几个省的行政、军务,事务繁杂,不可能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故此,很多实际权力,比如提拔任命官吏、收缴钱粮等事宜,都流入到了布政使司衙门。
第三个原因是,即使当地设置了巡抚一职,也并没有影响到布政使的实际权力。布政使可以直接管理下面各道、府、县,总督、巡抚却不能跳过布政使直接给下面各道、府、县下达任务。这也导致布政使的实际权力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减少多少。
如果非要说布政使权力被削弱了,那大多数是名头上的问题,毕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因为布政使上面毕竟还有一个巡抚直接管着,布政使即使想独揽大权,也得经常揣摩一下顶头上司巡抚的心理;布政使自己吃饱了,也得过时过节给巡抚孝敬一下,而这孝敬的数字小了是不行的。这是布政使不能容忍的事。但又没办法,谁让自己衙门低了一格呢。
从明清官场小说里找端倪,我们发现,清朝中后期卖官鬻爵的事,主要就是由这个承宣布政使司干的,总督、巡抚尽管位高权重,但直接“卖官鬻爵”的事,记载得反倒很少。因为他们不能直接管下面的道、府、县。
比如《官场现形记》第4回“白简留情补祝寿 黄金有价快升官”载:一位藩台大人,原来是盐法道署的。尽管爱钱,但还喜欢面子。自从上任以来,怕人说他的闲话,还不敢公开卖官。因为听说新抚台不久就要上任,他自己这个藩台也马上要回任,便叫他的幕僚、亲戚,四下里给他联系卖官事宜:以一千两银子起价,到二万两银子,按官职大小出卖。
布政使卖官鬻爵的过程是,所有官职明码标价,跑官者或者走布政使兄弟的门路,或者走布政使下面师爷、佣人等人的门路。只要你和布政使衙门里不管什么人能够说得上话、扯得上关系就行。然后,就是讨价还价,最后谈妥了价格,交钱。这都是事先讲好的。官职价格银子是给布政使的,这个不能少。中间人也要有好处。
几方谈妥以后,然后由布政使司放出公告牌子,大意是,让某某人署理某某官职,云云。
另外,布政使司衙门还会给任命的官员发放“告身”,以作为官员的身份证明。有品级的官员发放“告身”,还有一种没品级(也叫未入流)的官员发放“黄碟”。
不管是“告身”,还是“黄碟”,都会将被任命者的户籍出生地,以及各种信息抄写在纸上,负责抄写的官员和各级审批官员依次盖章,格式也较为固定,让这些官员带在身上,这就是你做官的证明。
只要布政使司放出公告牌子,再发给你“告身”或者“黄碟”,这买官者,就可以到这官职所在地上任去了。
这整个过程,布政使是不会和买官者见面的。统统都是由下面的人操作。假如出了事,被人告发,布政使根本不会承认,会装出一副茫然不解、莫名其妙的表情,说:“这怎么会?我下面的人会这么干吗?谁干的?”
即使总督、巡抚派人下来查处这种事,最后也只能是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结案。其实,总督、巡抚平时也非常清楚布政使这些卖官鬻爵的勾当,并且也都是得了好处的,自然不会真的查处布政使。
故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名义上看,巡抚官职大,位高权重;但从实际上看,布政使尽管官小,但掌握着地方上的实际权力要比巡抚多得多。
其他网友观点首先,我们聊聊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这三驾马车。在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鉴于汉朝、唐朝后期的军阀割据情况,明朝没有设立一个省的主官,而是把权力划分了3个部分,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在三个官职中,都指挥使的品级最高,但是布政使的实际地位最高。 在明朝统治的前期,三驾马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进入明朝统治的后期,由于农民起义连续不断,三驾马车出现了相互推诿的情况。为了统一各个机关的意见,方便调动和指挥,明朝开始设立总督和巡抚。请注意,明朝的总督和巡抚都是临时性的,在各方面并不成熟。有的总督和巡抚完成任务以后,这个岗位直接撤销了,有新情况以后,再设立其他的官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官员等级制度。鉴于缺乏一省主官的实际情况,在清朝统治的前期,总督和巡抚逐步正式成为了地方高级官员,而且成为了常态化的固定岗位。在所有的地方高级官员中,总督的地位最高。总督身为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粮食运输、河道治理、盐业整治等工作。由于挂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一般被下级成为“总宪大人、部堂大人或者制台大人。”
提督属于从一品的武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虽然名义上的品级很高,但是由于文贵武贱等问题的影响,提督需要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巡抚是一个省的绝对权威,标准的一把手。巡抚负责每个省的全面工作,包括军务。巡抚挂礼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头衔,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高官,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至于学政大人,则主要负责全省的教育和科举考试工作,由于直接隶属于朝廷,总督和巡抚都无权干涉学政的工作。因此,学政被称为学台大人。
至于按察使,属于正三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的司法、治安和刑狱工作。属于副省级官员,实际权力很大,被称为臬台大人。至于布政使,地位最尴尬,因为布政使属于从二品的文官。如果巡抚是正二品。仅仅比布政使高半级,如果巡抚是从二品,那双方就是平级干部。在巡抚出现之前,布政使才是一个省的老大。布政使负责全省的经济建设、赋税征收、政策制定、人事任免等方面的工作,类似于常务副省级。
一旦巡抚调走,一般都是布政使接班。在巡抚衙门的大堂上,巡抚大人坐在中堂。两边各有一把椅子,是留给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这两位高官也被称为东司和西司,仅仅比巡抚低半级。 请注意,布政使和按察使不是巡抚的属官,而属于助手,巡抚无权直接罢免这两位高级官员。其实,布政使和巡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例如治理河道、绿营军务、盐业的管理等等,这些工作属于巡抚的工作范围。所以说,虽然巡抚仅仅比布政使高半级,但确实难以逾越的半级,这半级至关重要。
布政使无权调动军队,因此,底气不足。 但布政使拥有人事考核的权力,对各地的知州、知府、知县们的影响力很大。因此,下级官员们称呼布政使为“蕃台大人。”请注意,各个省的银库和粮库,也都在布政使的管理之下。如果巡抚和布政使发生了矛盾,朝廷不一定听巡抚的。因为毕竟布政使也是二品大员,因此,巡抚虽然权力大,对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都非常客气。毕竟大家都是高官,大家的背后都有靠山,靠山很有可能是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和亲王贝勒。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