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庞大的明朝为何败给区区十万人的后金?

网友提问:

庞大的明朝为何败给区区十万人的后金?

优质回答:

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明朝自己搞灭亡的,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朝庭腐败,民不聊生,人口下降,发生旱灾,水灾,涝灾,蝗虫,农民起义揭竿而起,朝庭成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对哪个大臣都抱有戒心,朝廷里的大臣,不敢随便说话,只说好话和奉承话,歌公颂德。朝廷里的阉党太监,都比大臣说话好使,到了明朝晚期,明朝就象年迈的老翁,只能苟延喘喘,不堪一击。

后金的努尔哈赤,是一股新生的力量,向初生的太阳一样,很有活力和朝气。

实际上,当时后金努尔哈赤的家族,也是明朝的臣民,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铁木儿,在元朝时期是万户,明朝建立后接受招抚,在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召见过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先猛哥铁木儿,并封为建州都督使(辽宁抚顺新宾县)世代继承。

在一六零几年,明朝在辽东的总兵李成梁,利用以夷制夷的方法(罪名是要叛乱)并派少量明朝部队,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他的父亲塔克世,还有努尔哈赤的姥爷等整个家族,使得努尔哈赤起兵造反。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和13服铠甲起家,后来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辽东总兵李成梁给明神宗朱翊钧去信,是围剿还是安抚?朱羽钧皇上他是心软人,不爱打仗,下道圣旨,要召见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带他二弟舒尔哈奇,和总兵李成梁陪同,进京面见皇上朱翊钧。

努尔哈赤到北京城以后,看见北京城这个大,皇宫这个宏伟,皇帝这么威严,没法跟建州小城相比,神宗皇帝又重新赐给他建州都督使官职,并封努尔哈赤为三品大将军,颁发官印,赐凌罗绸缎,金银财宝。

在回来的路上,努尔哈赤对他二弟说,你看北京城那么大,皇帝那么威严,享福,咱们哥们不好也坐坐天下,非得他老朱家一家人坐,不到北京还好,到北京就埋下了要推倒皇帝,统一中国的野心。

他们回到建州后,大势招兵买马,先成立两个旗,红黄两旗,由努尔哈赤统一掌管,每旗7500人作战士兵,旗下分牛录,每个牛录300人,相当于现在一个营,铁匠炉发展到几百座,打马掌,打铠甲,士兵超过数岁的不要,登记照册,打仗得来的战利品按功劳大小进行分赏,最高可分得美女,作战被打死的,抚养一家老小,因此士兵没有后顾之忧,很有战斗力,勇往直前。

首先打的是抚顺城,抚顺当时在东北是大城市,由明朝的游击将军李永芳坐镇指挥(李成梁已养老回家),努尔哈赤的士兵在赶集开城门时,渗透到抚顺城几千人,里应外合,开城门拿下抚顺城,活捉游击将军李永芳,后来李永芳投降后金,是第一个投降后金的将军,还有明朝的汉族学士范文程也投降了后金,成了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努尔哈赤把他的女儿嫁给了李永芳,成了翁婿关系。

通过这次胜利,努尔哈赤觉得明朝没什么了不起的,是可以战胜它,军队又做了修整和招兵买马,又成立了两旗,由努尔哈赤的大儿子戴善和第八子皇太极指挥。又不到一年又成立了4旗,共8旗,兵力在六万以上,并在1616年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正式建国国号是后金。

努尔哈赤知道捅了蚂蜂窝, 跟朝廷打仗属于造反,朝廷一定要前来报复,因此努尔哈赤做好一切准备,操练人马,准备打大仗。

抚顺城的丢失传到朝廷,朝廷感到震惊,朝廷开了几次殿前会议,准备征剿,于是在全国调集财力,在山西,陕西福建等地开始招兵,准备四路人马,西路为主力军,从山海关出发,由杜松指挥,南路由辽阳出发,由李如柏指挥,东路从宽甸出发由刘挺指挥,外加朝鲜部队8000人,北路由开原出发,由马林指挥,外带叶赫部3000人,总兵力12万多人,对外号称20万,总指挥由兵部左侍郎,辽东经略史杨搞为总指挥,坐镇沈阳。

萨尔浒大战:萨尔浒在抚顺城的东北面20公里,现在大部分是大伙房水库淹没区,那里是高山峻岭,道路崎岖十分难走。

在大战开始前,努尔哈赤派出几路探子,最远的都打入北京城,明朝谁是指挥官,来几路人马,什么时间到,努尔哈赤了如指掌。努尔哈赤的战法是,不管你来几路,我专打你一路,各个击破。

那时由于通讯不发达,四路兵马不能齐头并进,有先有后,先到的是主力军杜松,争功心切。

那是在1619年的3月1号,抚顺是高寒山区,很多冰雪没有融化,河流才开,离萨尔浒不远,埋锅做饭,朝廷派来的监军太监刘瑾催促官兵马上开战,说他们胆小,怕什么?扔顶帽子也能把后金军压死,可怜的明朝士兵渡过冰冷的浑河,深处有一人多深,上岸后浑身都冻成冰,后金的部队以逸待劳,没到一天时间,这五万部队全部战死或俘虏,指挥官杜松战死。

后到的东部部队刘挺,不知道前方战况,还急忙往前赶,结果被后金的部队包围,用了一天多时间,刘挺战死,朝鲜部队投降,这几万人的部队全部玩完。

李如柏南路部队,行动迟缓,被后金部队消灭一部分,剩余部分逃回辽阳,回到辽阳后,李如柏自杀身亡。

北路部队的马林,作战很有经验,他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 那三路部队已经解决,只剩他一路部队,和这马林部队打得很艰苦,他排的队形是,前面是火炮,中间是步兵,后面还是火炮,后来戴善和皇太极采取中间开花的战法,从左右冲入中间,后金的骑兵很厉害,马林知道打不过,后队改前队。马上逃之夭夭,叶赫的部队,行动更迟缓,前面在打仗,叶赫的部队知道信就后退逃之夭夭了。从3月1日到3月5日消灭了四路军的大部,用五天时间,歼灭了七八万人,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为什么要讲沙尔浒大战?萨尔浒大战是奠定后金进军中原的基础,萨尔浒大战消灭了明军在辽东的有声力量,萨尔浒大战增强了后金对进军中原的信心。

又休整几年,努尔哈赤又攻沈阳,攻辽阳,攻开原,攻铁岭,攻叶赫部,与蒙古搞政治联姻,婚姻联姻。派使者到朝鲜,使朝鲜称臣,扫出一切后方障碍,在宁远以北,都被后金所管辖。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为盛京,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大清。

后来又通过松锦大战,俘虏了兵部侍郎,辽东经略史洪承畴,使整个山海关以北都归大清所管辖。

有人说明朝是被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推翻的,这个不假,末代皇帝崇祯吊死在北京故宫的后山煤山。

但我认为,大清进军中原是迟早迟晚的事,在以前,大清的部队几次越过长城,到山东,河北,去掠夺牲畜和人口,就是时间没到,推倒明朝还不成熟,不急于求成。

努尔哈赤的成功,还有天时的一方面,当时,日本有个野心家,叫丰田秀吉,他的野心太大了,他想先征服朝鲜,然后再占领中国,当时他先侵略的是朝鲜,李氏家族请求明朝支援,明朝派出志愿军,那时叫抗日援朝,抽调东北的大部分明军,给了努尔哈赤发展的机会,结果丰田秀吉一命呜呼,日本不战撤兵了,这就给努尔哈赤一个天时的机会。

总之,一个朝代的建立,有他的能力,气数,时机,黄炎培老先生说,那叫历史的周期律?

其他网友观点

明朝之所以败给后金(不是入关后的清朝),其原因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其中更有政治腐朽、经济凋弊、财力不济、用人失当等方面的原因。

单就皇太极改金为清以前而言,明朝在讨伐后金时屡战屡败,势力也只渐退缩,最终竟然退缩到了宁远和山海关一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恐怕还得从朝廷的用人失当说起。李成梁纵容努尔哈赤做大,以及因为内部人事掣肘加上轻敌冒进,而导致了萨尔浒惨败之事,就不用多说了。

单说在明朝启用熊廷弼等人经营辽东后,本来是很有成效的,辽东战局也基本上稳定了下来。后金的全力推进遇到了阻碍,其计划也没能按预期实现。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对明朝更是极为有利的,倘若假以时日,或许会扭转战局,至少也能维持住对屿的局面。

但是就是由于朝廷上层官僚的过份干预,以及朝廷内部的不同派系的党争,使得熊廷弼的努力功亏一篑!之后在新任经营辽东的主官——高第的瞎指挥下,明军在辽东变得一败涂地,大量的要塞都丟失了,有的甚至是不战而失,至于损失掉的粮秣物资就更是难以胜数了。

试想一下:明朝本来财力就不富裕,而在对后金的作战中又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倘若都是由一群畏敌如虎、怯懦无能的军事主官去指挥的话,那结果自然就只能是劳师糜饷而无功了!

有一句话说得对:对一支军队来说,如果是由一头狮子指挥一群山羊,则战争或许会胜利!但是假如是以一只绵羊去指挥一群狮子的话,则只会把这支军队变成四分五裂、斗志全无的乌合之众!而乌合之众的军队是绝对无法战胜,那集中全力一致对外的后金军队的!

况且对于任何一支新兴崛起力量来说,只要其决策层不出现致命的战略性失策,则必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之态势。这就是所谓的“势”——当初女真人能够以小吞大、以弱胜强,吞了大辽、灭了北宋,所凭借的就是这股“势”。如今只不过是将其势作用到了后金身上而己,并且后金在全占东北以后,己经基本上等同于主场作战了,其主动权早已转入了后金之手!

当此形势之下明朝只得釆取被动防守的消极防御战略,试图拖垮后金。可是单纯的防御是防不胜防的——正所谓:攻则有余而守则不足,更何况明军的防御战线太长,而后金则可从多路对明展开突袭呢?也因此明军的防御是四处漏风的!

综上所述:明军打不过后金军,不仅仅是军事原因,更有财力不济,朝廷内部各派系党争掣肘的因素——明朝本已进入了暮气昏沉之际,本就难以击败新兴的后金,再加上做为帝国首脑的皇帝,在用人方面的失当,就更是加剧了明军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失败的后果!(至于皇太极改金为清以后,以及农民军大起义以后,明朝就更是大势己去,无可挽回了)

其他网友观点

对于明朝灭亡的问题,说一下崇祯皇帝的问题。

明朝的灭亡是必定的,但是为什么后金得了明朝的天下,这和崇祯关系很大。实际上明朝问题再多,从实力上来看,也是完全强于后金。因为吞并一个中原王朝的难度实在太大了。当年蒙古如此强大,但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依然抵抗了很多年,更不用说明朝还是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明朝问题再多,后金也不过是在辽东有优势。哪怕崇祯效仿宋朝,放弃北方,也不至于改朝换代。

崇祯皇帝在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评价并不算差。原因就在于一般的亡国之君经常穷奢极欲,而反观崇祯,他一直致力于中兴明朝,最后君王死社稷。可问题在于崇祯皇帝天资实在一般,他无奈的坐上这个位子,不单单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大明朝的悲剧。从崇祯的一生来看,如果他能够王朝的中期做皇帝,应该结局不会这么惨。

崇祯接手大明朝的时候,此时大明朝已经历经二百多年,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已经到了晚年,大明朝自身问题实在太多。如同一个大家族,前面的人把家业败得差不多了,而接手的人能力又一般,自然这个家族很难再次兴旺。但是难以兴旺,并不代表这个家族会灭亡。

崇祯皇帝幼年的时候,母亲早死,而他自己做皇帝也实属偶然,以十几岁的年纪入继大统。换句话来说,除非崇祯皇帝天赋高,否则正常情况下,他政治能力一般。因为人是需要培养,许多人做皇帝之前都是有老皇帝培养,有多年的官场经验,这样才能有处理政务游刃有余。很明显,崇祯皇帝是不满足这个条件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崇祯皇帝这个人好大喜功,对于复兴大明朝过于着急了。大明王朝这个体制有缺点,但是也有优点。毕竟封禁王朝都上千年了,成熟的官僚体制能够保证王朝的正常运行。所以明朝很多皇帝都不是什么一代明君,但是王朝依然能够运行。如果崇祯皇帝老老实实听大臣的,跟着大臣学如何管理天下,做一个普通的皇帝,大明朝恐怕不会亡在他手里。

对于这一点,看看清朝末年就知道了,清朝从鸦片战争到最后灭亡,延续了七十年之久,原因就在于皇帝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关键的决策并没有错。清朝最严重的危机是太平天国时期,那个时候太平军席卷了整个南方,占据了南京,而北边则有英法联军攻陷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就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朝依然挺了过来,灭掉了太平天国,延续的王朝的统治。

崇祯面临的问题再多,那个时候的大明王朝绝对比清朝的局面乐观的多。但是为什么大明王朝却灭亡了,因为崇祯个人的原因。

首先,崇祯这个人多疑,不信任大臣,并且急功近利,最有名的就是杀袁崇焕(当然袁崇焕自己也有原因)。多疑可能源自于自身幼年丧母,缺乏安全感,急功近利应该是他太想复兴大明朝了。大明王朝崇祯时期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崇祯皇帝却通过各种方式弄死了自己无数重臣,以至于大臣和崇祯皇帝离心离德。

其次,关键的决策,崇祯一错再错。以大明王朝当时的形势来看,再怎么样,崇祯也不至于落得个煤山自缢的结局。

大明王朝当时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后金虎视眈眈,我们都知道打仗不能两面作战,因此需要集中力量先解决一个问题。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大清就是这样割地赔款,获得了洋人的支持,从而集中精力消灭了太平天国。对于这一点,崇祯也想和后金和谈。可这件事情被捅出来以后,崇祯又不愿意担责任,把负责这个事情的陈新甲给杀了。

对内来看,孙传庭原本把李自成给镇压住了,结果崇祯皇帝又把孙传庭关起来,以至于李自成又做大了。好在孙传庭不计前嫌,又为国再战。如果崇祯皇帝充分信任孙传庭,让他训练好军队,李自成多半达不到北京城,结果崇祯皇帝等不了,又逼孙传庭出关作战,孙传庭战死。

眼看李自成就要攻打北京城了,这个时候的崇祯想要南迁,可是又不愿意担责任,这个时候大臣也聪明,没有人主动提这个事情,毕竟替崇祯干事情的的大臣都被崇祯杀了。

哪怕崇祯皇帝真的要自杀殉国,好歹早点退位,把新皇帝送到南方去延续大统呀,这样即使丢掉北方,依然能够割据南方。

后金能够统一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崇祯皇帝死了以后,没有公认的皇帝,这样大明朝的势力无法聚集起来,以至于他们互相内斗,这才给了后金可乘之机。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有人说英国无协议脱欧,美国却成了最大的赢家呢?

下一篇: 新的皇帝上任时,前朝的铜钱该怎么处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