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提到桓、灵二帝都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

网友提问: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提到桓、灵二帝都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

优质回答:

本人笑笑来参与解答:

说到刘备痛恨桓、灵二帝,那就要先说说桓、灵二帝分别是是谁?又做了什么?

《出师表》桓帝是东汉皇帝刘志:

刘志可以说是被迫继承皇位,也可以说是捡了个皇帝当,不过当时刘志尚小,无任何实权,朝廷都是以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不过刘志并不笨,毕竟是皇室长大的孩子,又怎么不会权谋之术?只是迫于形式又要稳定江山没办法做了13年傀儡皇帝。

13年间刘志傀儡皇帝期间让梁太后他们放松警惕,从而一点一点把政权把握再自己手里,最后实权在握才展开一系列翻盘,不过他死后,他的下一任皇帝还是没能逃脱外戚干政。

刘志在位后八年发生重大变化:即“三断大狱,一除内嬖,再诛外臣”。所谓“三断大狱”,一是诛灭梁冀,二是废免邓氏,三是禁锢党人;“一除内嬖”,是抑制宦官;“再斥外臣”,则是诛杀南阳太守成瑶和太原太守刘质。

《出师表》灵帝是东汉皇帝刘宏:

刘宏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因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被执政期间,内忧外患,但他认为有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诸葛亮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做《出师表》,这篇文章被编入了中学课本之中,不知道让多少学子都感慨诸葛亮这写的也太多了吧!在这篇《出师表》中名句迭出,其中有这么一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说刘备经常痛恨汉桓帝和汉灵帝,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亲小人,远贤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原因一:宦官之乱

大家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在开篇便有一个“十常侍之乱”,这十常侍便是宦官,而诸葛亮所说的小人之中的小人包含外戚与宦官,而宦官则是其中之最。

在东汉后期,朝廷之中的宦官已经多达二千余人。这时候的宦官已经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在宫中给皇帝做家务事的宦官,而是那种拥有了一定权力的宦官。

宦官势力在汉代之最兴盛起源于汉桓帝之时。汉桓帝为什么重用宦官呢?因为当时在外戚之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外戚叫做梁冀,外号叫做“跋扈将军”,甚至毒死过皇帝。当时汉桓帝为了铲除梁冀便动用了宦官势力,而这便导致了单超、曹腾等宦官大大兴起并且封侯。

而这种情况到了汉灵帝时期更是愈演愈烈,汉灵帝曾经有一句名言:

“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这里的张、赵二人便是宦官张让与赵忠。皇帝认宦官为父母,这宦官势力之强大可见一斑。

在《三国志》中曾经记载法正的父亲曾经去拜见过张让。当时张让家门口来拜访他的车队极多,甚至都排不上号。宦官集团便通过朝堂之上的势力与朝堂之下的势力共同形成了一张大网,这场大网笼罩全国,可以说你有什么需要,找张让等人便可以完全解决。当时人形容十常侍的势力时候曾经有这么一句话:

“举动回山海,呼吸便霜露。”

也就是说他们的一举一动之间有着移山填海的能力,我们可见这宦官势力的能量了。

而这宦官势力直接性地导致了东汉末年的三大乱局,分别为党锢之祸、黄巾之乱、董卓进京,最终导致了整个大汉王朝的覆灭,下面我们将继续分析。

二、两次党锢之祸

在汉代一共有两次党锢之祸,在两次党锢之祸中基本上有能力的士人都被一网打尽,这也导致了士人群体对于汉室极其失望。

第一次党锢之祸中,有着天下楷模之称的李膺李元礼杀掉了故意杀人的术士张成的儿子,而这张成则正是宦官的座上宾,进而导致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宦官不一定全部是坏人,但是当时的士大夫在面对着宦官问题上往往采用了“一刀切”的策略,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不得不说也是他们的失误之一。

当时李膺与诸位士大夫开始对抗宦官,而宦官则告诉了皇帝,并且给李膺等人安插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罪名,那就是李膺等人收买大学生,在朝中结党,蛊惑人心。皇帝最怕的是什么?是大权旁落,是害怕大臣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于是在宦官的谣言之下,数百名士人被抓,此后虽然获得释放,但是这一批人终身不得为官,这便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随后便有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当时汉桓帝去世,汉灵帝即位。失去了汉桓帝庇护的宦官此时的势力最为薄弱,因此外戚窦武与士人陈蕃便联合起来想要将宦官给一网打尽。说实话,这本来是一场十拿九稳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之中,因为士人群体“一刀切”的粗暴策略惹恼了很多本来同情士人的宦官,因此宦官势力也团结了起来。他们利用自己在宫中进出方便的优势,一方面软禁太后,一方面劫持了十三岁的皇帝汉灵帝,之后借助皇后与皇帝的名义下令出兵平乱。

最终外戚和士人势力不敌宦官势力,窦武全家被杀,陈蕃慷慨赴死,宦官势力又一次达到了顶峰,而士人势力则变得一蹶不振,难以为继。

大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士人都隐居地方或者是投靠地方军阀,很少有人愿意为了汉室去效力,这正是因为汉室之前的做法伤了人心,导致士人基本上都不愿意为了汉室而拼杀。

三、黄巾之乱

黄巾之乱的兴起,最主要原因就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因此寻找了宗教思想作为自己的支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宦官势力在其中的作威作福、横征暴敛。

当时司徒杨赐已经察觉到了民间兴起的太平道势力,曾经上书朝廷要求捕捉渠帅,解散太平道,瓦解流民势力。但是当时的汉灵帝在宦官的蛊惑之下爱上了一门新运动,那就是玩驴车。汉灵帝治理国家不行,但是一手驴车玩得十分熟练,其本领堪比今日的“舒马赫”,而什么天下之事,已经被汉灵帝给抛之脑后了。

在黄巾之乱的平叛过程中,大汉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汉灵帝便让宦官去卖官,最初只是卖一些无关紧要的官,到了后来甚至连三公都可以买卖,我们所熟知的曹操父亲曹嵩便花钱买了一个三公职位。

而在黄巾之乱中立有大功的名将皇甫嵩、卢植等人也受到了宦官的暗算。卢植因为没有给宦官贿赂,因此被抓住进京,这一桥段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表现;张让向皇甫嵩索要五千万钱,皇甫嵩不给,于是被降职削官。对待如此大将都是这样的态度,我们可想而知当时宦官势力有多么可怕。

四、董卓进京

当时为什么让董卓进京呢?那就是当时的大将军外戚何进想要铲除宦官,但是他觉得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铲除宦官,于是便秘密召地方势力董卓进京帮忙铲除宦官。结果事情泄密,宦官先杀了何进,此后袁绍又率军杀了宦官,最后董卓进京,整个汉室被董卓绑架。

董卓进京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是为了清除宦官势力。关于此事,曹操曾经评价说明明就是需要几个小吏解决的事情,但是却要让一个地方军阀进京,真的是荒谬。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此事便反映了当时的中央朝廷已经无法独立地去解决重大事情,因此不得不依靠地方势力。

如果依靠的是皇甫嵩、卢植这样的稍微靠谱一点人还好说,但是如果遇到了董卓这样的,那就是汉室的噩梦了。

五、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导致东汉完全衰颓的几大因素之中,基本上种种因素都跟宦官势力有联系,可见宦官是导致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宦官本身没有什么权力,他们之所以那么强大,所依靠的也只是皇权而已。宦官的强大很大程度上正是皇权的变异与畸形的产物。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其他网友观点

回答问题前让我们看看桓灵二帝到底是什么货色,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

汉桓帝刘志,汉蠡吾侯刘翼之子,(132年~168年)刘翼去世后袭爵为侯,用现在的话叫官二代,因为他不是长嫡子,本来按封建帝制册立皇帝说法啥时候也轮不到他做皇帝,可是偏偏他中了鹬蚌相争愚人得利的招,在宦官和士大夫的争霸中,大将军梁冀拥戴他当上了皇帝。

他15岁当的皇帝,28岁亲政,当了13年的傀儡皇帝,亲政之后,因为长时间受到压抑,冷不丁得到了无上权力,成了权力暴发户得瑟,变态,添补自己心里空虚,想着法玩花样,特别是玩弄女姓方面荒淫无度,因女人雄起,打破了历史定律,最奇葩的是竞然数千名嫔妃都集中在一起脱光衣服,让自己的宠臣们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跟她们做亲密接触,自己在旁边狂饮狂欢。

大家都知道古代士大夫是“科举”取士,可是桓帝为了颠补国库室虚,拿钱卖爵卖官,士大夫可以代代承袭。

他最大的错误是亲近小人,与宦官为舞,远离贤臣,自己的江山毁于小人之手。

因为汉桓帝荒淫无度,没有生下儿子,死后侄子刘宏既位,史称汉灵帝。

汉灵地在位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调敝,诸侯林立,兵荒马乱,为了自已享乐巧立名目搜刮百姓钱财,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黄巾军起义,为国家动乱留下了祸根。

这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提到的桓,灵二帝的所做所为,让刘备痛恨的原因。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吴国的根基牢固吗?

下一篇: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古时的官职名称,麻烦谁给解释一下,行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