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印度占据英国40%经济,仅凭甘地绝食,就令英国人放弃印度吗?

网友提问:

印度占据英国40%经济,仅凭甘地绝食,就令英国人放弃印度吗?

优质回答:

印度的独立是国际形势变化造就的,甘地的主张和绝食固然推动了印度独立,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一、甘地为什么要倡导非暴力不结盟运动以及绝食抗议?

甘地倡导非暴力不结盟运动和绝食,有两方面原因。从主观上说,甘地是有神论者,相信人性善良,相信爱是一切。他认为只要自己不使用暴力,英国人就会被他打动,唤起内心的愧疚,放下手中的屠刀,与印度人和平的解决独立问题。

从客观上说,印度历史上没有统一过,即便英国人把它的土地一统了,但它实质上仍然是一个由无数个邦组成,且各邦之间还相互敌对的地理概念,不是一个有大一统思维的国家。当时的印度人很难团结一致,拿起武器共同对抗殖民者。

也就是说,印度的国情比较特殊,它的高种姓和低种姓合不来,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合不来,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更是合不来,地域之间还有矛盾,想靠单一的暴力革命手段促成各阶级人民团结起来赶走英国人,太不现实了。非暴力不合作这种看似奇葩的运动恰恰在印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二、甘地的主张有没有起到效果?

实事求是的说,有效果。

印度国大党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之前,英国刚刚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民众对非必要的战争、流血、屠杀很反感。如果印度人此时以暴力手段反抗英国,肯定还会有不少英国人支持政府镇压。但印度人以冷处理的形式对抗英国殖民当局,英国民众在面对一大群手无寸铁并且不反抗的印度人时,就下不去手里,镇压不仅从法理上说不过去,从国际舆论上更是说不过去。

其实为了瓦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政府一直在背后谋划,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转化为暴力行动,以此创造镇压的借口。比如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英军故意促使几万印度人集会抗议,一天就打死两千多印度抗议民众。

这种事情放到某些国家,比如日本,压根就不是事,但放在英国那就是大事了。当屠杀的消息传回伦敦后,英国本土炸了锅,时任殖民事务大臣的丘吉尔迫于民意,带头要求处罚指挥屠杀的最高指挥官戴尔。导致戴尔最后被下议院强迫离开现役退休。

(“阿姆利则屠夫”雷金纳德·爱德华·戴尔)

丘吉尔为什么这么反感戴尔?因为站在他的角度看,此次屠杀极为失败。英国在全世界各地殖民地的统治,从来都是通过和当地人合作而实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利用一部分印度人管理另一部分印度人),毕竟英国才多少人,要管理那么多的殖民地,不和本地人合作是无法实现的。而驻印英军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这不仅导致英国内部扯皮,而且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基础。既没有让印度人心甘情愿合作,反而使很多原本亲英国的印度买办开始支持甘地。

也就是说,甘地的主张虽然很怂,是一种投降主义。但在客观上,它把一盘散沙的印度人给拧成了一股绳。这为印度的独立创造了广泛的民众基础。

第三,甘地推行的主张是不是印度独立的关键因素呢?

很显然,并不是。

甘地绝食,以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当时有效果,是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上的。

①:一战后,英国国力衰退明显,对殖民地的控制力降低,殖民当局无法再以单纯的暴力手段维持统治。

②:美苏二战后强势崛起,两国都主张去殖民化,英国无法忽视这股反殖民浪潮给自己带来的国际压力。

③:英国人对土地不感兴趣,他们最重视的利益。当维持殖民地的投入大于收益时,英国人会选择放弃。

所以印度能独立,归根到底来说,就是甘地碰上了好说话的英国人。而英国人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也想主动撤了。

如果统治印度的不是英国人,而是沙俄人或日本人,甘地的那套主张根本就没用。抗战爆发的前一年,甘地会见戴季陶,他认为中国应该用非暴力方式对付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暴力对抗。这话让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委员长听了都汗颜。从这也可以看出甘地的主张实际上有很大瓶颈。他把独立的主动权交给了殖民当局,而不是自己手上。

第四,印度独立,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暴力斗争相辅相成的结果。

前面说了,甘地的主张太过于被动,几乎完全把独立主动权交给了英国人,而印度独立前有三亿多人,既有印度教教徒,也有穆斯林,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要说他们都支持甘地,陪甘地死耗,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事实上印度独立前,当时的独立派大致上分了三派势力。

一派是以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为代表的中间温和派,他们主张过议会选举以及宪政改革等手段,以合法的方式与英国人做斗争。

第二派是鲍斯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主张暴力斗争,包括武装斗争,借助国外势力,比如暗中与日本勾结等手段,赶走英国人。

第三派才是以甘地为代表的极端温和派,他们主张死耗到底,用爱感化英国人。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印度,不合作运动只不过是温和派中的一个派别,只是因为西方舆论对甘地的宣传导致他的影响极大,因此给人一种印度独立全靠甘地的错觉。而其他对印度独立有重要贡献的伟大领袖,比如前面提到的鲍斯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舆论宣传。

至于说谁的贡献更大,一半一半吧。这就跟美国黑人争取平权成功是一样的道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感化式斗争固然有贡献,但也不能忽视了美国“黑豹党”这种以暴力斗争震慑极右翼白人,为黑人争取来平权利益的另一股力量。

其他网友观点

印度曾被英国女王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英国历史上的辉煌过往是全世界都不可否认的,但是英国也验证了“站得越高摔得越惨”这句话,最后英国连印度这个殖民地也没有保住。

谈到印度独立,就无法避开一个人,那就是甘地,这个以绝食来牵动独立的人。对!你没听错,印度独立和一场绝食运动分不开,听起来绝食像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会做出来的事,没想到甘地也做这样的事。那么英国真的只是因为甘地带头绝食所以才放弃了印度吗?

答案显然是:否

丘吉尔曾明确的表示过:“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能再称为一个强国。”印度对英国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不是什么天塌的事,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像甘地绝食这样的事,英国会重视吗?

甘地一生绝食过17次,这是他所谓的“非暴力抵抗”方式,不知是绝食成瘾还是什么,在印度成功独立之后他还进行了一次绝食进行纪念,真的是匪夷所思。甘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这样的革命方式获得了印度国民的支持,在印度具有很高的威望,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英国放过印度是因为怕甘地饿死引起动乱。

事实上可不是这样的。第一,英国在战争中失利,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曾经殖民地遍世界都是,但是随着实力的下降,很多地方的相继独立了,印度也是蠢蠢欲动。此时英国正忙着本国的更新升级,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控制印度。第二,印度已是众矢之的,二战之中,日本崛起,在战争后期,日本不断进攻英法的海外殖民地,印度这么一块肥肉自然也在日本的清单之上。这个事件也引起了英国方面的高度重视,如果保印度就相当于要和日本对上,从目前英国的形式和日本的实力来看,权衡利弊,英国麻溜的扔了印度,你们抢吧!我先撤了。第三,除去外部因素不说,印度内部也没安定过,各种暴乱和反动运动不断,钱德拉·鲍丝领导的暴力反抗和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都让英国很是头痛。第四,第三方的干预也促使了英国的退步,所谓的第三方就是指中美两国。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美两国在舆论和外交上都倒向了印度这一方。英国看局势不对,趁还没闹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赶紧放手。甘地当然也没有白绝食

虽然印度独立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甘地确实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印度人民对国家独立的渴望,甘地很好的抓住了民心,从精神层面上为印度独立提供基础。国民的意志力也是很强大的,再厉害的政府也堵不住悠悠众口。但是换句话说,当时的状况恐怕采用暴力方式可能印度独立会更早一些,毕竟甘地的肚皮没有手里的枪杆子强硬。

从历史层面看,印度独立是时代所趋,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他网友观点

英属印度的经济对英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二战后的英国尤为重要,总产值方面,超越近代工业化的日本,占据英国经济的40%还不止,这样一块宝地英国怎会放手呢?

英国放弃印度主要是自身问题,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弹冠相庆,英国自然也是如此,但高兴不过1.5秒,战后统计数据让英国垂下了高昂的头颅。

二战后英国的窘态

殖民地区暂时不提,连本土都成了烂摊子,国民总财富的1/4因战争而蒸发,大约70亿英镑,经济面临全面崩盘,出口额仅剩战前的1/3,债务倒是增加了2倍。

好在英国与美国关系不错,一个字“借”,战后重建借,发展经济借,恢复海军规模借?即便美国肯,英国也不肯,在二战中英国损失341艘军舰,这钱要是借过来加上利息,那不是卖肾能解决的问题。

对殖民地的统治渐渐无法维持,财力方面,以美苏1/7的军费恢复军力很难,所以实力上老虎变老猫,不及时撤退的话搞不好要撂在当场,换在以前还能用名头吓吓人,但是二战胜利后,东南亚立刻掀起反殖民地运动。

以当时英国的弱鸡状态,无法通过自身实力进行无休止地暴力镇压,NO MONEY NO GOOD。

东南亚独立浪潮

最不怕事的就是缅甸,在昂山的领导下,全国爆发大规模罢工,英国做出了让步,同意缅甸成为英国治下的自治区,缅甸人民当然不同意,再次爆发抗议运动,即便英国人暗杀了昂山也无济于事,所以只能灰头土脸的撤出缅甸。

这是当时的大趋势,东南亚人民反对一切殖民统治者,不止英国,荷兰、法国也是如此,当时的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尼、菲律宾等等国家统统要独立,英国也没有实力再装相了,所以偷换概念,将原来较强势的殖民色彩较重的“英帝国”替换为“英联邦”概念。

当时的大趋势如此,印度也是一样,英国同样抛出了自治邦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英国人也有自己的帝王心术,他们施行的也是两派取中的管理模式,说白了就是你们自己窝里斗,我充当裁判,还是能拉偏手的那种裁判,谁也别做大,否则就等着挨削,甘地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被培养出来的。

在当时那种内忧外困的状况下,非常容易产生极端暴力组织,也可以从思想和行动上综合一下,统称为暴力武装派,这些人觉得有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只能通过武力改变现状。

先别急着骂,这非常有道理,一个想保住既得利益拼命护着果子,一个饿的要死拼命要果子,您可以想下各国历史,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也正是这些人改变了印度历史,哦······印度好像47年之前没有国家概念的历史,都是地区性质的,暂且这么说吧。

其实甘地算是个逆来顺受的脾气,历史赋予他这项重任还真是难为他了。

他曾经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激发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德国的忿恨;

他曾经建议中国人不要抵抗,日本人杀2亿还剩2亿,日本人杀得手软了,就沦为中国的奴隶了······;

幸亏这种人没生在中国,我是不担心他能祸国殃民,倒是他这条小命恐怕活不长远,好歹算条性命,但英国人就喜欢甘地这脾气。

甘地绝食二三事

性格使然,甘地抗争的手段也比较奇葩,那就是绝食,绝食本身倒不奇葩,奇葩的是他绝食18次144天竟然没死。

国大党通过了英国人退出印度的决议,集体被抓,73岁的甘地开始了21天的绝食,毕竟岁数大了,没几天人就不行了,印度全国震动,全国通电搞串联,眼看暴动将起,美国国务卿照会英国大使,英国本土也陷于政治被动,最终甘地和国大党核心成员均被释放。

甘地的绝食也被用于“内部斗争”,比如“不可接触者”群体-贱民,只能从事最低等的工作,他们没有积蓄财产的可能,他们不被允许进入寺庙,子女也不许上学,甘地主动认贱民为女,为争取贱民入庙的权利绝食两次。

为了争取贱民权利,甘地几次差点饿死在狱中,英方总是适时的把他释放,以免沾染不必要的麻烦,毕竟甘地的号召力太强大了。

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印度教和穆斯林冲突,为保护穆斯林,甘地绝食,两派首领到他面前保证今后不再发起仇杀和流血冲突。几十年后,总督蒙巴顿也曾求助甘地解决两派冲突,因为没有人能制止他们,甘地虽然阻止了他们,但是又被别有用心的人挑起纷争,城内大乱,甘地绝食,在甘地绝食的第三天,印度教极端分子带着他们的武器扔到甘地脚下,并称愿意接受一切惩罚。

入夜,一辆卡车满载着印度教极端分子的所有武器停在甘地门前······

可就在转年,大规模冲突再次爆发,甘地再次绝食,此次病危,印度各教派领袖同时写了保证书,并共同发布和睦相处的声明。

甘地的绝食促成独立?这只是个引子而已

如果“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具备促成独立的效果,那早就世界和平人类大同了。

无论二战还是战后,印度的战略地位都非常高,是大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但是印度被英国捏在手里美国受到掣肘,当然不乐意喽,所以美国假惺惺的要求英国给予印度独立资格,美国的潜台词就是,为这事咱俩离,孩子愿意跟谁就跟谁,别被你一个人把持着。这是一个先让英国撒手,再攥在自己手里的过程。

“王冠上的宝石”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么,丘吉尔也不客气,直接就说“我们不放弃控制······我们不放弃控制真正的、最为光亮、最为珍贵的宝石,这颗宝石高于所有自治领”。

美国:《大西洋宪章》适用全球,包括印度。

英国:《大西洋宪章》适用全球,除了印度。

美国主张印度有资格做为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宣言上签字,英国反对,印度总督反水······最终英国才在不得已下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罗斯福认为,落后的殖民地政策不适于反法西斯战争,并愿意让菲律宾在1946年独立,英国的态度是,你随便,我不变。

当时从美国的底层民众到政府首脑,对印度都抱有广泛的同情(战略因素),甚至连老蒋都发电要求美国帮助印度独立,印度独立联盟主席萨瓦卡也致电罗斯福,质询是否能在战后保证印度独立,因为印度参与抵抗日军的条件之一就是战后独立。

美国国会的立场:让印度心甘情愿参战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是为了印度而战,应向英国强烈要求给予印度自治地位。

美国实现政治主张以谁为代表人物呢-甘地。

随着二战进入白热化状态,印度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中国、英国内阁内部成员都有着程度不同的给予印度更多自由的建议,这时候英国的态度才刚刚有所松动。

仰光沦陷,美国真急眼了,无与伦比的愤怒,印度为独立也保持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战局,一旦日本象横扫东南亚一样搞定印度,后果不堪设想,老蒋也是压力山大。

当时的英国在印度太遭恨了,某些印度人为了打击英军甚至投奔了日本人······

在一次次的调解失败后,印度民众愤怒了,停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行动席卷全国,但遭到英国的残酷镇压,死者上万,被逮捕者高达15万。

也是在“英国退出印度”运动中,甘地、尼赫鲁同时被捕,甘地绝食,印度国内形势更为紧张,罗斯福因此与丘吉尔多次交涉沟通无果。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改变,英国沦为2.5流国家,不得不渐渐面向现实,殖民地统治同属霸权主义,不再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潮流,对此英国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承认既往过失的同时,决定在印度推行体制改革,赋予印度自治领地位,实际上,印度的流血抗争从未停止。

二战后,美苏关系急剧转冷,印度再次成为香饽饽,成为较力中的必争之地,美国再次敦促英国以大局为重,给印度以自由,希望独立的印度可以站到西方阵营,哪怕中立也好,美国表态本身就助长了印度独立的势头,英国政府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同意力争在48年中之前移交政权给印度政府,并任命蒙巴顿收拾残局,最终印度在1947年8月15日独立,得偿所愿。

印度之所以能独立,是在二战期间多方博弈的结果,是二战过后、冷战前夕世界格局下多方博弈的结果,是世界潮流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英国决定剔除外患侧重解决本土民生造成的,这当然也离不开印度人自身对殖民地统治的抗争,和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至于甘地可以说他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事实证明非暴力不合作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只是间接助力而已,他更多的是起到了促成内部团结作用并解决了内部冲突问题,所以说绝食得以独立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美国多年的运作也给予英国一定压力,同时也是印度国内独立势力的助力,但美国始终没有过分强硬的要求英国听从自己的建议,这是战时盟友身份决定的,也是战后印度的战略地位下降造成的,至少已经不能和战时相比。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信用卡账分专员工资高还是信用卡催收专员工资高?你怎么看?

下一篇: 明朝时候的一些官员都是高薪,为何还会有贪腐风气出现?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