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优质回答:坊间一直有“民国黄金十年”的说法,被很多果粉拿来吹嘘,不了解历史的人,大概真的会认为国民党治下的中国是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呢!
其实,民国黄金十年的说法一直就是坊间的说法,并不官方说法。
1951年作为抗战时期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驻中国美军指挥官的魏德迈作为蒋介石的老搭档老朋友,在蒋介石痛失大陆之余在美国国会上为蒋游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此种说法一出,立刻引发流亡到某岛上的“迁客骚人”追忆美好时光的感慨,此后,台湾史学界广泛引用“黄金时间”来为蒋歌功颂德。
论对学术界的尊重与利用,蒋的确是有一套的,民国时期好多傲娇的文人,那是怼天怼地就是不怼蒋,号称民国时期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也是为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眼见国民党败局已定,失望之余,竟然嗑安眠药自杀了。
所以说,大批自诩
追随蒋流亡到岛上的“迁客骚人”听到美国人这样的评价,那还不感动的痛哭流涕,将这句话奉为圭臬,拿个供桌供起来!
所谓,民国的黄金十年,也就是从1927年到1937年这段国民党自认为其完成全国统一的这段时间,其实也就是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当然,这也的确是国民党黄金的时间,尽管是形式上的统一,好歹也算是统一,相比于以后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转进”到重庆,解放战争后败退到某岛,可不就是他们黄金的十年。
有一说一,黄金十年相对于整个民国时期来说,的确是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从政治上来说,在1927年之前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对内无力进行政治改革,军阀之间相互混战,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对外,则是主权沦丧,袁世凯主政期间被迫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皖系执政期间,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政府压中了战胜国,却没有收回应得的权益。
一直到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建都南京,在张学良率东北军改旗易帜后,国民政府成为西方列强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在此期间,中国还算是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行政体系,尤其是在召开国民大会,推动法制建设等方面,更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应该说,国民政府黄金十年期间是晚清以来,中国第一次重新取得了强大的政治凝聚力的时代。
政治上的稳定,为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条件。
从经济上来说,民国黄金十年期间,1929-1933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的外部环境并不好,即使面对如此强大的经济困境,新兴的国民政府也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的推动。
因此,这十年也被称为“民国十年建设”阶段,这十年一直被认为中国工业腾飞发展的十年,以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为代表的轻工业更是迅速发展,很多国货在这个时候取代了进口洋货。
在传统轻工业的带动下,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余威,在所谓的黄金十年期间,新兴行业也得到了发展,诸如电器用具工业、电机工业、染料工业、酒精工业、酸碱工业等等。
除此之外,在重工业和矿业领域,国民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动,到1937年时,国民政府生产的钢铁产量达到三万吨。
另外,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在1928年设立了农矿部,1933年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等等机构。
应该来说,民国黄金十年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发展,但是要以此认定这十年就一定是“黄金”的,则有点一叶障目,过分高估了“民国黄金十年”的水平。
实际上,“黄金十年”不过矬子里面拔大个,因为整个民国都太烂了。
比如在政治上,所谓“黄金十年”,有七年是屈辱的。
蒋始终未能彻底剿灭国内的军阀反对派,恰恰是“黄金十年”期间,军阀混战次数虽然少了,但是规模却越来越大。
比如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国民党原生系统中的新桂系与蒋发生大战,此后两广战争、蒋唐战争相继爆发。
最终催发了1930年的中原大战,代表当时国民政府势力最大的西北军冯玉祥与晋绥军阎锡山公开反对中央军蒋介石,最后成功将东北军也拖下水。
一直到1931年7月,为了讨伐石友三部,蒋介石电召张学良从关外调军入关,从而为日本侵华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最终爆发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人人言张不抵抗,却从不言蒋不抵抗,东北军作为国民政府的一部分,在遭受外敌入侵的时候,中央政府不但不增援,反而一再指示东北军不要“惹是生非”。
东北沦陷后,蒋从未将收复东北的计划提上日程,“黄金十年”有七年是东北沦陷的局部抗战阶段,这又何来“黄金十年”之说。
在经济上,只有传统轻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重农轻工的局面,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更是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1937年时钢铁产量在三万吨,实际上在晚清的时候,已经能够达到五万吨。
晚清的时候还能自主生产军舰和大炮这样的军工,到民国时期,引进的军工生产线,只能产中正式步枪,数量也没有汉阳造多。
实际上,在“黄金十年”期间,日子过得最滋润的就是买办阶级,通过进口产品赚取差价,专干“扒皮”“对缝”的买卖,这些人几乎垄断了这一时期的财富。
国民党败退大陆的时候,这些人第一个卷款跑路,流亡到了小岛,对于他们而言,那十年的确是最美好的十年。
其他网友观点何谓黄金十年
标准意义上的黄金十年是指从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一直到1937年11月20日常凯申队长胜利转进重庆的十年。这段时间的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竟然达到3.9%(截止1941年),人均GDP年增长率1.8%,当真可喜可贺。
其实从时间上不难看出,黄金十年的起点就是四·一二政变,常队长在北伐大体成功后,以清党的手段窃取了革命果实。再加上次年张学良率东北军易帜,国家完成了初步统一。而其结束自然是鬼子打到南京,整个中国东部基本沦陷。
咱们说话得讲良心,比起清末的腐朽保守,国民政府确实开启了不少新气象,这些新东西也确实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吐槽机就粗略的扯淡下好了。
工业1928年的时候国民政府效仿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没错,再此之前咱们标准度量衡都丢了,传统中国制、英制、国际标准制混在一起用来着。度量衡的标准化让工业有了增长基础,尤其是在江浙、山东一代能够大体脱离战争的情况下。
当时民族资本开始发展,在针织、丝织、染织、印染、毛纺织等轻工行业上做的很牛,一度在国内市场可以和国际资本争锋。并由此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小型机电工业、染料工业、化学工业等,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曾达到9.3%。
但是这样的增长率没什么可喜的,那只能说明咱们之前的工业底子差到什么地步。而且民族资本家根本无法涉足重工业和现代工业体系,那些大部分是外资所垄断的,且大部分集中在东北。
农业整体上说民国其实还是一个农业国,大部分的税收依然是农业税,但这些纳税人基本没啥权力,有的只是义务,无穷无尽的义务。国民政府从孙中山先生就开始呼吁给农民,尤其是佃农减税赋,但大多只是喊而已。
1927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佃农保护法》,终于规定了佃农负担比例。只是在大地主的抵制下,这部法律连浙江都执行不下去,更别提军阀盘踞的山东、山西等地区。最终这个被俗称“二五减租”的东西成为一纸空文。
整个黄金十年里,农民的命运极其悲惨,他们的生活没有得到任何改观,除了要面对中央政府的征税,还得负担军阀征税,生活贫困不堪。即使这样也没人肯放过他们,时不时的就会有人来拉壮丁,基本的劳动力保障都不足。黄金十年跟农民无关。
财政金融这部分是国民政府重点整顿的,他们收回了外国人管理的海关,不过依然雇佣外国人管理。把钱币单位从两改成了元,继而又发行法币,后来的结果很多人也知道的,提着一麻袋钱买不来一麻袋粮食。
所有这些财政增长不是被人贪墨就是填了战争的窟窿,客观上讲这里有很大程度是填抗日战争的窟窿,不过吐槽机还是得强调,即使918事变之前,多数财政收入也是用于军费的。
迟缓增长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开销时,国民政府通常就会举债,1928年财政部长宋子文发行内债1.5亿、1929年1.98亿、1930年1.74亿,截止到1933年,民国政府总共发行内债14亿之多。这些内债大部分摊派给了大金融家,一度造成双方关系紧张。
其他可以给常队长吹一波的是在铁路、公路和邮电建设上,这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公路,在抗战前足足修了8万公里。当然,其中大部分后来便宜了日本鬼子,他们冲出华北后进军神速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在邮电系统中,长途电话系统扩充了4.8万公里,基本实现了省级单位覆盖。铁路方面收回了很多外资经营的铁路,后期控制了1.1万公里的铁路,超过全国铁路长度的一半,顺便说一下,剩下的9000多公里在东北。
教育方面制定了标准国语,并推行扫盲运动,到1936年拯救了685万文盲,当时全国文盲是2亿人。公派出国留学制度让精英教育得到发展,于是现在很多人吹逼民国多大师,只是吐槽机私以为踩着几亿文盲当大师也没什么滋味。
总结起来吧,所谓的民国十年不能说毫无成就,但这些成就没有惠及普通百姓,尤其没有惠及占最大比重的农民。所以那只是资本家、金融家、大地主、买办、军阀们的黄金十年。况且细究起来也不足十年,1931年就918事变了,当起亡国奴的东北佬更享受不起那个黄金时代了......扯淡完毕。
其他网友观点所谓“黄金十年”,指1927-1937年,北伐成功后建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在此时期全国大发展,各行业均取得了一定成就,被一些人称为“民国黄金十年”,个人觉得,这十年间在各行业确实有突破,较往年在数据上肯定提高,并有成功的案例,但这并不能成为吹捧的资本,很多事情更经不住推敲,因为是从零开始,是个人做了,都有成绩,但结果是中小地主普遍破产,经济全面溃败,差点就把中国推到生死线,抗战一爆发,彻底回到宣统前。
图为1927年北京地区,难民们聚集在救世军门口。黄金十年里,着重有讲土地改革和农业复兴,就拿土地来说明。是的,国民政府确实做了,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该法赋予每个百姓平均享有土地的权利,并防止垄断,但百姓迫切需要“耕者有其田”,却根本无解,土地仍掌握在大、中、小地主手中,政府也牵头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新垦耕地、发放农业贷款、兴修水利,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技术等,这些对扩大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为那时缠足的中国女性。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在各地设农业处、农业复兴会等机构,将粮食、茶叶、棉花、糖、烟草等一切农作物实行统一控制,农产品从收获、加工到销售层层环节“统制”,怎么做呢,压低价格收购百姓手中农产品,剥夺各地的加工销售权,上面官商勾结,大地主、大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好的政策和措施根本没惠及百姓,只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农民负担加重。
图为1930年河南,因中原大战被摧毁家园的人们。北洋时期的农业赋税较满清要重,可是国民时期的赋税比北洋更重,比河北定县为例,1927年的附加税比1917年增加了3倍,正税涨了1.5倍,江苏的南通县,更是涨了5倍,各地还有田赋预征的现象,意思是地还没种,粮食还没长出来,先把税给交齐了,可是大地主的田租仍然保持37%不变,丝毫没撼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度。
1931年定县的学校,露天讲堂。实际上,国民政府大力投入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比如1932年机电灌溉农田达120万亩,大肆鼓吹,其实只占到全国耕地的1200分之一,毛毛雨罢了;中央财政对农业水利的投资极少,仅有几个地方财政用于农业投资,到了30年代,农村金融基本枯竭,为了维持生产,只能从商人手中借高利率贷款;不久真相被戳破,抗战爆发后,田赋与征购在各地展开,搜刮之下,老百姓姓手中拿到的只是写着“粮食库劵”的一张白条,所以,黄金十年只是镀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