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清代的大众是愚昧麻木对国家缺少认同,而汉朝三国五代唐宋时却不同?

网友提问:

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清代的大众是愚昧麻木对国家缺少认同,而汉朝三国五代唐宋时却不同?

优质回答:

如果你把别人当人看,别人可能会把你当神看。

如果你时刻都防着别人,你放心,别人一定会和你离心离德,一定对对你敬而远之。

困难来时,你想和大家同仇敌忾,此时请回想一下,平和时期,你是公平待人吗?你是和颜悦色吗?你是和大家共享富贵吗?

清朝凝聚大众方面做得不够好,而汉朝唐宋时,大家的凝聚力更强。

清朝满人数量少,时刻提防汉人

清朝建国前,还是非常厉害的,当时就有“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的说法。那时的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骑着快马,拿着弯刀,纵横在草原。

只是随着实力的扩大,女真看着中华大地汉王朝的富庶不禁“垂涎三尺”,谁不想过好日子?于是,女真族计划干翻大明。俗话说“千足之虫,死而不僵”,饿死的骆驼比马大,纵然女真骁勇无比,但面对大明又如何能轻松取胜?

壁垒总是从内部被打破,打破大明壁垒的是汉人李自成。

只是李自成创业不错,守成实在太差。进了北京城,李自成不是安抚,而是严苛对待民众,纵容手下。这样的领导人,能开创王朝基业才怪。

于是,吴三桂在家人被欺负的情况下,开了山海关,放女真大军入境,就此大败军纪涣散了的大顺,李自成仓皇逃窜。

女真就此入了关,但是女真人少,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总担心汉人造反,这是清初皇帝们的心病。不过也难怪,刚入关时,女真全部才一百万出头,而汉人有将近一个亿,不担心不提防才怪。到了清朝末期,满族也就是四百多万,和将近4亿的总人口相比,还是少得可怜。

有了防范心理,手下动作就变了,于是就有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这样的惨案。

统治一个国家,从来都不是暴力所能完成。也不是时刻提防就能保证安全。

康熙时期,汉人官员任命越来越多,再加上,康熙雄才大略,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平准格尔。对国家的掌控非常强,因此一切还好。

但是到了乾隆,甚至之后,清朝的皇帝们越来越不自信,而对汉人的猜忌越来越强,特别是太平天国发生之后,朝廷的满族高官们简直就如“惊弓之鸟”,一边害怕外敌入侵,一边又害怕汉人崛起。

慈禧掌控朝政时,对于汉人更是时时提防。那个著名的清朝晚期的大臣刚毅就提出: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啥意思?哪怕国家落到外国人手里,也不能落到汉人手里。

满族人从上到下的提防,导致汉人百姓无法和朝廷同心同德,无法休戚与共。

清朝有着诸多不公平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百姓最怕的,就是不公平。而清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的不公平。

比如,在朝廷的六部尚书和侍郎等重要职位,基本上都是满族官员正职务,汉人官员副职务。一句话,满族人是抓权的,汉人是干活的。有点不公平。

而在民间,一个旗人和汉人起了冲突,那些旗人官员基本上会倾斜政策,更多维护旗人的利益。比如挖了清朝祖坟的孙殿英,他父亲就是和旗人起了冲突后,被活活整死在监狱里。这成了孙殿英日后挖慈禧和乾隆坟最主要的诱因。

正是因为朝廷里,对汉人官员和满族官员区别对待。在民间,也多有倾斜管理。于是乎,清朝的大众对朝廷的向心力非常差。

其实,如果清朝政府能够公平处事,尽量一碗水端平,那么大家的凝聚力要强很多,百姓大众一定会紧紧团结在朝廷周围。

所以说,清朝对百姓的凝聚力不如前面的朝代,原因就是两点:一是过于提防大众了,二是多有不公平的事例。

其他网友观点

历朝历代,君主要高于国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时国家是帝王们的统治工具,也是他们的私有物,故此有了“家天下”之说。整个天下被帝王家族世代承袭,天下人都是他们的统治对象。

在某些朝代,相对而言治理的比较好。文化思想气氛宽松,物质上也可基本维持生存需要。民众对帝王和国家的认同感较高,形成社会安定繁荣的局面。

比如汉唐,治理方式较为妥当,内部稳定,外部也能够抵御其他民族的侵略。民众们在享受国泰民安时,就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拥护现有的君主、国家。每当外族入侵时,他们知道是来掠夺杀人搞破坏的,就会站出来英勇抵抗,保护住国家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自己、和家庭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紧紧捆绑在一起。作为如此国家的民众们,也有着民族自豪和自尊。

清代情况有所不同

清代是少数族群统治大多数族群。既为少数,心中未免忐忑,满清统治阶层最怕的就是民众们起来反对他们。

降低反抗几率的最有效方式,是消弭思想上的反抗精神。这也是文字狱在清朝最盛的根本原因。

任一人如果只知吃饭穿衣享受物质,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世界空虚,就会沦为行走的躯壳。

清朝对思想的禁锢和控制,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使很寻常的文字作品,也能引申歪曲为含沙射影而招致巨大灾祸。思想上的极端迫害,其结果导致了民众思想上的僵化和麻木。他们机械而盲从,终日奔波只为苟活于世。

清代对于上下尊卑、等级区分也极为严格,尊贵之人被称“主子”,低下者自认“奴才”。从意识形态教育到日常生活中,都充斥着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长久以往,阶层观念得以固化。权贵们的主子身份一代代传承延续,那些贫民、包衣的后代,也就成了小奴才、小包衣。除非鸿运当头受到赏识提拔,能升级到上一阶层,当然这是小概率事件。

这就能理解为何清末会出现大批“搬梯党”、“带路党”

这恰恰是满清统治者“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统治者所执着培养的大批奴才,成了洋人的奴才。“奴才者”必仰强者鼻息,当洋人成了实力更强大的“主子”,奴才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前往投奔,“服从”才是发自其心底应做之事。

这一大群体是满清煞费苦心造就出来,他们的思想是残缺的。观念中没有“国家”“民族”,只有“主人”。

既然为奴,给谁干都一样。

其他网友观点

这是因为“国家”的概念在晚清才开始出现。

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国家概念,也就没有国家实体,所以中国历史上只有到晚清时候才有国家领土和国境线的概念,之前那顶多算是势力范围。清朝以前,失土的情形也经常出现,虽说也会感到很屈辱,但其实真的谈不上丧权辱国,找机会收复故土就可以了。

那么,反映到老百姓那儿就是,对于政府、国家根本没什么概念,专制政权最多控制到县一级,广大农村地区是靠宗族自治,老百姓只认宗族,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国家沦亡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在他们看来,国家沦亡无非是改一个朝代,换一个主子,其他的并无二致。清朝是这样,汉朝三国五代唐宋也是这样,并不能把锅完全甩给清朝。

只是因为在晚清时期,民族国家的概念尚未被中国的百姓所习惯。面对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情况,他们很容易把这件事当成之前的改朝换代,而不是国家的沦亡。更何况,清政府当时已经腐朽堕落,不得民心,推翻它可能也是民心所向吧。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万历立光宗为太子是否违背“立子以贵不以长”?

下一篇: 《红楼梦》为何惜春的下人不敢欺负她,迎春的下人却敢欺负迎春?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