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优质回答: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此一时彼一时,英法已经不再是世界领袖了。
埃及曾经是英法的殖民地。
而埃及对英法最为重要的,就是苏伊士运河。
该运河扼守欧亚的航运枢纽,不经过苏伊士运河就要绕过整个非洲。
当年瓦良格号回国,好不容易离开了黑海,被土耳其狠狠敲了一笔竹杠。
为了防止通过苏伊士运河再遇到麻烦,瓦良格号只能向西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然后绕过非洲大陆,横跨整个的印度洋抵达中国。为此,瓦良格号多花费了长达4个月的时间。
由此可见,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二战期间,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将德意海军挡在印度洋之外。
当时运河的所有权归属英法,英国企业和银行享有41%的股份,法国拥有52%的股份。
然而,埃及总统纳赛尔也知道运河的重要军政以及经济利益。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惨败后,阿拉伯各国都开始试图重建军队,再和以色列决战。
埃及传统盟友英国和法国,却拒绝提供先进武器。
于是,埃及找到试图涉足中东的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中转,获得大量苏联武器。
通过,纳赛尔在1956年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埃及所有,将运河收入全部归属埃及。
对于贫穷的埃及来说,苏伊士运河收入很重要,也可以作为和西方讨价还价的砝码。
这种情况下,英法当然不敢来,于是联合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军队占领苏伊士运河,引起了美国和苏联的严重不满。
当时已经是美苏争霸,这两个国家都试图染指苏伊士运河。
英法的军事行动,等于将美苏势力赶出苏伊士运河。
于是,首先美国进行打压。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迅速贬值15%,同时停止对英国的经济援助,要求英法尽快撤军。
这边,苏联更厉害,甚至警告英法两国,苏军可能会协助埃及军队作战,甚至使用核武器。
1956年11月5日,苏联向三国发送外交照会和最后通牒:如果不停止侵略行为,将采取军事措施,从以色列撤回了苏联大使。
在美苏的强大压力下,英法顶不住,只能仓皇从苏伊士运河撤退。
其实,当时英法实力已经比较衰弱,联手也绝对不是美苏的对手。
早在二战后期,丘吉尔悲哀的认为,英国已经变成了一头小毛驴,夹在美苏两头巨熊之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其他网友观点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从头说起。
苏伊士运河修建在苏伊士地峡,狭窄的地峡上修运河,没毛病,因为巴拿马运河也是建立在巴拿马地峡一带,克拉地峡也一直是筹建中的运河绝佳所在。
苏伊士地峡在很久以前的状态很可能是海峡,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地峡隆起于地面,海峡就不通了,变成了一片荒漠,地中海与红海的联系被阻隔了。
从此后,要走水路从地中海来到红海,船只必须要绕道好望角,画一个奢侈无比的大圈,如果把苏伊士地峡挖成运河,就能将红海与地中海连接,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接起来,可以大大缩短东西方航程。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
一旦开通,世界上将有至少七分之一的船只就会从此经过,运河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苏伊士运河现在的主权归埃及所有,但运河实际上却是法国人修建的。
不是埃及人不想修,而是埃及人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这个能力,只好在1858年让法国人承揽这项工程,谁修谁受益,期限是99年。工程修了11年,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难,最终花费1860万英镑,超过工程预算2倍还多,承建者因此负债累累,不得不把部分运河经营权出卖给英国人。
埃及没有能力,法国修建了,法国人没能力撑下去,将部分股份转手卖给了英国,在合同期内,英国受益,没毛病。
由此可见,英国对运河拥有经营权、控制权,合理、合情、合法。
1936年,英国与埃及签订《英埃条约》,英国坚持保留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1951年,埃及强人纳赛尔发动政变上台,单方面推翻了1936年《英埃条约》,要求英国撤军。
1954年英国同意放弃。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埃及。
但是后来英国为什么又和法国一道入侵埃及?原来埃及政府不但在1956年7月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且还要在畅通无阻的运河上修建一条水坝。
这下子英法不干了,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了,英国银行和企业占了运河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一则属于法国。
两国都是老牌殖民地国家,横行霸道惯了,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打算强迫埃及政府收回成命,但苦于没有借口,因为运河主权是埃及的。
正在着急的时候,机会来了。
因为埃及不让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派兵攻下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向运河区推进。
英法立马向埃及和以色列军队发出最后通牒,意思是说你们打仗不能影响到运河安全,因为运河有我们的股份,埃以军队必须停火、后撤。但是埃及总统纳赛尔仗着苏联撑腰,断然拒绝了英法的最后通牒,英法出手了。
10月31日,英法军队联合出兵占领运河,遭到埃及军队抵抗。
11月1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在联大紧急大会上提出立即停战的提案。
次日,联大特别会议对此进行投票,以压倒多数票通过这个提案。
5日,苏联和美国联合发出声明,谴责英法,要求英法赶快撤军。
苏美还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扬言说,如果英法置之不理,两国将出兵埃及制止侵略。
英、法政府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国内反战呼声高涨,内外交困,不得不宣布从6日开始停火。
12月3日,英、法宣布从埃及撤军,22日全部撤走。
至此,埃及大获全胜,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向他施压。还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大幅下挫,短短一周贬值15%。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组织发出的贷款申请,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宣布停止一切对英国的经济援助。
为把英法势力赶出运河区,美国还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跟英法摆出恐吓的姿势。
众所周知,英法是美国的盟友,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但是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旗帜鲜明支持埃及,不是无缘无故的,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一、美国不希望有人挑战新型国际秩序
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受益匪浅,但也蒙受巨大损失。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就是国际上没有秩序,大国明目张胆入侵别国。
为了杜绝战争,在美国主导下成立了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宪章》,英法对埃及的军事行动,已经属于赤裸裸的侵略,符合联合国宪章关于"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以及"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封锁另一国家的港口或海岸"的定义。
美国如果因为英法是盟国,就偏袒他们,联合国宪章就没有了权威,美国也没有了威信,不具备世界领导者和世界警察的资格。
所以美国才不惜威胁要跟英法一战,来维护自己的公正形象。
二、告诉英法谁是老大
美国在二战中拯救了欧洲,也拯救了英美。二战后又启动了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大把撒钱,帮助西欧各国战后重建,恢复造血功能。
但是英法恢复元气后,就不听美国了,这还了得。
所以美国不惜跟英法闹翻,也要修理两个小兄弟,告诉他们,请摆清自己的位置,以后国际事务中,我才是老大。
三、美国害怕埃及倒向苏联
埃及是中东大国,在该地区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果美国对英法的入侵袖手旁观,任凭苏联发挥,会让埃及彻底倒向苏联。
美国如果跳出来支持英法,即使是隔岸观火,英法也绝对不会撤军,苏联也无可奈何。
正是因为美国的"主持公道",让埃及感激涕零,为日后美国和埃及靠近留下余地。
1970年,萨达特担任埃及总统,加速向美国靠近,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伙伴。
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国的撮合下,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埃及的行为让中东阿拉伯国家群起效仿,中东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如果当初美国没有“主持公道”,肯定伤害埃及人民的感情,美国跟埃及就不会走得那么近。
由此可见,美国政治家还是有战略眼光的,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扮演了“正义”角色,确实是个明智的选择。
其他网友观点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是以英法最后一次殖民战争,但由于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英法彻底退出国际一流大国的行列。也是地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觉醒。但这战争中,最初是英法是避开美国而进行的,但后来当英法向美国求助的时候,美国不仅没有施以援手与,反而与苏联联手共同打压英法,这实际上标志着属于美苏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1952年,埃及军官纳赛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法傀儡国法鲁克王朝,在1956年埃及政府没收英法在埃及所有资产,包括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对此强烈不满,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开始武力侵犯埃及,而纳赛尔在苏联支持下积极应战,而此时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态度暧昧,1956年10月,英法以三国联军正式开始发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色列先发制人,对埃及发动军事打击。在11月1日,美国居然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停战的提案。5天以后,苏联与美国并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声称英法是侵略行为。美苏会全力帮助埃及的反侵略。英法得知以后被迫于12月初从埃及撤军,在美苏的干预下,埃及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但美国为何没有帮助英法?而是和苏联穿一条裤子呢,美国这么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告诉全世界,现在是美国时代,英法当老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是美国当家的时候,没有美国的“同意”小弟的行为大哥是不认的。实际上早在9月2日战争发生之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信英国艾登政府明确反对战争行为,美国有拉拢埃及新政府(控制埃及)意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和苏联联手制约英法两国。这也预示着美苏控制世界和冷战的的到来。而对于新兴国家而言。他们纷纷反抗殖民独立,预示着英法的在全世界的殖民统治的瓦解。而新兴国家的独立,也有利于美国控制和拉拢。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用最简单的话说,美国就是为了瓦解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的势力。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通过这场战争,也让英国知道了美国的真实意图,从此彻底成为美国的小弟,而法国提高了警觉,认为美国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走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德国一起共同建立新欧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