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而没有选择秦朝的皇帝制?

网友提问:

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而没有选择秦朝的皇帝制?

优质回答:

首先说项羽没有秦始皇之志,来做一个四海一统的皇帝。秦始皇之所以伟大,就是他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制王朝,千古一帝的称号可不是白给的,这样的超级魄力和能力是项羽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是项羽的实力不允许,项羽赖以起家的资本不过是五万楚军,虽然后来达到五十万军队,也都是各路诸侯组成的。而此时各国诸侯已经基本上都有复国之志或者已经复国了,项羽要称帝,估计大家都不会服气,乱战一场肯定避免不了,到时候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让我们在审视一下巨鹿之战。在秦国的末年时期,巨鹿之战是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因为这场战争,使项羽天下闻名,这一战,也算是让秦朝彻底灭亡,可是这一场战争是怎样赢得的胜利呢?首先陈胜发动的起义军就要失败了,已经不是秦朝的主要敌人了,项羽却成为了主要消灭的目标。秦朝军队想要快点把项羽给拿下。在那时候起义楚军是由项羽带领的,这支队伍在所有起义的队伍里面势力是最大的,也是对于秦国军队最大的威胁。假如这个军队被消灭的话,那么打败秦朝这个目标也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决定这所有一切结局的就是这场有名的巨鹿之战。

刚开始的时候,二十出头的项羽只是一个刚有名头的小将领,项梁死了以后兵权被宋义给夺走了,而宋义作为主帅,却想看着秦国的军队和起义的军队双方打仗,到时候自己坐收渔利。所以楚国军队就不出兵去攻打秦国军队,在此关键时刻,宋义还摆宴席庆祝他的儿子去齐国当丞相。这件事激怒了项羽,项羽听了谋士范增出的主意,把宋义给杀了。夺回了兵权,此时必须要一下打败秦国的军队,这场战争不能输,必须赢,因为那时候的秦国军队实力很强大,如果一直拖延,不利于项羽,一场决战已经不可避免,而巨鹿就是和秦国军队的决战的地方。

此时的项羽只有五万楚军,可是秦国的士兵有四十万,兵力相差悬殊,这样的一场战争,大多数人都不看好项羽,秦国军队的主要将领是王离,王离在当时是最有名的将领,是名将王翦之子。而项羽才二十四岁,只是刚刚有点小名气的新人。但是项羽却最终赢得了胜利,因为楚国的军队作战十分凶悍,士兵和将士们一个比一个卖力,非常的勇猛,个个以一当十,而且对于楚国军队来说,赢了秦军还有一条活路,如果输了,那就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奋力一战,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为了家人。拼死一搏,所以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

项羽并不只是一介勇夫,论打仗也是有勇有谋的。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千斤鼎给举起来,个人的勇力无可匹敌,而且还有范增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先是把秦国军队的粮食给阻断,不和他们打持久战,只拼一波。因为项羽自己也知道,和秦国军队拼消耗就是在找死,还不如一下子拼尽全力说不定还能挣得一丝胜算。再看秦国的军队这边,虽然手里有四十万的士兵,可是一部分是听从王离的,还有一部分是听章邯的,两个人对于对方都是各怀鬼胎,恨不得对方被消灭才好。

打仗的时候作壁上观就是形容他们的,所以这也是秦国军队会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实要是他们每一个人和项羽作战,也不见得会输。他们也真是给项羽帮了大忙。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一场战争,因为双方实力差别太大,看着会一定会输的局面竟然出乎意料的赢了,这一仗也注定了秦朝的灭亡,楚汉争霸也是从这里开始,一个朝代的灭亡,那么新的朝代就要来临。

第三就是外部环境不允许项羽称帝。

在谋士范增的策划下,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便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多路诸侯聚集于自己的管理之下,同时还用割地封王的条件诱惑秦降将与诸侯为自己效劳。如今,秦朝已灭,野心家们云集咸阳,翘首以待,为的就是让项羽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此时,项羽已是箭在弦不得不发——他无论如何都要给这些人一个交代。

  但是,当时六国掌握在诸侯的手中,项羽本人并无尺寸之地可封,因此,他唯一能行的,就是先称“王”,然后分封各路诸侯。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利用这些诸侯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由无封地到有九郡的“西楚霸王”。可以说,项羽的分封不仅仅是迫于形势,而且需要对各个势力有个交代,更是为自己日后打江山、坐实霸王之名直至一统天下的必要之举。

  眼下,他手中最有分量的砝码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唯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有可能使诸侯臣服,从而驱除“王关中”甚至“王天下”的障碍。

综上所述,虽然巨鹿之战项羽获得空前胜利并获得巨大威望,但是项羽无论在其志、其力和外部环境来看,都不具备称帝的条件。

其他网友观点

我个人觉得,项羽和刘邦,虽然都是秦末起义中的杰出领袖,但两人的政治理想却完全不同。简单来讲,在反对暴秦统治这一点上,众起义首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才能团结在一起,取得了斗争的胜利。但至于推翻秦的统治以后,要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建立新政权,却充满了分歧。

项羽本为贵族,其少年时接受的教育,还是传统的礼乐文化,而且项梁等人向其灌输的,也是战国时期的分封制这套内容。作为没落的贵族,项羽对秦是怀有强烈的仇恨的,因为秦的统一,剥夺了其赖以享乐的土壤,且具有血海深仇。他的这种恨,必然要宣泄出来。而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项羽也追随叔父项梁投入了抗击暴秦的洪流中。

与项羽不同,刘邦的出身很卑微,参加义军前,最高也不过是个泗水亭亭长,可谓穷得叮当响。在他的世界里,原本对“王”和“皇”没有什么概念,无论是谁采取什么样的统治,他不过是最底层的芝麻绿豆。然而,陈胜吴广起义同样也改变了刘邦的命运。若没有这场起义,刘邦肯定会因押解徒役失职而被追究责任,甚至连小命儿都保不住。可是,天下一乱,给了他浑水摸鱼的机会。

秦末大起义,汇聚了各方反秦势力,最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胜利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一块集体拼抢回来的蛋糕,如何分配成了最为棘手的事情。弱肉强食,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项羽最强,自然最具发言权。于是,完成了报仇的任务,项羽自然要恢复之前梦想中的政治格局——分封制。

可以说,在项羽的脑子里,秦朝和秦国没有太大的区别,秦始皇的可恶之处就在于把六国之王都灭了,然后自己做了个“大王”:皇帝。可项羽不想这样,他要把秦始皇灭掉的诸位“小王”再次恢复,然后自己做“大王”,但却讨厌“皇帝”这个词。而刘邦则不同,因为他算是白手起家,从一个穷小子成了手握重兵的汉王,在这一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魅力。说白了,刘邦更渴望做皇帝。

所以,楚汉之争,也是无法避免的。当然,这种斗争,也是历史发展潮流。

其他网友观点

炒米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就是项羽的出身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因为项羽家是世代贵族。他的爷爷项燕是楚国的大将,项家在祖祖辈辈出了很多武将。

作为仕这个阶层,项羽实际上最大的追求不是天下,而是家族荣誉。

所以对于项羽而言,他最终奋斗的目的不在于,取秦朝儿代之。他攻入咸阳以后,做的所有决定,其实就看出他的出发点。

首先,杀掉了已经退为秦王的子婴。这是典型是为了报复秦国,因为楚怀王都是被骗到秦国,死于秦国;

其次,把咸阳能抢的都抢了,并且运回彭城(徐州),运不走的一把火烧了。这说明项羽根本没打算继承秦国的现有产业,没打算在以秦国已经开创的局面,继续生根发展;

再次,分封诸侯,把原来的秦地分为三块,把秦国的三个降将章邯等分封到”三秦”。这个目的就很明确了,这就相当于原来的各诸侯国在他的控制下,有条件复国。仍然把原来的秦地看成一个诸侯国,分成三块,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秦国在死灰复燃。

第四,找个理由,把楚怀王芈心(当时为了聚拢人心,所以也叫楚怀王)流放到了郴州,自己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这就是典型的回到了秦统一前,诸侯争霸的局面,周天子(此刻是楚怀王芈心)是没有实权的,名义上是天下共主,而西楚霸王项羽是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扮演者国际警察的角色,谁不服,我就去揍他。

所以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看出来,即便项羽原本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自己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意愿。

在整个过程中,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家族荣誉,替楚国报了仇了,所有的努力也讲整个格局回到了秦统一前的格局了,剩下就是当国际警察的瘾了。

但是世界是回不去的,如果那个分封的格局稳定,秦始皇就不会统一天下了。而刘邦实际上就是求生存,他从一个社会底层已经混成了汉王,他也回不去了,然而他没有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概念,而是那种形势对他有利,他就选择什么。

所以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刘邦顺应了大势而已。

而项羽垓下失败可之后,为何不肯过江东呢?说白了还是家族荣誉给闹的,因为只可衣锦还乡,不可狼狈逃家。

项羽死,贵族阶层亡。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曼德拉上台前南非是发达国家?

下一篇: 据说会写七律才算会写古体诗,您写过七律吗?怎么样?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