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晚年的荀彧不支持曹操称帝?
优质回答:人家效忠汉室,不愿意曹操代汉。所以荀彧坚持反对曹操称公建国。
此后,《后汉书》列荀彧为汉臣。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提法有待商榷。荀彧并不是反对曹操称帝,而是在曹操和汉献帝君权臣权的争斗中,说错了话,站错了队,被舆论摆到了曹操的对立面上,落得个黯然谢幕的下场。
曹操本人并没有称帝想法,但是为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曹操称魏王,加九锡,享受天子仪仗,并随意诛杀献帝身边的宠臣和爱妾,被这些反对派视同为欺君谋逆。
二是汉献帝并不甘心成为傀儡,也在不停分化和瓦解曹操阵营,还搞出个衣带诏事件,不仅要白吃白住曹操的供奉,睡着曹操女儿,还要夺曹操实权,害曹操性命。在献帝的煽动下,这种对立情绪与日俱增,势同水火。最后在曹植醉驾天子车乘、行天子仪冲击司马门和金门的事件中达到了顶峰。荀彧错误判断了形势,他是从保持朝廷威仪的角度,出面制止了曹植,却因为自身是曹操心腹重臣的特殊性,被当成了打击权臣、反对魏王的一面旗帜,被两方势力架空到舆论的漩涡当中,成为反曹和挺曹的焦点。可怜的荀彧为了家族安危,只好选择了自杀以息事宁人。
应该看到,曹魏政权这种核心领导层的不团结和不稳定,是造成三国分立的主要原因。也导致曹操在兵员和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坚守不出,不离开许县半步,客观上给了蜀吴生存发展的空间。这种争夺,对于汉献帝和曹操而言,我认为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其他网友观点说到曹操的霸业,不管曹操有多辉煌在,总是离不开他背后的那个男人,而那个男人的名字叫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公元212年,曹操消灭了关中的割据军阀马超、韩遂各部,整个北方纳入曹军的势力范围。事实上天下三分曹操已握二分,曹操的名望声誉达到新高点。
其时他依旧是汉丞相,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即,朝见皇帝时佩剑穿鞋上殿,不用急步走,赞礼官只称官名,不称名字。享受臣子的最高级待遇。如果想要再上一个台阶,该怎么办呢?这时候董昭站了出来。
他提议恢复古代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分封制度。他说以曹丞相的功劳,已经不是一个臣子的位子可以马虎过去的。要有相对应的爵位,才符合发展的需要嘛。曹操谦虚了一下,我何德何能,只怕担当不起。董昭说,现在的形势,要有个大人物镇的住。要教化百姓,团结人心,您不能没有进一步的打算。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劝进。东汉建国之初,大将耿弇就劝光武帝刘秀:“天下这么重要,怎么能落入他人之手!”董昭就用这故事劝曹操,最后说了:“我董昭受您的大恩,所以我讲出大实话。”于是由董昭建议,封曹操为魏国公。
荀彧知道后,非常反对,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
荀彧的死跟曹操有关系吗?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终于如愿加九锡,进魏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的独揽大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
而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跟荀彧有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