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学政大人的权力并不大,全省的四把手,为何有人说能够直接对抗二品巡抚?

网友提问:

学政大人的权力并不大,全省的四把手,为何有人说能够直接对抗二品巡抚?

优质回答:

回答问题前,先来了解下“学政”这个官职。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从字面上我们就可知他大概的职责是什么,“提督”意思就是提调监督,“学政”意思就是文化教育事务,后起来的意思就是从某处提调前往某地监督文化教育事务。

实际上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已然知道“学政”的职责是什么,学政就是各省主管文化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如提督浙江学政,就是主管浙江省一省文化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

清时,学政非正式官职,而是临时性的官职,类似于钦差性质的,即原有品级不变,只是前往一个地方代天子治理某件事,不久即召回或升官,或复原职。如《历代职官表》所载:“提督学政官,各省一员,各带原衔品级。

《清史稿.职官志》载:“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即清朝的学政是从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等,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品或六品),科(既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既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中选拔而出。

也就是说,清朝的学政品级是不定的,若以侍郎而授学政即为从二品,以监察御史授学政者即为从五品,如清朝名臣纪晓岚,他在1762年就是以五品编修的身份前往福建担任学政。同时对于学政的选用,清廷多是让京官前往担任,且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如若不是进士则,而是如利用捐纳这等用钱买来的官则无法为学政。

当然,无论是从五品的学政,还是从二品的学政,他们的职权都是一样的,且权力不小。《清史稿.职官志》载:“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

提督学政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掌学校政令。主管一省的文化教育事务,当时只要是所在辖区有关教育的事务皆有学政管辖,如府州县儒学的管理,儒生学额的制定,儒学教授的升降等。总得说学政的工作是很繁琐的,尤其是在儒生的管理,及科举考试一事上,在当时学政一上任首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全省的生员,如各府州县儒学的学额是多少,各儒学里实际的生员是多少,哪些是廪膳生、哪些是增广生、哪些是附学生等等。此外,学政甚至还要规划全省各考棚之间的驿道如何走才能最省事。

第二、掌岁、科两试。这是学政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毕竟科举考试可是自唐开始就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没有哪一件事比这重要,因此这是学政重中之重的事情。清制定“各省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第二年举行科试”,童生通过岁试即可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岁试前三名可直接前往参加乡试,而剩下的则需参加科试,考试合格者方可参加乡试。

这里或许有人不明白为何要多加个科试呢?难道通过岁试还不能说明什么吗?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朝廷对于每省录取的举人数量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至于录取的数量到底是多少则以这个省是大省、中省、还是小省来定,如贵州当时就是小省,那朝廷给予他录取的举人数量就是40人,而小省举额与参与乡试的生员额数比为1:50,也就是说贵州参加乡试的生员只能是2000人,而贵州一省的生员绝不只有2000人,因此只能是通过科试来涮走一批生员。

当时学政就负责岁、科两科的考试。在岁试中,学政需要根据考试结果,重新划分全省生员在未来三年中的等次及其待遇,即按照“六等黜陟法”的规定,重新划分哪些属于廪膳生,哪些属于增生,哪些属于附生,哪些该开除生员资格,贬为“青衣”。在科试中就需要定生员是否合格,定合格者则就可参加乡试。

同时,在完成科试考试后,学政还需完成一项任务,那就是单独对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在规定时间参加“科试”的生员再择机进行一次考试,这叫“录遗”,而这个任务必须是由学政亲自完成的,不得假手于他人,《钦定学政全书.卷十》载:“题学官巡试各府、州,务亲临遍莅,不许移文代委,及于隔别府分调取生儒,以致跋涉为害……违者题参”,就是说一旦有其它官员参学政“惮于亲临,将生童远调考取”,朝廷一经查实,最轻的处罚就是降二级调用。

此外,以上三项考试必须在三年内全部完成,不然是要被严惩的。据《钦定学政全书.卷八》载:“学臣考试迟误,限内不能完结者,降一级调用”,就是一旦在三年内完成不了,就要受到降一级调用的惩罚。

第三、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学政一上任就需要前往该省各府州县,去巡试当地儒学的生员和教授,考察生员是勤是懒,教师教的好不好,如果好则升,不好则训。

第四、密奏之权。作为皇帝钦派前往地方主管教育的学政,他除了是一省的最高教育长官,还有一个与督抚一样的权力,那就是有权直接向皇帝密奏之权,如嘉庆年间,李振祜为山东学政时,就曾向皇上密陈山东积弊四事,并弹劾东昌府知府王果凌辱生员之过,如此致使王果凌被下令褫夺其知府之职。

以上就是学政的主要职责。

在了解了学政这个官职后,我们再来回答下题主所问的问题,那就是学政为什么能直接对抗二品巡抚?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学政与巡抚是互不统属的,在地方上学政管不到巡抚,巡抚也管不到学政,他们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巡抚有密奏的权力,学政也是有的。再者作为京官,学政满三年就回京了,他可比作为地方官的巡抚更容易见到皇帝。

因此,如果学政一定要跟巡抚对着干的话,巡抚也是没有办法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上奏皇帝,由皇帝定夺。当然这之中到底皇帝会听谁的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学政也有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权力,如此巡抚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其他网友观点

#原创#

全省第四把手的学政大人

看似权力甚微

其实十分了得

通常由学政主持一省的科举考试

考中者均将学政视为恩师大人

由此学政拥有宠大的门生队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门生故吏广布

根基雄厚

每到节日、生日⋯等

均有大量孝敬

名利双收

故,看似实权甚少

实质实惠甚多

乃美差、肥差也

#凌远长著#

其他网友观点

本人不太同意学政能对抗巡抚的观点,很直白的,巡抚管一省民政,学政管一省的教育,在职责范围上远远比不上巡抚;在品级上,巡抚是加衔的正二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它是从中央各部院选派到地方的官员,从侍郎到郎中都是选择范围,等于说担任一省学政的官员,从二品到正六品都有。

图为学政大人主持院试的考场,称为“考棚”,考生多的大县每县一场,考生少的几县合一场。

唯一的区别在于,巡抚是地方官,而学政是中央派下来的官员,类比钦差,地方官员多少给些面子,清朝的统治者对国家选拔人才很重视,是国之大计,于是从朝廷各部院选拔优秀的官员,要求是两榜进士出身,两榜指举人乙榜和进士甲榜,意思是必须是从举人、进士一路考进来的,熟悉科举制度的人才,捐监和封荫不在其内。

康熙重臣李光地,曾担任顺天学政,在任时母亲去世,需回家丁忧,康熙特旨学政之重,让其在任守制。

清初时,各省设有督学道,是按察使的属官,康熙以后,正式设立提督学政,也称提学使,每省一人,但无固定品级,从朝廷的各院选人,内阁、六部、六郡都是选择范围,所以你可能是六部的从二品侍郎,可能是内阁的四品侍读,也可能只是都察院的从五品监察御史,每3年为一任,世称“学台”,当然了,为了显示重视,学政多为三四品左右官员充任。

图为建水古城学政考棚的内景。

学政管理着全省府、州、县的所有书院、科举、文化等事务,主要负责岁、科二试,并巡历省内,选派人才送国子监,上报纳资的捐监,每届的岁贡、恩贡、拔贡、副贡,所以一省内只要和教育文化相当事宜,学政可一人专断,总督巡抚一般不干涉,一省中有兴革的大事,总督巡抚也会邀请学政参与商讨,所以份内之事,学政可独断,但份外之事,学政根本没有职权,如何对抗?

纪晓岚是担任福建学政后升为都匀知府,同样,刘墉也是担任了安徽、江苏学政后,升为太原知府的,知府仅为从四品,图为刘墉画像。

《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1802年,也就是嘉庆7年,一位给事中给嘉庆上奏,“各省督抚并无稽察之人,行止难免专擅,以此为由请求加学政稽察之衔,随时举奏”,嘉庆看完后以非朝廷体制驳回,并严厉斥责,地方有人办事不力,各级官员上奏即可,学政也在其内,本就是大家责任内的事,为什么单独给学政加衔呢,岂不是让学政职权重于督抚吗?学政本是管理一省学校和教育的,如以稽察督抚之名干预地方公事这又如何算,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政并无对抗巡抚的能力。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信用卡到底是好是坏,如何节制?

下一篇: 本可擒杀曹操的诸葛亮,为何要放虎归山?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