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明朝考中进士,通常是怎样安排工作的?

网友提问:

明朝考中进士,通常是怎样安排工作的?

优质回答:

明清时期,科举已经定型,大体给诸位介绍一下进士们的工作安排:

一、三甲

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也被称呼为一甲进士及第。是科举最风光者。

状元,初授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初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三人在翰林院工作三年后统一单独授予职务。

从品级上看,三甲比其他进士高一二级,但此后基本都是在翰林院当书呆子,最终能够成为宰相尚书的,极少。

二、庶吉士

明清时期,特别规定,凡三甲之外进士均需参加内阁与礼部组织的考试,通过者以从七品身份入部学习,号庶吉士。也称储相,有非庶吉士不内阁的说法。所以庶吉士等于进入中央政权的高级人才储备库。

通常,庶吉士数量很少,多十名之下。三年后另外授予职务,从此进入晋升快车道,20年内可以完成州府省—中央六部职位轮换,初步具备内阁成员资格。

三、二甲进士

第四至60名,殿试后以从七品下州府司法与民政职务,三年准时晋升正七品,至退休大多能熬至三品(中央)四品(地方)。

四、三甲进士

第61至300名,殿试后也是以从七品下州府担任司法民政职位,三年大多晋升正七品,此后与二甲差距较多,退休能够晋升五品的正印官都是比较顺利的。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兴安杂谈,我来回答。

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有种说法,秀才录取率可以算到10%。举人进士的话,明朝乡试录取率在4%左右,甚至会更低,会试录取率在10%左右。

在明清时,一般每三年开一次恩科,每次录取大概两三百人把,接下来是殿试,合格者就成为进士了,即天子门生!这个概率你想想有多低。明清500多年,厉害点的两浙江西一共出了5000多个进士,一年10个左右,云贵这种偏远的地方,一年出1个就算走运了。

因此,进士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所以有资格直接当官。

1、成绩在前面的一小波人。他们成绩最好,会被选为庶吉士,分到翰林院,从翰林干起,再到六部去慢慢熬资历,有一定经验将来是能干到内阁的,明代中后期甚至有个规矩,就是非庶吉士不能为相的潜规则。而差点的人,只要没犯大错误,也能混个尚书都御史省部级,这波人是佼佼者,也是帝国的领导者。

2、成绩在中间的这一波人。他们一般会被分到六部,当给事中之类的言官,主要负责纪检监察之类的工作,或者到六部负责一些具体工作。这波人只要好好干、懂政治、站对队伍,将来做到省部级的大官也是很有希望的,但要做到内阁成员,相比于庶吉士们来说,要困难不少。

3、成绩在后面的那一波人。这些人也会有不错的去处,分到六部,或者分到地方去做一个县令,明代县令在地方权利很大,相当于县委书记+县长+县财政局长+县法院院长等等等,好好干,慢慢熬资历、攒政绩,以后升个巡抚之类的地方官退休,也是很令人羡慕的。

其他网友观点

进士也分好几等。一甲进士,二甲进士,三甲进士。

图:清代科举榜文

一甲就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一般这三个牛人直接就进翰林院,授予编纂官。

二甲里前几名,也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明代中后期官场潜规则,想入阁做大学士,一般都得有庶吉士的出身。

二甲排名靠后的,没进翰林院的,也不用担心,中央各部位还是大有可为的。去各个中央衙门里报道,从小主事开始做起,运气好,熬资历,以后也能做到部门侍郎,尚书这一级别。

三甲这群哥们,就要分到地方或者冷衙门里了。不过混个七品县官还是不难的。

图:明代官员

但是明代每个时期,对于人才的选用,又有着浓厚的帝王喜好和时局需要。

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迷恋玄修,经常需要写青词。谁要是青词写得好,就能收到朱厚熜的提拔。又比如朱厚熜在早期喜欢议礼,张璁,夏言,严嵩等人,就是投其所好,一下子飞黄腾达的。

图:朱厚熜 像

个人浅见,如有纰漏错误,烦请斧正。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现在有些地区猪肉30多元一斤,白鲢鱼十五块多,过日子,肉和鱼吃哪个划算?

下一篇: 薛姨妈为什么盯住宝玉非赖在贾家成就金玉缘,难道王家没第二个人选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