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明清进士三甲,分配是不是品级有差距?为何三甲同进士能进翰林院?

网友提问:

明清进士三甲,分配是不是品级有差距?为何三甲同进士能进翰林院?

优质回答:

呵呵。

明清时期,进士分配有品级差距。

通常,状元授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样探花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三年到期则另外授予职务。可别小看从六品,隋唐宋代状元进士一般只初授九品,少数才是八品。

不过,明清时期的前三甲官运都比较差,翰林院研究学问的后果就是晋升艰难,多数人到老也就混一个三品,出将入相者,是绝少。

第4至60是二甲进士,号进士出身,61之后是三甲,同进士出身。

此时,吏部要组织一次庶吉士考试,通过者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人数不多,十来个。统一分配六部学习,从七品。这些人号称储相,这是三甲同进士也能入翰林的由来。

正所谓,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入阁。

庶吉士能在300人中当选,个人领悟力,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及能够接触部院首长的机会是远大于其他进士的,也大于前三甲。运气好的话,20年左右就有机会入内阁。

其余二甲三甲,少部分终身不仕,大多数分配到省州府下任从七品职务,三年后统一晋升正七品,然后出现科晋差异。

一般情况下,二甲到老能晋升四品。三甲就比较惨,混到五品都很难。

其他网友观点

①分配当然是有品级差距的,以明代为例。

明代进士授官,按科举成绩分配。新科进士按殿试名次,共被分为三个批次: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进士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均直入翰林院,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甲进士共数十名不等,授官六部主事或知州(均为正六品)。三甲进士通常在百名以上,授官包括大理评事、太常寺博士、推官、知县(均为正七品)及中书舍人、行人司行人(均为从七品)。

明代黄养蒙《吏部职掌》:一甲三人,第一名,从六品,授修撰。第二、第三名,正七品,授编修。二甲进士在内除主事,在外除知州。三甲在内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舍人、行人等官,在外推官、知县。

一甲进士官阶虽低,但翰林院为政府储才养望之所,职位清贵。明英宗后成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进士以入翰林院为傲,且明清谥法循规:不入翰林不谥文。古代文臣士大夫对于身后名极为看重,以死后能谥“文”为莫大荣耀。

②第二个问题,为何三甲同进士也能入翰林院,则源于明清两代的庶吉士制度。

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古代新皇帝继位,是封老皇后为太后,还是本是普通宫女的生母为太后?

下一篇: 为什么影视剧当中的女主角都那么漂亮,在古代真有存在过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