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代的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

网友提问:

古代的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分阶段的。先是县级举办的县试,通过县试后身份由童生转为秀才。然后是省级举办的乡试,通过乡试后身份由秀才转为举人。然后是中央举办的会试,通过殿试后身份由举人转为贡士。会试过后,所有贡士统一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的一二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其余中榜者为进士或同进士。。古代社会极其尊重读书人,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能考中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当然举人做官机会较少起点较低,像左宗棠这种官至内阁大学士的举人凤毛麟角,需要历史机遇),就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了。

其他网友观点

大家好,我是塘主,很高兴为大家答疑解惑。

隋炀帝杨广时期,是科举制度正式开始。考察了“孝悌有闻”和“文才秀美”等十科,设置了“明经”(通晓经义者)和“进士”(可以授爵位)两科,采用考试策问的方法取士。那么进士和状元有什么区别呢?

进士的第一名便是状元。

在隋朝举行科举制度以来,规定了乡试的第一名就是解元,礼部主持的会试第一名便是会元,皇帝主持的殿试第一甲就是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试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其中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通俗的讲状元是进士,但是进士却一定状元。

而一,二 ,三甲都可归为进士,只有中了进士了才有机会加官进爵。这就是进士和状元的区别,你看懂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击关注,带你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其他网友观点

放到现在类似于职称,是你拥有了某段经历后有了做什么事的资格,都是敲门砖!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

希望有用!谢谢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程瞎子被授予中将军衔,战友李云龙为何获得了少将军衔?

下一篇: 驳壳枪真的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优秀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