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历史上有人认为刘焉是东汉分裂为三国的罪魁祸首?

网友提问:

为什么历史上有人认为刘焉是东汉分裂为三国的罪魁祸首?

优质回答:

说刘焉是导致东汉分裂的罪魁祸首,这一点毛病都没有。刘焉这个汉室宗亲,虽然早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确实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在东汉末年,朝廷大权旁落天下大乱之时。刘焉向汉廷提出了一个影响三国历史的重大建议,这个建议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废史立牧”。所谓“废史立牧”就是指,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汉廷采纳了刘焉的建议,但结果却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所谓的州牧都成了汉廷一个个尾大不掉的祸患。这完全可以说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刘焉。

很多人对于东汉末年早期割据军阀刘焉不是很熟悉。但事实上刘焉此人野心不是一般的大。刘焉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裔,凭借着汉室宗亲这一身份,刘焉的仕途走的也是相当的坦荡。早年间刘焉在州郡任职,并且被赋予了郎中之职。当然了,这一切也都离不开他的老师祝恬的相助。后来也因为祝恬去世,刘焉没了靠山,所以也就罢官去职,重新归于民间了。之后的刘焉一直在教书育人,后来刘焉名气越来越大,所以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中平五年,刘焉看到汉灵帝治下民不聊生,朝廷内部外戚和宦官斗的不可开交,所以刘焉也起了不臣之心,这时候刘焉对朝廷提出了“废史立牧”制度。而刘焉也借此向朝廷请命成为一方州牧。原本刘焉想求一个交州牧远离中原纷争当一个土皇帝。但当时刘焉听到占卜家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所以刘焉向朝廷请命为益州牧。好巧不巧,当时的益州刺使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朝廷也在想整治郤俭。所以也就答应了刘焉的请求,并要求刘焉逮捕郗俭,整饬吏治。刘焉知道郤俭势大,所以并没有着急前往益州,而是等郤俭被黄巾军杀死后,益州内部争权夺利开始后,才在益州从事贾龙的欢迎了入主益州。之后刘焉开始大肆收拢人心,稳固自己在益州的绝对统治地位。

在刘焉占据益州之后,刘焉任命张鲁为汉中太守,并且进攻汉中,占据汉中之地。刘焉本想借此机会切断和朝廷的联系要道称王称霸。但张鲁本身的野心也不小,他再占据了汉中后,杀死了刘焉的臣属、独占了汉中之地。刘焉张鲁开始交恶。在此之后刘焉也借口张鲁作乱所以彻底关闭了和川外的沟通交流,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董卓作乱,关东联军讨董之时,刘焉都明确拒绝出兵,其心昭然若揭。初平二年,刘焉更是起了叛逆称帝之心,但被荆州牧刘表举报后,刘焉也就焉息旗鼓了。但其自立之心一直没有改变。此时的益州已经只知有刘焉而不知有汉室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其他网友观点

说实话,汉末分裂刘焉可以说只原因之一,但是也就仅仅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着许多的因素都对于汉末的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刘焉仅仅是影响这个结局的原因之一。不能把锅全都甩给他,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到底是那些原因导致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局面。

首先就是皇帝汉灵帝的锅,要说这汉灵帝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昏君模板。

安于享乐又好美色,整天在宫廷之内时夜夜笙歌,他这么玩要是到了明朝完全是不打紧。毕竟明朝末年皇权软弱。崇祯皇帝当了十几年木匠皇帝,愣是靠内阁制度撑了十几年。但是这个汉灵帝所处的年代可是汉朝,汉朝的天子要是说不作为。那事情可就大了,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可不是闹着玩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世家大族靠着或是明买或是抢夺的手段,直接把那群贫下中农给逼得破产了。要知道这农民没了地,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而恰巧又是这个时候,张角三兄弟揭竿而起,直接把农民起义这把大火烧塌了大汉的半边天。

用一句话说那就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这黄巾军可都不是顺民,不靠生产来养活自己。玩的是流匪那个套路,走到哪抢到哪吃到哪。直接开始滚雪球越滚越大,这汉灵帝没办法,再不出招就直接被灭了。后来就下令各地自己招募士兵,抵抗黄巾军。

这命令可以说是汉朝祸患的开始,要知道刘备,曹操,孙坚等人都是靠打黄巾军起的家。这命令一下来,各地的黄巾军是被揍得节节败退。毕竟黄巾军这群人就是一群老农民,要是真遇见能打仗,懂兵法的豪杰他们就是一群弱鸡,而且黄巾军不从事生产,兵器和粮草后勤运输能力低下,官职混乱,最后也难免落得一个失败的结局。

其实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凉了,像是最早的陈胜吴广,到后来的张角三兄弟,以至于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最后值得落得一个失败身死的无奈下场。

其次就是宦官和外戚之间的争斗。

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党争,不过这东汉末年的党政,极大程度上导致了最后群雄逐鹿的局面。这黄巾军灭了,可是世家大族的兵权也收不回来了。汉灵帝虽然朝政不理会,只喜欢玩乐。但是政治手段非常高明,直接竖起来两个人,张让和何进这俩人。帮助他统治天下,张让为宦官近侍,而何进是外戚。

皇帝亲近张让,世家大族亲近何进。后来袁绍就劝何进大权独揽,去弄死张让,结果何进走漏了风声被张让给反杀了。要是说啊这何进也是个猪队友,按理来说他当时掌握洛阳的大部分军权,二话不说直接莽就完了。

结果非得进宫见自己的妹妹,直接让张让给砍了。在后来,占据西凉的董卓趁机进军关中,直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因为太残暴,大家都不认账,结果十几路诸侯就直接莽进关去。演义写是十八路,其实没那么多,正史大概十四五路还是有的。

最后就是刘焉了,他在这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这个提出了一个建议,叫做“废史立牧”。

意思就是把刺史太守的权利收回来,交到汉室宗亲当中,把这些人分封为州牧,直接总领各州的大权。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分封制度,直接给各地诸侯军政大权一手抓带来了很好的机会。而在这其中

显然刘焉也是受益人之一。

要说这刘焉也是个狠人,他是张鲁的上司,也是刘璋的父亲。当年他自己趁着中原大乱,在益州立住了脚。直接成为一方豪强,使得益州进入半独立状态。后来他派张鲁去夺取汉中,结果直接谁知道张鲁是个反骨仔,直接反叛。自此以后刘张二家就成了仇人。

要说这刘焉,大家对他的评价还真的是一般。陈寿:陈寿:昔魏豹闻许负之言则纳薄姬于室,刘歆见图谶之文则名字改易,终于不免其身,而庆钟二主。此则神明不可虚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验也。而刘焉闻董扶之辞则心存益土,听相者之言则求婚吴氏,遽造舆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

其实刘焉治理地方水平一般,他手下的军队曾经发生过骚扰百姓的事情,而刘璋显然继承了他父亲的缺点。也就难怪刘备入川的时候,百姓都在欢迎他了。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其他网友观点

蜀汉建国于益州,益州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四川、重庆和云贵以及陕西的一部分,是当时天下面积最大的一个州。

在刘备之前,益州的主人是刘璋,此人以懦弱无能著称,最后终于丢掉了父亲传给他的家业。

说起刘璋的爸爸刘焉,这可是一位可以名垂青史的人物。有人甚至说:刘焉当年给皇帝提的一个建议,不仅让东汉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拉开了三国乱世的序幕,还彻底改变了此后四百年的历史!

历史果真如此吗?下面,让我们从东汉时期的“州牧制”,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从刺史制到州牧制

故事要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说起。汉武帝时期,西汉朝廷发明了刺史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刺史部。

所谓的刺史部,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监察委,是当时负责监察全国各级地方官员的机构。

刺史最初虽然级别不高,但职责重大,他们代表皇帝直接督查百官,是汉武帝加强集权的产物。

而后,随着历史发展,刺史的级别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此间,刺史曾经改名为州牧,后来又改回到刺史,几经更迭,直到东汉初年,才又定格为刺史。

刺史权增强的一个显著信号是:在最早的监察职能基础上,新增加了军事、行政等职能,俨然成为了封疆大吏。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了应付各地的盗贼,他不仅改回了州牧,还把各种将军名号赋予各地的州牧们,让他们领兵为其平叛。

这样一来,州牧更成为集军政于一体的地方实权人物了。

汉光武帝刘秀称帝以后,各地仍然有不少割据势力,为了消灭他们,刘秀也让许多武将担任地方上的州牧,这与王莽的做法如出一辙。

当然,当东汉进入稳定发展期以后,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就把这种战争时期的特殊政策废除,恢复了原来的刺史制度。而且,刺史是负责监察,不再兼任军事、行政长官。

但东汉王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高开低走”。没落皇族出身的刘秀,拥有着许多后世帝王们无法复制的“神迹”,但他的继任者们却一代不如一代。

经过了4代以后,东汉陷入到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交替出现的死循环,其朝政日益黑暗,矛盾日益加深,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而黄巾之乱的爆发,也从根本上让已经消失的州牧制度重新“满血复活”。

二、刘焉与州牧制度

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之乱,其主力张角三兄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东汉官军所扑灭,但随之带来的后患却是无穷的。

各地烽烟四起,黄巾余党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而各地方官军却因为势力分散,缺乏统一指挥,屡战屡败,这让汉灵帝很是头疼。

公元188年,作为皇族的太常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后汉书》)

在刘焉看来,当时朝廷派到各地的刺史品级低、权力又小,根本无法统一指挥各州县平乱、帮助朝廷分忧,还不如改为原来的州牧制,另派遣朝廷重臣担任各州州牧,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坐镇一方平定黄巾军。

汉灵帝接受了刘焉的建议,于是就派当时他所信任的刘焉、黄琬、刘虞等人分别担任了几个大州的州牧。

刘焉提出恢复州牧制,听起来是在为汉灵帝分忧,但其实是暗藏着自己的私心。

作为当时的国之重臣,刘焉已经意识到了东汉大厦将倾,如果此时不早作打算,为自己谋取出路,更待何时。

有史料记载,曾有谋士建议刘焉说:“京都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所以,刘焉是早就瞄准了益州这块风水宝地的。

果然,刘焉一到益州,就利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迅速建立起了一支听命于他的官吏系统;他甚至还仿照皇帝为自己高配了车盖服饰,俨然就是益州的土皇帝。

在他病死后,其子刘璋即位成为益州牧,益州也成为他们家的私人产业。

从公元188年刘焉向汉灵帝建议恢复州牧制开始,一直到公元214年其子刘璋向刘备投降,刘焉父子一共统治益州长达20余年。益州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完全成了这对父子的独立王国。

三、州牧制度的恶劣影响

刘焉力劝汉灵帝恢复州牧制度,自己却开了割据一方的先河,其影响是十分恶劣的。

董卓之乱以后,随着皇权威信扫地,各地的军事力量纷纷跃跃欲试、割据一方,不再服从东汉朝廷的号令,而他们在形式上也纷纷采取了自立为“州牧”的方式。

比如,割据辽东的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袁绍从韩馥手中夺了冀州,自封为“冀州牧”;曹操先是自领“兖州牧”,攻灭袁绍后,又自领了“冀州牧”;西凉马超割据一方,自称“并州牧”。

东汉末年的史学家荀悦,就曾这样评价当时的州牧制度:

在荀悦看来,这些州牧哪里还是什么为国分忧的封疆大吏?他们完全就是战国时代各霸一方的诸侯国。

进入三国时代以后,由于各国进入到了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州牧、刺史这些官职再度回归到了它的本质,不再有割据一方的可能。

不过,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州牧的历史笑话,那就是“遥领制度”。

比如说蜀国虽然只有益州这区区一州,但朝廷里却有凉州牧、冀州牧、兖州牧、并州牧等一堆州牧或者刺史。地盘还不在自己手中,但官已经封出去了,这就是“遥领”。

到了西晋末年和东晋,由于皇室内部以及世族豪门纷争不断,州牧制度再次复活。

先是掌握各地兵权的司马诸王,纷纷自领各州州牧,实行割据,掀起了“八王之乱”。

再是西晋灭亡、东晋南渡以后,掌握了朝廷实权的大家族们,也纷纷以自领某个州牧为权力的象征。

比如东晋后期,“自领扬州牧”往往是一个大臣权倾朝野的标志。因为当时东晋的国都在建康(今南京),这里同时也是扬州的治所。扬州同时也是当时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掌握了扬州,当然有利于控制天下。

而且,之后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君主,也都是先称“扬州牧”再行篡位的。“州牧”在此时,俨然成为篡权者的代名词。

虽然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这个打开“潘多拉盒子”的家伙,就是当年不怀好意的刘焉呐!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他爹有庙号吗?他儿子有庙号吗?

下一篇: 古代时期为什么都要逐鹿中原,才算统一?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