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优质回答:方圆论坛观点!
李世民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他绝不是一个好父亲。可能是顾得了国就顾不了家。李世民对于自己后代的教育是十分失败的。或许是李世民太过于对自己孩子的自信,也或许是李世民根本就不会教育孩子。整个国家被李世民治理的蒸蒸日上。但是自己的家事却是一团乱麻。儿子女儿没有一个能算上品行俱佳的。“脏唐臭汉”之说可不是别人凭空捏造的。
按理说李治身为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是没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可能的。因为李世民本身就是通过杀兄夺位取得的皇位。所以李世民根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为了皇位争斗的你死我活。所以在大儿子李成乾八岁的时候就立为太子。李成乾年少十分聪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李成乾的之后性格越来越阴狠,做事肆意妄为。这就是李成乾在年少叛逆期的时候,李世民对李成乾的关注度不够,导致李成乾受了很多居心不良之人的影响。也可能是自信自己孩子的能力吧。最终李成乾走上歧路图谋造反,落下个贬为庶人,流放黔州的结局。
李成乾之后就是李世民的四子李泰,受李世民恩宠倍加,李成乾废掉之后李泰向李世民说,立我为太子吧。以后我当上皇帝会杀了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的。因为李成乾和李泰还有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孩子,所以李世民对这三个孩子分外喜欢。李世民听到李泰这么说就动心了。后来大臣褚遂良告诫李世民不要相信李泰的话,因为当时李泰虽然在李世民面前十分乖巧,但是私下却是一个十足的混蛋,做了很多肆意妄为之事。李泰如果成为皇帝,李治和被贬的李成乾肯定必死无疑,因为李成乾当初就要谋害李泰,但是没有成功,而李治又是李泰的对手,只要除掉李治,李泰就能把皇位接着传给自己儿子。所以李世民为了三个儿子都能平安活下去,就立了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有感李成乾和李泰的教育结果。所以教授了李治很多仁治的思想,导致李治对于权谋不是十分了解。这也就导致虽然李治内圣外王讲大唐权势发展到了顶峰。但是最后还是被武则天篡唐,直到回来才被后来人拨乱反正。这也是大唐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其他网友观点一个连自己父亲的女人都敢明目张胆地纳入后宫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懦弱”来形容。反而,用“胆大包天”来形容都不为过。历史上,垂涎父亲嫔妃的皇子不在少数,还有很多在先皇驾崩后,直接淫乱后宫的例子。如隋炀帝杨广。
但将父亲的嫔妃封为自己的皇后,千古以来,也就只有李治一人。
以下就从李治的夺嫡之路,来说明李世民为何要立李治为太子。同时,通过部分案例来说明李治并非懦弱之人。
一、李治充分把握了李世民的心理,通过示弱、不争以及打小报告,成功上位被立为太子
对李世民而言,这一生最大的阴影,莫过于玄武门之变。他亲手诛杀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父亲李渊禅位。正是因为这场遭遇,使得李世民格外看重儿子们之间的感情,因为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子们发生第二次玄武门之变。
李治准确地揣摩到了父亲李世民的心理,所以自始至终,他始终以一种文弱、不争的形象示人。
他的这种形象,成功让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与他结成政治同盟。在长孙无忌看来,自己的三个外甥中(李承乾、李泰、李治),只有李治最文弱,也最好控制。如果李治能登大位,长孙无忌就可以把控朝政大权。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将其贬为庶人。嫡子中,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有资格作为储君人选。
李世民一开始中意的是李泰,他许诺立李泰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支持立李泰;但长孙无忌坚持立李治。
李泰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向李世民表态:“儿臣若即位,驾崩之日,一定杀儿臣之子,传位于晋王(李治)。”
对于李泰如此看重兄弟之情,李世民十分感动,更加坚定了立李泰的决心。
此时,李治出招了。如果他再不出招,可能就真的无缘储君之位了。
一日,李治给李世民请安,神情十分恍惚,一副惴惴不安的样子。李世民十分奇怪,问他为何如此。
李治说道:“前几日魏王(李泰)看见儿臣,威胁儿臣说,儿臣与汉王李元昌交好,如今汉王参与大哥(李承乾)的谋反,儿臣也难逃责难。故而儿臣心中忧惧不已。”
李世民闻言,大惊失色,进而愤怒无比。原来李泰表现出来的兄友弟恭完全是假的,他现在就敢威胁兄弟李治,那他登基之后,就绝不可能将大位传给李治了。
所以,李世民动摇了立李泰为太子的心思。李治这一波反杀干得十分漂亮,他利用李世民希望儿子们兄友弟恭的心理,将李泰形容为容不下兄弟的人。这算是触动了李世民的逆鳞。
当然,李世民没有只听信李治的一面之词。他派人去向李承乾质问事情的真相。
此时,李治平时“不争”的形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李承乾为太子的时候,魏王李泰仗着父亲的宠爱,处处与李承乾作对,欲当第二个“李世民”。所以,一直以来,李承乾都非常痛恨李泰。
李承乾趁着这次机会,直接对李泰落井下石。他说道:“儿臣已经是太子了,还要图谋什么呢?是因为李泰觊觎我太子之位,而我要自保,导致听信小人谗言而谋反。如果父亲要立李泰为太子,就落入了他的圈套。”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的回信后,彻底对李泰寒了心。这个时候,长孙无忌又跑出来,建议立李治为太子。
太宗李世民环顾四周,嫡子之中,李承乾谋反,李泰凶逆,剩下也就只有李治能立为太子了。于是,李世民对李治说道:“你的舅舅坚持立你的太子,你好好感谢他。”
就这样,李治靠着自己文弱的形象,拉拢了长孙无忌为同盟;又靠着不争的策略,坐观李承乾和李泰互相残杀。最终,通过一句小报告,逆转局面,成功上位,被立为太子。
二、李治并非懦弱,这不仅体现在他敢于纳父亲的女人,而且体现在他以雷霆手段铲除长孙无忌的势力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即皇帝位,改元永徽。
李治即位之初,依旧保持着低调的态势,长孙无忌如愿掌握了国家行政大权。彼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是大唐帝国的实际话事人。
但李治的确并非懦弱之主,他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试图削弱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将帝国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过5年的暗中布局,李治在政治越来越成熟,已然掌握了政治主动权。李治开始酝酿向关陇贵族集团宣战,但这需要一个借口。
这个时候,李治恰好要给予武则天更多的宠爱。于是,他以废后为借口,发动了一场政治斗争。
李治向群臣发问:“朕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可否?”
当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因为,王皇后出身士族,代表的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而武则天出身庶族。
面对两位顾命大臣的反对,李治毫不妥协。他找来长期掌握兵权的李勣,征询他的意见,只要以李勣为首的军方大佬不反对,这件事就能做。
李治询问李勣:“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坚决反对。但他二人为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
李勣回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李治听闻李勣的意见后,眼前一亮,如果军方不反对,就可以藉此打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势力了。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不再顾虑元老派反对,下诏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先后被贬。
显庆四年(659年),关陇贵族集团首脑、李治舅舅长孙无忌在黔州(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之死,预示着关陇贵族集团势力的衰落,同时拉开了李治独断乾纲的大幕。
从李治的夺嫡策略以及巩固皇权的方式来看,李治并非懦弱之人,而是一位有抱负、心机深、胆大包天的天子。
其他网友观点李世民是一位英察之主,他把皇位传给李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正史中的李治,甚至有点隋炀帝的意思,不但是众皇子中最为出色的,而且也很善于伪装自己,以至于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被他忽悠瘸了,以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孝顺孩子。
在很多人眼里,唐高宗李治是个阿斗式的人物,前半生生活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阴影里,后半生又被武则天抢了风头,似乎就是靠着谦恭懦弱、与世无争才得到了皇位继承权。 但是细翻史书,却发现唐高宗李治绝对是个“蔫萝卜辣心”,不但心狠手辣地除去了“诸葛亮式的托孤重臣”长孙无忌,斩首了妹夫房遗爱、柴令武和姑父薛万彻,赐死了一干叔叔兄弟,流放了一大批跟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宿将。
唐高宗李治一向被认为是兄弟之中“最老实”的一个,李世民传位给他,是以为这个字“为善”、小名“雉奴(听着像个养鸡的)”的家伙能够善待宗室,不像自己一样弑兄屠弟。 但事实上,李治不但弑兄屠弟,连叔叔侄子也没放过,李家子孙被他干掉了一半,剩下的又被老婆武则天差点杀光。
要是李世民知道李治还送给了自己一顶绿帽子,打死也不会传位给他的——要知道,在唐代,只有跟皇帝发生了某种亲密关系之后,才会被封为“才人”的。李治在唐太宗李世民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对“武才人”做了只有是李世民才能做的事情。
隋炀帝有一宗“大罪”,就是“欺母”,也就是调戏过隋文帝杨坚宣华夫人陈氏,后来还把她收入房中,为此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但是唐高宗李治做得更大胆、更出格,他不但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就把才人武媚娘拉上了床,即位后还光明正大地把她封为了皇后。
但李治就是敢做了,而且做成了,做得滴水不漏,把“英察之主”李世民瞒了个严严实实,这可不是胆小怕事的人能做得出来的——能够犯了杀头之罪还若无其事的人,不但胆子大,演技当然也是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