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英王是何时何原因与教皇分裂的?

网友提问:

英王是何时何原因与教皇分裂的?

优质回答:

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分裂是欧洲整体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一部分。英格兰自”玫瑰战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随之而来的是王室与有极大政治、宗教权力的天主教会之间的冲突。16世纪初,欧洲大陆不断兴起对传统天主教会的批判思潮,要求宗教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这股思潮同样影响到英国。

宗教改革运动的前兆与约翰·威克里夫

基督教会大分裂之后,天主教会成为欧洲主流教会,天主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革新。但纵观16世纪前的历次改革,都是教义的改革而非制度的改革。更严谨的说,即便是制度改革,也多是基于教义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1376年,英格兰人约翰·威克里夫眼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生活奢靡,教会腐化,便在牛津公开指责罗马教会以及教皇。他主张各国教会应隶属于本国的君主,罗马教会无权向国王征税并建议国王没收教会的土地,建立摆脱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他主张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信徒应服从基督而非教会;他又主张“平民主权”(即教会应以平民信徒为中心而非教皇),但可以选举一人遵照圣经总揽相关事务,否则便是敌基督;他还否认教士有赦罪权,要求简化教会礼仪。

附图,约翰·威克里夫

因此,他遭到时任教皇的五次谴责以及英格兰坎特布里大主教的通缉,但在牛津大学师生以及伦敦市民的支持下得以保全。威克里夫的追随者被称为罗拉德派,其后受到笃信教会的英王亨利四世、五世的竭力打击,但因为理查二世迎娶波希米亚公主而使其思想传入波希米亚(波希米亚:古中欧地名,现今捷克等地)。

传入波西米亚之后,时任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校长兼任主教的扬·胡斯也开始呼吁类似的言论,但此举遭到教会的忌恨。1409年,扬·胡斯在比萨会议中被教皇定罪;1414年,他在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后被拘留,并次年七月六日被处以火刑。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自从德意志人古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以后,教会已经不能垄断《圣经》的解释权,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己阅读圣经,自己思考,随之而来的是对教会的质疑。而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则通过印刷发行迅速传递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传播。

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出现介乎于上层阶级(王室、教士、贵族)与下层阶级(农奴、平民等)的中产阶级(商人、银行家等),他们对教会的腐败与黑暗极其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改革宗教。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天主教会,这是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亨利八世与英国国教

英国宗教改革直接原因是君主制下英国王室和天主教会政治以及经济上的冲突。从整体来看,英格兰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虽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早期坚决支持罗马教会,反对马丁·路德以及其他神学家推行的变革,甚至被罗马教皇称为“信仰的拥护者”,但当教皇拒绝他的离婚申请之后便转向支持改革教会。

附图,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在其哥哥死后成为新王储,并在他父亲亨利七世的主持下与哥哥的妻子(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阿拉贡的凯瑟琳“)结婚。但是凯瑟琳只有一位女儿,亨利八世因此认定凯瑟琳不能为他生下男性继承人,并且与宫廷女官安妮·博林发生婚外情。亨利八世为了使安妮·博林的孩子获得合法身份,遂向教皇提出离婚。但教皇不敢得罪凯瑟琳的外甥查理五世(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便一直没有同意。

1533年1月,亨利八世在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托马斯·克兰麦的建议之下,让其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并与安妮·博林秘密结婚。就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后的克兰麦立即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这样亨利八世和安·波林的婚姻便合法。

1534年春,英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上诉限制条例” 禁止英国教会法庭上诉到教皇、禁止教会不经英王允许发布规章;“教职任命法案”规定教会必须根据英王指定的候选人推选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唯一最高权威;“王位继承法”将亨利将与凯瑟琳所生的女儿玛丽贬为私生女,指定安妮·博林所生的女儿伊丽莎白为继承王位人;“叛国罪法案”规定不承认英王的最高权威即是叛国罪,可判处死刑。

1534年,以《至尊法案》的颁布为标志,英格兰教会正式脱离罗马天主教会。不同于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的改革,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是由英国王室直接发动的,它的直接导火索是亨利八世的再婚问题。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很难有准确的时间或事件来回答,这是一个教皇与各国王、皇帝长期争权斗争的过程,直到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以及教派内部斗争,尤其是宗教改革后,使教皇的权利彻底削弱。

公元九世纪,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时(858~867)出现了不经教宗批准不得罢免和选举主教的理论,教宗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其后十世纪的时候,教廷权力衰落,教宗先后受制于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到了十一世纪,教皇利奥九世(1049~1054在位)之后教宗权力开始恢复。此后教宗与皇帝间的斗争长期不息,1122年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才告结束。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宗权势极盛,教宗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此后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教宗权力日渐衰落。1303年,教宗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斗争中失败,屈辱而死。

1378~1417年天主教会大分裂达40年之久,期间出现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1378年意大利枢机主教团在罗马选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为教宗。法国枢机主教团则选本尼狄克十三世为教宗。1409年 3月在意大利比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选举亚历山大五世为新教宗。但在位的两个教宗拒绝退位。1410年亚历山大五世去世,约翰二十三世继位。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罢黜了在位的 3个教宗,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1在位)为教宗,教会复归统一。

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教宗地位进一步削弱。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罗马以后,以后的历代教宗实际已经不敢公开反对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动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有些人为什么选择在傍晚5点钟后结婚?

下一篇: 我是大专生,如何去日本留学?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