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网友提问:

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优质回答:

总督和巡抚都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大员,在明清两朝,行省制度逐渐完善,清朝全国设置有23个行省,每个省设置一位巡抚,一般只管行政大权,参与巡视军政,民政,加“侍郎衔”从二品。又在一个省,或多个省,设置一名管理这些行省的行政,军政,经济的官员,也就是总督,加“尚书衔”正二品,所以不论是职能范围还是官衔,总督都是高于巡抚的。两江总督左宗棠

总督和巡抚的区别

清朝从雍正设立直隶总督,到光绪年间设东三省总督,清朝总共有11位总督,分别是东三省,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漕运,河道总督,除了最后的两个外,其他的九个总督均有管理地方的职责。总督侧重在“督”,所以总督虽然是封疆大吏,但是却属于朝廷派遣到地方上,督查管理地方的中央外派官员,这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

九大总督辖区

巡抚制度到了清朝时期,已经基本完善了,巡抚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长,偶尔监管卫戍工作,也有在特殊情况时,总督会兼任某行省的巡抚,这样就会被称为督抚。巡抚和总督一样,侧重在“巡”上,也一样是中央的外派官员,既然都是中央外派官员,所以他们都只需要直接听命皇上就行,但是就有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当某行省的巡抚和总督,都驻守在同一个城市时,总督和巡抚的权利都会被同时节制,还好大多数时候他们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李鸿章曾任职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设立

两江总督在清朝顺治年间就已经设立,最初管辖的区域是江南,江西,河南三省,后改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两江总督的总督府设置在南京城。两江总督总管三省的一切军政事务,和别的总督不一样,这是从一品官职。并且这是个绝对的肥差,因为在之后的年代,两江总督还兼管两淮盐政,负责对外通商事务,历史上很多名臣都担任过两江总督一直,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

两江总督管辖范围

江苏巡抚管辖的江苏行省是在康熙六年才成立的,巡抚衙门设在苏州市,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是互不冲突,只是互相节制而已。在最初,江苏行省的经济条件就有很多的优势,这里是粮食的主要产区,另外河道丰富,靠近沿海,所以税收也让江苏比其他很多行省经济条件好,但是在最开始两江总督的地位,仍然是要高于江苏巡抚的,历史上,朱国治,林则徐,李鸿章均曾担任过江苏巡抚。

江苏巡抚辖区

为什么两江总督权力处处受制,还比不过江苏巡抚

江苏巡抚的地位开始提高是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清朝和西方国家的接触增多,开始在沿海开设通商口岸。江苏行省,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最先得到发展的地区之一,而江苏巡抚,也随着辖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变得更加重要。两江总督因为权力过大,中央也对他进行了一些限制,主要负责军政上的事务,在行政上的事务就很插不上手,由各省巡抚来监管。

晚清开通通商口岸

除此之外,巡抚也有权在军政上对总督进行节制,又在南京设有江宁将军一职从一品,汇报事务还排在两江总督之前,后来安徽,江西两个行省,被划出了两江总督的辖区,只是名义上归两江总督管辖,这也造成了两江总督权力的进一步下滑,不过好在之后两江总督分到了两淮盐政,五口通商等事务,不然两江总督就真成了最惨总督了。

两江总督府

所以两江总督,行政被分权,军政被分权。只是名义上官衔比江苏巡抚高,但是两人都只受皇帝的调遣,地方税收什么的又和两江总督无关,所以两江总督受到的限制非常大。但是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是一方大员,实际工作中很少会出现直接的冲突。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其他网友观点

题目似乎有误导之嫌。

清朝的两江总督所辖之地是清朝的根本所在,国之命脉,因此,两江总督一职是地方督抚的第一人,所谓疆臣领袖,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不可能任由他的部下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因为后果很严重。

两江总督的辖区由安徽、江苏、江西三省组成,包括现在的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上海市的全部辖区,还包括今天浙江省舟山市全部以及湖南、湖北、浙江三省的个别市县和乡镇。

两江的战略地位是元朝建立起来的。当时元朝定都北京,而京畿所在的燕赵地区不是粮食高产区,且物产单一,无法解决京城里皇宫、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于是将建于隋朝的京杭大运河取直,甩开洛阳,由杭州直达北京。

而两江地区则不负众望,真正是物阜民丰。

两江地区自古便是亚洲最好的产量区,在地理位置上,它几乎与西亚新月地带一模一样,气候常年受太平洋季风影响,雨量丰沛,日照充足,一年三季都有高产作物。

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远古两江的民众就发明了今天最为人称道的循环农业方式,即农田种水稻,岸上种植桑树养蚕,蚕粪则用来养鱼虾,鱼虾粪便用来肥田,使得两江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并促使两江地区成为世界丝绸之乡,手工业异常发达。南宋和明清之际,两江地区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有清一代,两江地区的田赋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0%以上,最高达80%,仅江苏一省就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40%。

这样,皇帝就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模式,即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经济支柱,为中央枢廷和常备军队输血。而帝国的其它地方则尽量保持自给自足,遇有战事或灾荒,由中央拨款支持,派军队或官员去镇压或赈济。所以,元、明、清三朝,两江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清朝更是强化了这种模式,设立了专管粮食运输的漕运总督和仓场侍郎等官职,并沿大运河建立了粮食储备和平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两江总督的地位。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文现象,就是两江地区对清朝的官场影响。两江的三个省中,江苏和江西省,与相邻的浙江省一起,成为中国自有科举以来最善读书的地方,每届的礼部会试和殿试,差不多一半以上的新科进士出自两江。朝廷重臣中,尤其是南书房师傅、都察院御史、翰林院翰林和言官、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以至于三殿三阁的大学士,祖籍两江的比比皆是。两江士绅对清朝的官场有着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敢忽视的影响力。

因此,有清一代,两江总督一直都是全国督抚中头号工作岗位,担任两江总督的人也无一例外不是朝廷重臣,就像于成龙、尹继善、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人,很少有不称职的。

尤其是进入晚清,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人担任两江总督时,一般都需要节制江南各省的文武。这个意思是,一旦江苏巡抚的职位有空缺,原则上都是由朝廷征得两江总督同意,或直接授意两江总督直接推荐人选,就是说,当国家重臣担任两江总督时,皇帝会充分尊重他的治权,很少有两下不对板的情况发生。

一般而言,两江总督如果看江苏巡抚不顺眼,很容易就可以换人,不用费太大的周折。大多数情况下,江苏巡抚一般都是两江总督的心腹爱将担任,所以没有哪个江苏巡抚闲的无聊去挑战总督的权威。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工作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直隶总督、闵浙总督、陕甘总督,都要兼巡抚的工作。

所谓兼任巡抚工作,是指总督衙门以下,也要像巡抚衙门一样,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管理全省的官员考绩、升迁、罢黜,以及民政、粮秣、赋税、协饷、赈灾、学务、诉讼等日常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非常繁重,而且,责任重大。清朝实行的是纯天然责任政治制,官员位高权重,责任也重。平时起居八坐,威风凛凛,但一旦出事,杀头的都有。

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唯一没有总督管辖的省份,巡抚还要兼总督的工作,即管理省内的绿营部队,节制总兵以上的武官。遇有战事,巡抚要挺身而出,作为豫省最高军事长官指挥军事。

也正因为如此,河南巡抚成了天下巡抚们心中的首善之地,那个由模范巡抚田文镜开创的天地,自有一番让各位抚台大人怦然心动的好处。

据《清朝通典》卷23记载,总督“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尤其是最后一句“修饬封疆”,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总督就是巡抚的上司。

大多数情况下,巡抚有的权力总督都有,但总督有的巡抚则没有,这主要是军权。总督所辖各省的绿营驻军都归总督管,而地位与总督一样的驻防将军则只管八旗驻军,有战事时他甚至也也要服从总督的指挥。设想一下,如果巡抚可以随便向总督叫板,那朝廷为什么还要设总督一职,干脆裁撤了用巡抚取代,还能省一大笔银子。

所以,大的原则上,总督的职责偏向军事,巡抚的职责偏向民政。但也因地因时而异,遇有战事,总督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直接指挥巡抚。但巡抚也带兵,江苏省的抚标中军是全国各省中人数最多的几个省之一。但两江总督的兵则更多,除了督标以外,两江各省的绿营部队、长江水师、各省武官中的提督、都统、总兵,悉归两江总督节制。

此外,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对所辖各省巡抚人事任免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总督对所辖巡抚有人选推荐权和一票否决权。这其实是皇帝的一种变相的授权,没有明文规定,但按照惯例都如此办理。在皇帝心目中,一个地方的安危要远远高于吏治和其它的目标,而保一方平安主要依靠总督而不是巡抚。

两江总督实际上是与江苏巡抚分治江苏省。

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将原驻江宁的江南左布政使迁往安庆,改为安徽布政使,另设江宁布政使,直属两江总督,下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门、通州六府州之地。实际上是划江而治,江左之地归总督。

同时,《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现在的上海市辖区,归苏松太兵备道管辖,直属两江总督,上海等于是两江总督的直辖市。苏松太兵备道也叫上海道,或者上海海关道。

此外,两江总督兼管河务、长江的江防(操江)、两淮盐政、南洋大臣、五口通商事务等。

所以当时的江苏巡抚并不像其它省的巡抚一样权力可以覆盖到全省,尤其是,学务是其它省巡抚的要务,而江苏则全被总督所夺,甚至不能染指一二。能管全省的是江苏臬司,江苏的司法权还是完整的。

清朝的督抚同为封疆,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工作,尤其是康熙皇帝发明密折制度以后,督抚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写了什么,皇帝如果不说,谁也不知道。

尤其是,督抚都有都察院的例加衔,分别例加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而御史的督察权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他本人不怕乱子大,别说是上司,参太后都在他的权限范围之内。所以,清朝的地方督抚的确有互相攻讦的事。

但督抚由于位置太重要,一旦互参,后果很严重,皇帝也很少和稀泥,都会有个结果。一般来说,皇帝会偏向总督,很少例外。而且,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会调离原来的职务。就结果而言,大多数情况都会两败俱伤,很少有一方全身而退的。所以,作为发起的那一方,在发起时必须权衡利弊,考虑清楚再下手。

题主说的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事,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有清一代,江苏巡抚找两江总督的麻烦,闹得朝堂不得安宁的,只有一次,那就是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但结果是两败俱伤,江苏巡抚一方吃了大亏,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试了。

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年四月),江苏巡抚张伯行向康熙皇帝奏报,江南乡试发榜后,数百名学子抬着财神塑像进入学宫,抗议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造成考试不公。张伯行据此参劾两江总督噶礼。

噶礼姓董鄂氏,是正红旗满洲人,他的四世祖是开国功臣何和礼,他的母亲与曹寅的母亲一起给康熙皇帝当过乳母。因此,康熙皇帝对他十分亲厚,像自己的亲兄弟,给他的待遇,也与曹寅一样。

噶礼本来是循祖上军功例,加国子监荫生,后随康熙皇帝征准噶尔起家,当过山西巡抚,与他的另一个后任毓贤一样,是个酷吏,而且,他还是一个贪官。他在山西巡抚任上就曾被御史参劾,说他贪婪无状,酷吏害民。但康熙皇帝回护他,还让他升了两江总督。

噶礼仗着皇帝的宠爱,十分狂傲。康熙皇帝的回护加重了他的自负,他甫一到江宁,立即以克扣钱粮为由弹劾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汉,康熙皇帝准如他请,罢了这三人的官。

但噶礼不算完,继续参劾苏松太道贾朴、苏州知府陈鹏年、松江知府朱廷志、江宁常镇通海道徐廷世等人。康熙皇帝毫不犹豫地撤了他们的差,然后命刑部尚书张鹏翮彻查,要治他们的罪。

更过分的是,噶礼还向皇帝举报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亏空严重,要求皇帝允许他抄没他们的家产抵债。康熙皇帝没有理他,但私下里将此事告诉了曹寅。曹寅和李煦此前自认为与噶礼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那以后与噶礼势不两立。

噶礼这种一篙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极其罕见。他刚刚到任,情况都还没摸熟,就把江苏省委和省府连窝端了,接着又将半个省的官员一网打尽,纯属不顾大局。

更何况,像江宁常镇通海道等是他的直接下属,压根就不是江苏省管干部,如果看不惯可以直接换人,没有必要捅到皇帝那里,断了人家辛苦读书的后路不说,以后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了。

曹寅和李煦的身份与他一样,都是隶属于内务府的上三旗的包衣出身,等于是皇帝的私人,而且是皇帝派在江南的耳目,圣眷甚至比他还优隆,连曹李二位都想动,噶礼如此不讲政治,简直是丧心病狂。

噶礼是个情商很差的人,做官缺乏韬略和章法,做人也欠厚道。尤其是,他下车伊始,就把自己摆在了整个江南官场的对立面上了。

所以,当他主持的江南贡院出问题时,新任巡抚张伯行第一时间出奏,并弹劾噶礼收受五十万贿银。与此同时,江宁织造曹寅也将此事密奏康熙皇帝。

噶礼也不含糊,得知张伯行参他,第一时间反击,参张伯行七大罪。

督抚互参是很严重的问题,康熙皇帝不敢怠慢,派刑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户部尚书穆和伦办案。按照惯例,督抚互参肯定有一个要离任,因此皇帝会在附近找一个封疆大吏参与办案,待案情明了时好接替离任的那个人,漕运总督赫寿就是这样一个备胎人选。

康熙皇帝一开始还是袒护噶礼,一方面是他与噶礼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噶礼职务上的尊重。噶礼出事,康熙皇帝会给他充分辩解的机会。尤其是,康熙皇帝还将张鹏翮调查来的细节透露给他,让他了解办案的整个过程,而弹劾案的发起人张伯行并没有这个待遇。

开始时,张鹏翮揣摩圣意,曲意袒护噶礼,因此向康熙皇帝奏报处置意见,张伯行革职,噶礼降一级留任。对于噶礼收受贿赂一节,以查无实据为由不予追究。

但朝中的江苏籍官员对此大为不满,他们纷纷上疏抨击张鹏翮办案不公,袒护噶礼,而且,让康熙皇帝意外的是,朝野上下,汉大臣同仇敌忾,几乎全是支持张伯行的,许多满大臣也参与其中,并且揭发出噶礼参与皇八子胤祀争储。

同时,康熙皇帝在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的密折中渐渐了解了真相,尤其是他们在密折中报告说,江苏省地方官绅群情激奋,如果再袒护噶礼,江苏有可能出事。这让康熙皇帝深感不安。

于是最后的处置结果是,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康熙皇帝念旧情,明知噶礼贪腐和辜恩,却仍然放过了他。

康熙皇帝对两人的处置是基于不同理由的,把噶礼革职,是因为他贪腐和犯了众怒。把张伯行革职留任,是恼他以下犯上,给他惹事。

不过恶人自有恶人磨。

噶礼撤职回京不久,噶礼的母亲“叩閽”告御状,说噶礼伙同他的弟弟色勒奇、儿子干都等在食物里下毒,想毒死她,噶礼妻子与噶礼另一个养子干泰则纠集一伙人去拆他老娘的房子。

噶礼母亲是个重量级人物,出入大内像回家一样,她的话在康熙面前极有分量。康熙听他乳母告状,几乎是血脉偾张,恨不能立即把那几个不孝之子抓来亲自打一顿。

经刑部审讯,一切属实,这下,噶礼彻底完蛋了。刑部拟的是,噶礼凌迟,其妻绞刑,色勒奇和干泰斩首,家产籍没入官,其余家人发往宁古塔为奴。康熙皇帝念旧情,不忍他凌迟弃市,加恩令其自尽,其妻也一并自尽。前几天还不可一世的噶礼竟家破人亡了。

噶礼弑母是康熙一朝轰动朝野的逆伦大案,他的老娘估计是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大强一类的人,为了家庭琐事搞得两个儿子身败名裂,甚至凌迟和斩首,也是一朵奇葩。

噶礼和张伯行一案,是很极端的情况,不能由此得出江苏巡抚可以随便挑战两江总督那样的结论。

发生那样的事,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皇帝用人不当。噶礼这样的人实际上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康熙皇帝如果实在想栽培他,可以让他去当只有旗人才能当的驻防将军,地位甚至高于总督,但没有总督重要,不会误大事。但康熙皇帝昏了头,过于看重人情了,以至于噶礼德不配位,搞乱了江南官场。

爱之适足以害之,康熙皇帝这辈子最重旧情,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就像后来的曹寅、李煦,他想关照的私人,都没有有好下场。

如果没有两江这段经历,噶礼家里也许不会酿出弑母那样的大祸。所以,时也,命也,运也。

其他网友观点

在清朝,九大总督的职责相较于明朝时期,无论是地位还是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不过,这九地总督的设立时间,却有着前后之别。在九大总督中设立最早的,并且拥有着明确职权的,就包括两江总督,这个官职正式设置于康熙21年。两江总督之所以在九大总督中设立较早,其实与当时的历史进程有关,以前的两江地区,其实指的就是现在的江苏、江西、安徽、上海这一片地区。两江总督所管辖地图为什么清政府会率先设立这里的总督呢?这是因为,这片地区从前宋朝开始,就已经拥有非常繁华富裕的经济,江南地区,成为典型的富庶之地,即便是到了清朝,两江地区依然如此。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国库1/3之巨的收入来源,来自于两江地区。这样一个繁华之地,在清军入关以后,肯定要最先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在设立总督的时候,既要防止总督的权力过大,也要避免他们难以发挥自己的职责。因此,直到康熙21年,两江总督的名称、所辖区域和制度才正式完善。清朝总督旧照为什么两江总督所管辖的辖区又包括了江西、江苏、安徽这三个大省呢?这与当时两江地区的地理位置有重大关系,这三座大省相较于其他中原地区,它们到京城的距离更为遥远。同时,他们在地理位置上又极具优势,这里有长江作为屏障,又有险峻的山川,让三省之地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另外,江苏在清初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规模,从这里所收取的赋税和募集的兵源,可以更好的帮助清朝争夺天下。总督与巡抚画像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极为关键,甚至能够决定清王朝的前途命运。因此,清政府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会更加小心。当然,中央肯定要限制两江总督的权力,防止其尾大不掉也是应有之义。因此,两江总督辖区内还专门设立了单独的巡抚职位。所设立江苏巡抚的目的自然很明确,就是对总督进行掣肘,防止总督一家独大,对总督进行监督管理。清朝官职表两江总督掌握着兵权,而巡抚又要对总督起到监管的职责,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疑惑,这两者的官职到底让谁拥有着更大的权力呢?首先从两者的官职上来看,两江总督在加任兵部尚书以后,在当时是从一品的官阶;而江苏巡抚即便是加任了兵部尚书,也仅是一个正二品的官阶。这样一看总督的官职要高于巡抚,只是这里还有一个误解,它们两者并不是上下级关系,因为他们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因此,总督和巡抚虽有级别不同,却并无从属关系,更不存在谁听命于谁的情况。两江地区地图其次,他们所管理的职责也有所不同,总督主要负责的是两江地区的军事,而巡抚在这里的工作侧重在了当地的民政上。这样有效的将总督的权力分割开来,不过当时的武官职权确实要高于担任巡抚的文官,所以总督的权力确实是要高于巡抚的。因此,皇帝派遣江苏巡抚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总督的权力,所以无论总督管辖着怎样的区域面积,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还是要受到江苏巡抚的节制。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说圣母院是世界的?

下一篇: 日本的左翼和右翼是什么意思?怎么区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