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称帝呢?
优质回答:曹操自己不称帝而要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是:
1,东汉末年,民心向刘家,如果曹操称皇帝,会步董卓后尘,有可能悲惨结局。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绝对的政治优势,占天时之利,曹操代表中央,他的决策就是汉献帝的决策,打战的时候也出师有名,处于“正义”的一方,孙权刘备等割据势力要俯首称臣。 3,曹操以汉朝廷旗号,延揽名将贤才,有了许多文武人才,政治、经济、军事大发展,促进曹家势力迅速壮大。 4,曹操集团内部因道德观念、利益和权力等差异,形成一定势力的反对派。在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反动派发动兵变和叛乱,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高举汉献帝的旗帜,能安抚拥汉派,平衡曹操集团内部矛盾。 5,曹操当时已经架空汉献帝,拥有皇帝的权力了,“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若称帝,将坐实“汉贼”骂名。 6,曹操不当皇帝,是从战略上全面权衡利弊所作出的决定,雄才大略的曹操不会慕虚名而失实利。
其他网友观点曹操之所以不称帝的原因,一是现实不允许,内部反对势力强大,二是时机与现实已经让曹操失去了机会。三是曹操晚年放弃了称帝的想法,让儿子登基成为他的选择。
应该说,晚年的曹操一直在给自己登基做准备和造‘’舆论支持‘’和声势。从大权独揽到‘’封建魏国‘’。再到进九锡。称帝就是一步之遥,除了一个名分之外,曹操和皇帝也没啥区别。虽然在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但曹操还是击败马腾,统一北方,当时,除了刘备,孙权,张鲁之外,已经没有那家集团和曹操分庭抗礼了。曹操这最后一步就是没有迈出去。
在曹操生命的最后的几年里,已经彻底地放弃了称帝的操作和想法。所以他才会大骂孙权让他称帝是想把他在火上烤没按好心。而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曹操迫于刘备势力的崛起,刘备定西川,尤其取汉中。让曹操感觉到刘备势力的强大。再就是关羽进逼北方,尤其是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这是刘备集团故意效仿刘邦。做出天命在汉,人心在其的意识。有兴复汉室的做法。内外军事和政治上的变化使得曹操只能放弃称帝的做法。
如果刘备,孙权,这两个政治集团曹操灭掉一个,曹操一定会称帝,但刘备集团的迅速崛起让曹操失去了最后的时机。没有足够的功绩时,曹操应该是没有这个颜面和去称帝的,他背负太多。骂名也不小。毕竟也是一个要脸的人。生命最后的曹操,以汉故征西将军身去世,应该是曹操内心真实的写照。也是无奈的选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观点与其说曹操为什么至死也不称帝?不如反过来说,曹操如果称帝,能得到什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如果称帝,未臣服的诸侯会臣服吗?江东孙权、益州刘备、辽东公孙渊会投降吗?显然不会。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如果称帝,朝中的大臣会臣服吗?天下人会支持吗?肯定是有人会支持,有人会反对,如此势必会引发一些动乱。
曹操称帝,名正言顺吗?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除秦朝外,就数两汉开创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儒家讲君权神授,君为臣纲,在曹操之前,两汉四百余历史,只有一个王莽篡夺皇位,并且王莽结局非常凄惨,还被世人骂了几百年,曹操不明白吗?
曹操一直都明白,可是称帝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不是说权臣就能随便篡夺皇位,你得有合法性,有各种天象异景证明你是真命天子,否则就是反贼,如同王莽一样的下场。
称帝可谓是建功立业的最高阶段,具有非常强大的诱惑力,事实上曹操一直都在准备,准备篡夺皇位的一系列安排,自赤壁之战后,曹操明白自已无力统一天下,于是加紧了夺权的准备。
曹操先是参拜不名、剑履上阵,如同萧何一样,接着曹操封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国,最后曹操自封为魏王,置百官,建都邺城,完成称帝的一系列准备。
事实上,只要曹操的寿命允许,曹操肯定会称帝的,到曹操自封为魏王时,离称帝只差一步之遥,除了皇帝这个名义,曹操就是实际上的皇帝了。
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有以下原因:
1、时间来不及。
事实上曹操一直在加紧称帝的准备工作,从丞相一直加封到魏王,扫清了称帝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只差最后一步,而王莽称帝也是类以的步骤,只可惜当曹操做好准备时,生命已经走了到终点,曹操在220年生病后,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2、形势不乐观。
自赤壁之战后,曹操明白无法统一天下,就一直加紧巩固内部,打击周边势力。一直忙于四处征战,曹操去世前一年,与刘备在汉中对峙一年有余,后又在襄阳之战操碎了心,险些因为关羽而迁都,等击败关羽没多久,曹操就生病去世了。
3、不想留骂名。
曹操一直是务实派,不像袁术,时机不成熟就称帝,结果成为出头鸟,导致天下共讨,众叛亲离,曹操在北方非常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除了名义上不是皇帝,实际上与皇帝无异,称帝也不会消灭各方的割据势力和让天下人臣服,反而会引起一系列的动乱,曹操选择了务实,暂不称帝,待时机成熟,曹操还是会称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