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清代官职里的“行走”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网友提问:

清代官职里的“行走”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后,官职设置共有九个等级,称九品,这九品里又分正品和从品,所以称为“九品十八阶”。

九品以上属朝廷命官,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九品以下称为“未入流”,不属于“官”,而称“吏”。

在古代的等级社会结构中,“官”是上等人,而“吏”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的社会地位仅高于老百姓而已。

“行走”从政府职能角度来说是清政府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说白了就是临时调充某个职位而尚未给予正式任命的官职。

在清代非官方的一些场合里,“行走”有时候只表示在什么部门工作,而不表述官衔的一种称谓。如:军机大臣上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之类。

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把不属于正式编制的额外派遣人员的职位称为“行走”,如:参事行走、秘书行走之类。属于替最低级官员跑腿办事的服务人员。

其他网友观点

清代官职中的“行走”,来自满语yabumbi(ᠶᠠᠪᡠᠮᠪᡳ)。yabumbi在满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行走、行;二是办事(引申义)。清代官职如军机处行走、上书房行走的“行走”等,在满语中都是用yabumbi表达,汉语是将满语单词直译而来。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题主的提问。这是一个好问题,不过对有些答友的观点难以苟同。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理解,试着说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清代的“行走”既不是正式官职名称,也不是额设职官。仅从字面上理解,“行走”是指能出入某些办公场所并在此办公。在清制中,临时调充某机构某项职务而尚未授以正式官阶的人,即叫做在某处或某官职上“行走”。如“御前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上行走”、“南书房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等。从这个角度上说,行走类似于现在的“借调”或者“挂职锻炼”,有时候也有些“实习”的意味。

据有关史料记载,行走只是一种差使,没有定员,其编制仍在原供职衙门,俸禄待遇及升迁转补也按原属衙门品级及俸次。由于不受编制员额限制,行走便可以在某些不设专官专职的衙门工作任职,这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很多人熟知的“军机处”。

实际上,除了上述提到的,有时“行走”意同“当差”,用现在的话就是“任职”。例如,“在户部行走”等。

行走期满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或补以实缺,或回到原属衙门继续任职。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何自隋朝以后用文,武做庙号或者谥号的皇帝比较少?

下一篇: 福临继承皇位是否和满蒙联盟有关?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