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考上童生,秀才,举人的百人录取率有多少?
优质回答:在看录取率之前,我们要看一下清朝的科举制度。正式的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每两年或者三年举办一次。但是在正式的考试前又有个童生试。
童生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也就是秀才。
秀才是入门标准,你只有是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为“举人”。
会试在京城举行,通过的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殿试。殿试顾名思义在宫殿里,由皇帝亲自考试,通过的就称为“进士”。
清朝初期,不论获得何种功名的人都可以入仕,但是到了1850年以后,只有进士才能够当官。而这就决定了录取率。童生试为地方考试,灵活度比较大,所以录取率不予评价。
入仕尽管对广大的生员们是同等的机会,但政府却在严格控制着录取的人数,实际上只有位于顶端的少部分人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每次乡试都有将近两百万人参加,但只有三万人能够通过开始成为举人,录取率为1.5%。
而三万人中只有三百人能够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录取率为1%。
贡士进入殿试,由皇帝亲自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录取率更是渺茫。
换句话说,不论是你哪一年参加考试,对于一个秀才来说,高中状元的几率为1/2000000,也就是二百万分之一。
大部分人24岁才能通过乡试,成为举人,31岁成为贡士,36岁成为进士。
另外,有个名词叫连中三元,也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中每次都是第一名,自从我华夏有科举以来,连中三元者只有21位,清朝的是陈沆、钱棨和陈继昌。
其他网友观点清代录取率是逐年下降的趋势,因为跟高考不同,几乎是一考定终身,复读不是大面积,连续复读几年的更是凤毛麟角。清朝科举,只要没有考中进士,就会一直考下去,所以基数儿是越来越大,而录取的人数儿却不会变化太大。
院试通过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左右,乡试通过率大概百分之一左右,会试通过率大概百分之五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