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太子党、八爷党惨败,为何四爷党能笑到最后,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康熙晚年九子夺镝事件,其惨烈度和影响面不仅在清一朝是为最甚,就是在二千多年封建帝制历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至于说,到最终为什么太子党、八爷党惨败,四爷党能够笑到最后,这还得从其核心成员的性格、人缘和能力及康熙的态度等方面来综合分析。
首先说太子党,其核心成员就是太子和太子他姥爷——索额图了。这个太子呢,其实没有什么能耐,性格也太有点自负,只不过是有了母亲——索额图女儿——康熙帝正宫——的光环罩着,才成为天然的太子。可他太过自负的性格,自以为是的作派,不仅招致他听不进心机满腹的姥爷——索额图的循循善诱和再三劝谏,而且也得罪了一众能力都比他强的阿哥们的鄙视与忌恨,同时在监国期间任性妄为,该办的事情压着不办,该调的粮草不调,该见的大臣不见,官心民心尽失。他不败谁败?
再来看八爷党。其核心成员有八爷、九爷、十爷、十四爷等。看似人员众多,其实怂货不少:除了八爷本人具备该有的政治抱负外,九爷和十爷充其量只能算作些只知吃、喝、玩、乐,不知家国天下之“纨绔子弟”,太多的时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带兵有一套的十四爷脾气太过刚硬,不具备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权谋智慧和政治头脑,也难成大事。说穿了,就是八爷再有本事,再有能耐,累死也不可能党争成功。他不败谁败?
下面看四爷党。其核心成员有四爷本人、十三爷。看似人少,可个个都是不俗之人。四爷本人的家国情怀,十三爷的鞠躬尽瘁,邬思道的神机妙算,年羹尧的外围助力等等。这些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四爷取得党争最后成功缺一不可,恰恰四爷都有,他不成谁成?
最后看康熙帝。上面说了这么多,无论谁成谁败,康熙帝的态度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一切的。其实,早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弃之后,就已经注定了太子的完蛋,只所以再立,只不过是为了延缓一下党争的局面而已;康熙帝早早就说过,朕是仁心来治理国家,而八阿哥仁心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从这评价来看,承继大统,八爷本就不在康熙人选范围之内;到是从康熙把老十四支得远远的,把老十三圈禁十来多年,把四爷之子弘历收到身边亲自教育,似乎可以看出,康熙老爷子却是早早地看好了四阿哥。
其他网友观点“九子夺嫡”的确是发生在康熙朝晚期的很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对康熙朝后期的政局以及对康熙之后的清朝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还是真正的历史记载,在“九子夺嫡”当中胜出的的确是四阿哥胤禛。但是电视剧里的故事远比真正的历史精彩很多,毕竟历史是不能演绎的,而电视剧却可以依照历史背景展开自己的推理与想象。让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更紧密一些。
所以,我们还是通过对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分析。看看九子夺嫡当中的三大集团:太子党,八爷党和四爷党究竟都干了些什么,才导致太子党和八爷党都落得惨败的下场,而四爷党最终胜出,四阿哥胤禛成功继位的。
先说说太子党的失败。
首先,电视剧里面的所谓太子党,其实算是一群乌合之众。在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没有自立门户的时候,他们哥俩算是太子党的人,至少在康熙和满朝文武的眼里,他们是。
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和太子胤礽的关系应该是从小就挺好,主要是他们都是在皇后(康熙第二任)扶养下长大的,太子胤礽应该算是他们的“亲二哥”。
但是,随着哥几个都长大成人,太子胤礽也开始帮着康熙属理朝政的时候,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却慢慢的对太子的很多“胡作非为”和“德行不佳”有了越来越大的反感,直到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四阿哥胤禛开始动起了夺嫡的念头,和十三阿哥胤祥另立门户参与夺嫡之争。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以及被废之后,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还算是帮着太子胤礽的,尤其是十三阿哥胤祥,表现的非常仗义。
如果,太子能够珍惜这两位曾经的“心腹”,并且能够以自己的德行和能力让这两位兄弟对自己死心踏地的坚决追随的话,太子胤礽不至于惨败。
可惜的是,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的胤礽,似乎太子当的越来越不像话,也越来越让他的这两个兄弟看不起。
没了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太子党,基本上就是徒有虚名,除了能帮着太子搞一些“贪赃枉法”的事情敛财,在真正的治国方略和具体的朝政差事方面,就毫无用处。
这是太子党惨败的团队因素。团队水平太差,如何会在几大皇子集团的争斗中占得上风?
第二,太子党的领头人就是太子,而太子本人的确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主。作为康熙嫡长子的胤礽,刚满周岁就被册封为太子,应该说名分早定,按理说,胤礽是有着比其他皇子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只要他安安稳稳,严于律己,用心理政,别的皇子应该是没有什么机会觊觎太子之位的。
但是,这个太子在成年之后,特别是代康熙理政之后的各种有悖于太子身份的各种行为,让那些自身本领也不容小觑的其他皇子们看到了夺嫡的希望。
应该说,这个机会是太子胤礽自己双手奉送的。完全是自找。
应该说,如果不是太子胤礽太不像话,康熙还是挺偏心的,他一直是本着“容忍,偏袒,维护”的心态,一次次的原谅和保护太子。
但是这个太子的所作所为却让康熙最终是忍无可忍。在热河狩猎的时候,太子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偷情被康熙堵个正着,让康熙在“恼羞成怒”之下,第一次废黜了太子。
第三,太子党一直就是诸皇子的“众矢之的”。对于任何一个皇子来讲,夺嫡之争的第一步,一定就是先扳倒太子,只有先扳倒了太子,其他皇子才有可能替补上位。所以无论其他的皇子们如何各自“心怀鬼胎”,但在对付太子的问题上,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这个问题,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太子的老师王掞师傅在朝堂之上的一番话算是一语中的。再说到太子失德无能的问题时,王掞师傅的就很明确的对各位皇子没有一个真心辅佐太子,支持和帮助太子,而是眼看太子犯错而隔岸观火甚至是落井下石提出了很尖锐的指责,这个指责其实康熙是听进去了的。
太子党,或者说太子的惨败,是自己不争气、团队不给力和“墙倒众人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八爷党的惨败,核心的原因,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八爷党的实力,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要比太子党高出至少一个档次。
八阿哥胤禩是一个有着“贤德之名”的“八贤王”,他为人宽厚仁德,处事干练沉稳,有温文尔雅,深得朝廷上下官员的称赞和支持,他的党羽遍布朝野,而核心成员里面包括了敢说敢干的十阿哥胤礻我和财力雄厚又有心机的九阿哥胤禟,还有能文能武的十四阿哥胤禵。
同时,八阿哥胤禩还与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结成了同盟,而号称“佟半朝”的佟国维在康熙朝的势力是无人能及的。
如此强劲的实力使得八阿哥胤禩对于扳倒太子信心满满,事实上八爷党也真的就两次都成功的扳倒了太子。
但是,八爷党最致命的失误,就是太相信和陶醉于自己的强劲的实力,却忽视了这种实力对康熙的威胁。
其实,相对于太子的无能和失德,八阿哥为首的太子党的咄咄逼人的实力和气势,对康熙的威胁更大,可惜的是八阿哥胤禩包括号称“佟半朝”的上书房大臣佟国维都被自己的实力冲昏了头脑。
康熙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就明显的感觉到了八阿哥胤禩极其党羽的咄咄逼人。他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和他争夺对朝局和权杖的控制。这让康熙感到的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如果说,太子是惨败于“墙倒众人推”的话,那么八阿哥胤禩和他的八爷党就惨败于“自作聪明”和康熙的“帝王之术”。
在感受到八爷党实实在在的威胁的时候,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康熙宣布公开选举新太子,满朝官员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时候,康熙就开始动手解决这个八爷党了。
公开推举太子之后,康熙出手,通过与佟国维的私下交易,用保全佟家的荣华富贵和皇亲国戚的地位为代价,罢免了佟国维,并通过罢免佟国维,狠狠地打击了八阿哥胤禩,初步瓦解了八爷党。佟国维的倒台,八爷党失去了一个最有实力的同盟军。
而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再一次通过任命八爷党的核心骨干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挑起了八爷党内部的斗争,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之间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十四阿哥胤禵开始脱离八爷党自己独立进行夺嫡之争,这个时候,八爷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不再,甚至八阿哥胤禩本人已经就基本上被康熙排除在“皇储人选”之外了。
八阿哥胤禩两次扳倒了太子,但并未取得最终的胜利,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干掉对手,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胜利者,真正的胜利者有可能是给你递刀子的那个人。
那个人就是四阿哥胤禛。其实四阿哥胤禛也是有“党”的,只不过他的那个四爷党,规模不大但水平很高,杀伤力强但行事低调。
更重要的是,四爷党采取了一个最为正确的“行动路线和行动纲领”,那就是任何时候都把自己当做康熙的心腹和得力助手,逐步的得到康熙的信任,成为康熙的同盟军,这样的方针,焉能不胜?
胤禛的策略,其实就是“借力打力”,借助或者说利用八爷党的力量,实现了扳倒太子的目的,而扳倒太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则由八爷党来背。然后借助康熙的信任,夺取皇位,成功登基。
不能不说,四爷党尽管其核心人物仅仅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师爷邬思道,和包衣奴才年羹尧三人而已,但是其水平和能力要比乌合之众的太子党和规模宏大的八爷党要高得多。
这里面,邬思道的足智多谋,十三阿哥胤祥的忠义担当,年羹尧的果敢干练,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好的团队,人不在多而在于精,更在于没有短板和凝聚力。
胤禛的成功,除了借力打力之外,还在于坚定的与康熙结成同盟。也就是想方设法成为康熙的得力助手,同时,坚决的执行邬思道制定的“不争是争”的低调务实的方针。
无论是主动请缨赴江南筹款赈灾,还是挺身而出追缴国库欠款,胤禛都向康熙传达了一个非常清楚的信息:你老人家的四儿子,只是一个知道为父皇分忧,在父皇面前尽孝的“儿臣”而已。
尤其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公开推举新太子之时,胤禛和胤祥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上密折保举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这让康熙“龙心大悦”——这两个儿子识大体,有情义,并且毫无觊觎之心。
所以,康熙的评价:好,好,好!是发自内心的。康熙认定这个四阿哥是一个胸怀江山社稷,有担当有大志可托付的儿子。
但同时,太子还是要扳倒的,不扳倒太子,康熙的托付就是一句空话。于是胤禛胤祥和邬思道,在背地里酝酿并实施了借助八爷党的力量再次扳倒太子的“大阴谋”,四爷党的计划成功了。
从暗中追查和抢夺并最终当众烧毁“百官行述”,到利用“叛徒”高福把太子“图谋控制百官而进行私下交易”的亲笔信交给八阿哥胤禩,到最终借助十四阿哥胤禵之手把证据交到康熙之手,逼迫太子“背水一战,拼死一搏”的心态下调兵图谋造反而让康熙第二次废黜太子,四爷党的这一波操作,彰显出这个团队的策划,组织和执行以及控制局面的卓越能力。
至此,胤禛的最终成功基本上算是水到渠成。
在这样的团队运作下,即使是在康熙临终之时和归天之际,八阿哥胤禩有所准备,也不能改变什么了。
胤禛,这个低调的“冷面王”,完成了自己的逆袭。而能在这个九子夺嫡当中胜出而登基的皇帝,有所作为也就不奇怪了。
其他网友观点因为雍正善于忍。
所谓不争是争,就是最好注解。
雍正最初是废太子集团的主要成员,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是独特个性,遵从废太子,听命于废太子,是因为废太子是储君,雍正是以国事的原因才服从废太子。
这令康熙非常喜欢。
在大阿哥集团、废太子集团、三阿哥集团、八阿哥集团、十四集团的历年斗争中,雍正看起来是孤臣,是冷面王,康熙非常满意。
直到太子二废,大阿哥幽禁,八阿哥出局,三阿哥被排除,雍正才正式亮明旗号,接收废太子集团残余势力,与十四竞争。这依旧令康熙非常满意,老四一直忠于国事,忠于废太子没有异心,远比大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这些一脉相承的集团首脑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