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个傻瓜,诸葛亮为什么不取而代之?
优质回答:因为实力不行!所以借用外力!!这就是智慧!但也毁了人民生活的家园!!
其他网友观点当皇帝,不是诸葛亮不想,而是他不能。
当初先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试探过诸葛亮有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当时诸葛亮的表现非常恭敬,说自己没有称帝之心,只想为国尽忠,死而后已。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刘备死后,诸葛亮独自支撑了蜀国11年,这期间,蜀国一切大小事物,皆由他掌管。若他想像司马懿一样,有篡国的想法,也是有可能完成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废掉后主刘禅自己做皇帝?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蜀国势微,在三国中实力最弱,诸葛亮有生之年只能维持局面,没有打破僵局。刘备死后,蜀国的情况非常不好,大将凋零,百姓困苦,除了有天险可守,和其他两国相比没有别的优势。
当时魏国已经没有把蜀国当成对手,而他们注意防范的是东吴,对蜀国采取的是监视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蜀国才赢得了几年休养生息的机会。
一个弱小的国家,别人随时就有可能打上门来。诸葛亮有雄才,知道取代刘禅后,可能会成亡国之君,这种篡位没什么意义。而且还要承受千古骂名,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二、蜀国之中,还有很多拥护刘备的官员存在,若诸葛亮想取代,也没那么容易。刘备死后,有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诸葛亮,一位是李严,刘备玩的这一手,就是制衡诸葛亮。另外,刘备在临死前特别叮嘱赵云,让他看着自己的儿子,以赵云对刘备的忠心,诸葛亮想废掉刘禅,赵云就敢杀了诸葛亮。
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蜀国的军事人才,有相当多是刘备直接培养起来的。丞相诸葛亮多年在蜀国的经营,更多的是在治理国家方面,而不是军事方面。
若诸葛亮有异动,就必须要用武力解决,想当初司马懿之所以成功控制魏国,也是用了三千死士完成高平陵之战。但是蜀国的武力并不完全听诸葛亮的,他们更加效忠刘氏家族。
三、诸葛亮并没有称帝的雄心,只想做个权臣,完成匡扶汉室的梦想。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都在为蜀国出谋划策,为国家寻求利益最大化,并没有显现他有称帝的雄心。
以他对蜀国的高度控制,如果他想取而代之,完全可以通过排除异己达成他的目标。
刘备死后,诸葛亮除了打压过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并没有发现他有其他的行动。而他用他的一生,为蜀国肝脑涂地,完成了对刘备的诺言。
只是可惜的是,他和刘备两个人最终都没有匡扶汉室,恢复汉家威仪,也可以说是他们的遗憾。
我的总结:诸葛亮之所以不废掉刘禅,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称帝的想法,再加上蜀国势弱,在三国之中生存艰难,他为此担惊竭力,根本就没有余力有其他的想法。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算是完成了对刘备的许诺。
其他网友观点名臣之心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在隆中时,对自己的评价,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诸葛亮毕生的追求就是辅佐明主成就霸业,在我看来,可以称之为名臣之愿。
帝王之愿相比汉高祖刘邦看到秦始皇说的“做男人就该和始皇帝一样”,以及项羽看到始皇帝后所说的“吾必将取而代之”,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刘邦和项羽的是帝王之愿,他们的目标是王天下。
心有所定不同的追求和目标,会有不同的成长轨迹。那么就容易解释为什么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没有取刘禅而代之的原因了,人家压根就没有那个心思,没那个追求,诸葛亮要做的是名臣,而不是明君。
退一万步讲退一万步讲,就算诸葛亮要取而代之,也不太可能,因为刘备托孤时是有安排的,李严和魏延都被委以重任,对诸葛亮形成了制衡,诸葛亮就算有取而代之之心,也没有办法行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