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被曹操视为鸡肋,为何刘备却要拼死去争,汉中对蜀国意味着什么?
优质回答: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周振鹤先生,将中国自古以来的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精辟地归纳为两条,一是“山川形便”,即以山的走势与水的流向划界,以山和水为界,最为稳便;此外还有一个“犬牙交错”的原则,即划分边界时,故意不从山水之便,使疆界你中有我,我中嵌你,形成狗牙一样彼此交错的状态。
今属陕西的汉中,便是一个犬牙交错的典型。
如图,汉中郡在秦岭以南,如果以山脉为界,汉中当属四川,可它偏偏北属于陕西。
这就是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是完全人为造成的,汉中相当于陕西咬在川蜀肩背上的一颗利齿。
这样安排的政治军事目的一目了然,那就是打破四川相对封闭的状况,防止其独立性倾向的发展。
(陕西地形图明白显示:陕西以秦岭为界,包括两大部分,八百里秦岭横亘在其腰部,实在不利于省内的治理,但这样的安排,政治意义巨大)
汉中是川蜀连通陕西的重要孔道,当年汉王刘邦就是从汉中打回三秦,开始与项羽争霸的。到了三国时代,益州为刘备占领,汉中是“五斗米”政教合一政权张鲁的地盘,陕西自马超兵败后,即为曹操控制。汉中介于曹刘两强之间,岂能独立?张鲁很快便为曹操所败,汉中全境为曹军占领。
此时的形势是,曹军驻扎的汉中,仿佛扎在蜀汉背上的芒刺,必须将它抢夺过来,否则时刻受到来自北方的危险,川蜀将无一刻之宁息。汉中对于刘备,战略意义重大,势在必得。汉中对于曹操,也是必守之地,但曹军要守住汉中并不容易,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关陇与汉中之间隔了一座巨大的秦岭,后勤保障及供应异常艰难,一旦汉中有战事,难以驰援,而曹军又不得不随时防备刘备的偷袭。
当曹刘两家力量形成相对的均衡时,汉中对曹操来说,就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汉中对于曹操,无疑是具有战略价值的,但它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凸显,还是只有当曹刘两家的均衡打破之后,曹军战领汉中,可以直破益州腹地,然而此前,要守住它,却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实在是“食之无味”——事实证明,曹军终于没能守住汉中。
汉中作为陕西在四川山川境内的一块“飞地”,从汉代以来,尽管政区变化很大,但它作为“犬牙”的性质却从来没有改变过(皇帝不称朕答题)
其他网友观点原因很简单,汉中自古就是巴蜀的门户,守巴蜀就必须守汉中,汉中如果守不住,则巴蜀自然就守不住。因此,汉中在元朝之前一直是属于四川的。宋朝设四路,其中的利州路就管汉中一带。
汉中平原属于汉水冲击出来的平原,正好夹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自古就是从四川向北方去的必经之地。从汉中翻越秦岭就到达了陕西,尤其是从子午谷穿出来,就可以直接到达西安的户县。今天的西成高铁就是走的这一路线。只是这条路太过于崎岖难走,所以当年魏延给的建议让诸葛亮给放弃了。
汉中可谓是汉朝的龙兴之地,刘邦当年被封为汉王,所辖的地方即是如今的汉中与四川,并且刘邦的都城就在汉中附近的南郑。刘邦借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靠着巴蜀汉中这个大后方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最终在垓下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因此,对于汉中在汉朝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到了东汉末年,刘焉为益州牧,看上了张鲁的母亲,刘焉就派张鲁去守汉中。到了他的儿子刘璋当益州牧后,张鲁却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根本不听刘璋的指挥,还扬言要南下攻打益州。于是,刘璋这才引狼入室,请刘备帮忙收葭萌关以抵御张鲁。
事实上,汉中对于曹操而言也不是鸡肋。曹操对于汉中原本就是势在必得,甚至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逼降了张鲁。只不过,汉中对于刘备而言是在是太重要了。没有汉中他几乎不可能在成都立足。如果让曹操把兵马放在汉中,刘备就寝食难安了。
因此,要想守住巴蜀,刘备就必须全力以赴夺取汉中。也是在法正等人的协助之下,刘备最终在汉中与曹操摆开阵势。当然,刘备当时不仅有了荆州四郡,又拿下了两川,实力蒸蒸日上,又由于大巴山的路比秦岭好走,刘备的后勤补给比曹操要方便很多。刘备在战略上比曹操更占优势,拿下汉中也变得比较顺利。
也是在拿下了汉中之后,刘备才有了能称汉中王的机会,才能让季汉名正言顺成为汉朝的延续。刘备也才能有建国称帝的机会。
其他网友观点汉中对于在蜀地建立的政权来说,就好比给屋子开了一道门。如果有这道门,这是一个“闪”字,任何时候,只要合适,蜀地的政权都可以闪。如果没有这道门,则是一个“囚”字,蜀地政权只能困死在里面,永远不可能翻身了。
我们知道,蜀地在历史上建立了七八个政权,这些政权中,真正由此发展成了全国政权的,只有刘邦。或者没有发展成全国政权,但做得还算有模有样的,还包括刘备的蜀汉。恰恰是这两个政权都拥有汉中,而其它政权则几乎没有汉中。
(汉中)
那么,汉中为什么对于蜀地政权那么重要呢?
蜀地存在这样一个特点,要建立一个政权非常容易;但这个政权要想守住,并由此发展成全国性的政权,那是非常之难。
蜀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北有秦岭大巴山,西南有云贵高原,东边有巫山,西边有青藏高原。如果蜀地是一座城市,这周围的山脉都是天然的城墙。外面的政权要打进来,很困难。
但是,这个政权,要打出去,也很困难。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你如果带着大军,翻越这些崇山峻岭走出去的时候,你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疲惫之师,别想打仗了。再加上粮草辎重的运输非常难,跟不上。所以,蜀地政权要想走出蜀地,到中原去打江山,实在是太困难了。
不过,如果有了汉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汉中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站。有了这个中转站,出川北上的军队,就能够舒舒服服在这里休养调整,进行粮草补给。虽然汉中并没有跳出川外,但是这个中转站却可以让蜀军大大地松一口气。
(蜀汉守汉中的魏延)
宋朝末年的时候,蒙古人南下进攻四川,把四川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名将余玠调到四川,当他在四川搞山城防御体系,巩固了四川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北上攻打汉中,这也是他北伐的第一步。而且他还一度把汉中拿了下来。可惜没能得到巩固。如果余玠巩固了汉中,后来蒙古大汗蒙哥想要进入四川,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关于汉中的重要性,诸葛亮在隆中和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时候,就和刘备讲得很清楚。其实,概括《隆中对》的所有内容,无非就是这么一句话:一个根据地,两个门户。
一个根据地就是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可以为蜀军提供强大的物资储备。但是,光有这个还不行,光有这个只能成为地方割据政权,还必须要有两个门户:一个门户就是荆州,一个门户就是汉中。
有了荆州,蜀汉政权就有一道朝向东边的门,蜀汉政权掌握着这道门,就掌握了对东吴的主动权。同时,有了汉中,蜀汉政权又有一道朝向北边的门。同样的,蜀汉政权掌握了这道门,就掌握了对曹魏的主动权。
(汉中与荆州,蜀汉的两个门户)
所以后来刘备取得了两个地方后,他用他最器重的两个人关羽和魏延守这两道门。当时张飞想去守北大门汉中,刘备觉得他有些鲁莽,并没有同意。
但是最终关羽把东大门丢了,好在魏延还守着北大门。
诸葛亮和姜维后来之所以能够反复不断地北伐,就是因为有汉中这个北大门作为中转站。
邓艾走阴平抄后路直杀成都,只能说下了一步险棋。同时守绵竹的诸葛瞻不成器,守成都的刘禅更不成器。两个不成器,结果使得蜀汉的防守功亏一篑。否则的话,曹魏及司马晋能不能拿下蜀国,真的很难说。
因为,汉中没失,剑门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