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有人说,和西方相比,古时中国科技没转化为一套完整理论,导致很多先进技术失传,你怎么看?

网友提问:

有人说,和西方相比,古时中国科技没转化为一套完整理论,导致很多先进技术失传,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古时那是存在贱视劳动、实践的王道一以贯之的文化系统下,不合王道曰,奇技淫巧。不重视。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在古时西方也是如此,中世纪前是宗教神权笼罩下的社会,自然科学也是被压迫压制的,地球中心说的突破就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又是伽利略、布鲁诺、哥白尼等这些人的不懈努力,再兼有后来航海术的提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等,是一点一点突破出来的,然后才有了脱离了形而上学的实证科学的分离出来,这才有了科学一整套的理论发展的可能,然后是相应的相辅相成的各类科学技术。也就是说科学技术隶属于一整套的科学框架之下。没有自然科学的诞生哪有谈得上什么科学技术。若是,石刀、石针石盆石罐也算是科学技术,那么原始社会的人也算是科学家的一种了。所以,这里的科学的界定必须得清楚。是先有科学的诞生然后才是科学技术,还是先有科学技术然后有了科学,也就是说,是谁包含谁的问题,是科学包含科学技术还是科学技术包含科学。要不然,就辨不清何为科学,何时诞生,啥才算是科学?

从上面所说,自西方自然实证科学脱离形而上学而言算是科学诞生了的话,古时中国是没有个机会获得诞生了科学这个称呼的,因为,我们古时一直到了大清朝连突破地球中心学说都没有,明朝时有航海,也没有能发现地球是圆的。一直处在形而上学的氛围里。哪里有实证科学诞生了。没。科学是个泊来词,科学民主也是五四运动时浩浩荡荡才引进中国的。这个我们得敢于正视。我们有优越的方面,但是,现代科学这一大套系统确实不是诞生在我们国度,当然,我们古时文化各方面也有很多符合现代科学的东西。但是,不是因为有了科学发展而诞生的,这个得肯定。也就是说,古时中国所谓的科学技术更是技术的范畴,贯不上科学的大帽子,就是西方古时的很多技术也都不能称为科学技术,如果,非要说技术包含科学的话,那便没有争议的意思了。但,吾认为,是科学发展出来后形成了一套系统成了一门独立的庞大的不在受制于笼罩在宗教神权下的而发明创造的技术才是科学技术。否则,称为劳动技术、生产技术就更应该更合适些。

综上,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科学技术是科学的范畴,是先有科学一整套系统诞生,然后有的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否则,没有科学诞生后在其成熟系统性发明创造出的技术,就算不得科学技术,无论古今中外。要不然,牛耕时的铁犁发明也算科学技术了,那时也就算有科学了?发明铁犁的也算是科学家了?否则何以称为科学技术,何以冠以“科学”二字呢?可见科学并不是久远久远的事,科学技术更不是久远久远到久远古代的事。也就是说得划清澄清科学的界线与前提,然后方谈的一清二楚。要不然,就是打马虎眼,稀里糊涂谈不明......

好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传统,不管是先秦时期,还是儒家独大之后,他们都认为任何技术都是术,而不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因此工匠是下贱的匠户,世代相传还不能改行。技术官员远比其他官员低下,就如大医学家张仲景,墓碑上都是故长沙太守的官职称呼,而名医华佗则始终想当官。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一个人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但中国习惯是敝帚自珍,家传的技术绝对不能外泄,徒弟也教三分。如果没有男丁来继承那些核心的技术,这些学问就被带入坟墓而失传。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科技没有形成书面总结与归纳,只是零散存在,时断时续。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悟空邀请!其实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是一直领先的,准确来说,是明朝过后才慢慢落伍于世界,尤其是欧洲的科学革命开始后,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直到近几十年才迎头赶上。

这种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光是未形成系统的理论那么简单,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一系列的原因。下面简单说一点个人看法。

一、古代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1994年,在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内,有一项轰动世界的发现。在这里出土的沉睡于地下2200多年的19把青铜剑,去除土锈后仍然亮丽如新,锋利无比。后经检测发现,这些秦剑的表面有一层约为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意味着这批剑使用了即使在今天也极为先进的“铬盐氧化”防锈处理技术。而在此之前,这项技术一直被视为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人在1937年、美国人在1950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其实何止于此,新石器时代的开颅手术、夏商周的青铜器、秦朝的弓弩、汉朝的连弩和地动仪、东汉华佗的麻醉技术、唐朝的《大衍历》、宋代的印刷术、明代的航海术和火器……这里面的任何一条,都可以甩当时其他国家几条街。

二、明清时期的“海禁”限制了科学发展

科技也是要开阔视野,互相交流的,当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造福于全世界的时候,当时的统治者却出于种种原因关上了国家的大门,只留一些小的出口与国外交流,如通商口岸和十三行等。海禁是有好处的,尤其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这样更加便于管理,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长久。而当时,由于科技革命还没开始,中国在科技上与国外的差距不大,所以没有切身体会,但已经暗暗输在起跑线上了。从明朝的“防倭寇”海禁,到清朝的“片帆不得入海”,停止了进军海洋、进军世界的步伐。在科技领域吃老本,与世界脱轨,科技人才的思维被禁锢,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造的活力,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潜能被无限压制。正如现今极少数禁止互联网的国家一样,已经与世隔绝但却浑然不觉。清朝乾隆皇帝时期,英国公使马戛尔尼送来作为军事科技交流的先进火炮,被锁进了圆明园的库房,后被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士兵发现后大为感叹,如果清军士兵装备了如此先进的武器,结果尚未可知。

三、大环境中缺乏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

1.从政治角度而言。几千年来,封建君主推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每次统治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的都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时皇帝还要亲耕。其实,这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也没有什么不好,民以食为天,农业发展得好,百姓衣食无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皇帝的江山才能坐得稳。所谓江山社稷,才是最重要的,而社稷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着农业。而在古代,重视农业,也往往只体现在兴修水利、不断调整赋税征收比例与方式、禁杀耕牛这些方面,而并不从科技角度提升农业生产力。因为就古代中国的人口和田亩来看,只要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用古老的方式种好现有的田,就足够了。皇帝的政治理想就基本达到了。何苦再去节外生枝,搞什么科技兴农呢?科技兴国呢?

2.从经济角度而言。这就更好理解了,赋税是国家的主要收入,只要控制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田地收入,国家经济命脉就稳住了一大半,另外,再控制一点特殊领域,钱也够用了,如盐、铁等商品的专卖,再通过官方或者官方控制的机构和商人,和别的国家做一点茶叶、丝绸、瓷器等垄断商品的交易,外快就更多了。至于科技,首先它摸不着看不见,效益暂时难体现,还是不要去鼓励了,要是全民都去鼓弄科技了,那田地谁来种呢?国家谁来管理呢?再说了,研究科技,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呢?从四大发明看来,都没能直接带来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而且其中有的发明纯属巧合,根本不是努力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出来的,如火药,纯粹是道士炼丹的意外收获,跟现代的科研根本是两码事。总之,古代皇帝一般不差钱,就算差钱,也不差科技带来的钱。3.从文化和社会角度而言。古人讲究“士农工商”,士也就是做官,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研究科技搞创造发明,似乎比考科举还要虚无缥缈,几乎看不到前途,即使你本人有这方面的天赋,家里也有经济条件的允许,但是你的家人绝不会同意,因为这在几乎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务正业,都是在耍一些小聪明、小伎俩,甚至还要上升到道德层面予以否定,说什么“奇淫巧技”。够难听吧?就算你有科技天赋,就算你愿意顶着“不忠不孝不道德”的恶名去潜心研究,就算你耗尽了积蓄和精力终于研究出了一项重大成果。那又怎么样呢?古代没有专利保护权,人家可以直接拿走,而你啥也得不到,如果你除了科研以外没有其他谋生的本领,最后连生计都难以维持,更不要说修齐治平了。还有,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不破坏自然,对自然适度索取,严禁过度开采。就算采个石头,也是从看不见的地方挖洞进去,如“花山谜窟”。而兴起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无不尽采掘自然之效率与手段,很多都是中国古人反对的“竭泽而渔”的行为,与中国古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古代中国尤其是后来的明清两代,科技怎么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呢?更不要说科技理论体系的形成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袁绍为什么不和袁术联合攻打曹操?

下一篇: 三国真的是谋士定夺打天下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