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携民渡江是仁义,还是虚伪?
优质回答:古今成大事者必先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战略资源。有了人就能筹集粮饷,补充兵源。所以刘备携民渡江不是仁义或者假仁假义,而是战略需要。此事不止刘备做了,曹操、孙权、诸葛亮也做了。
其他网友观点大家都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卖草鞋的刘皇叔当然也知道跟诸强争权夺利的丛林法则。
刘备在新野大败曹操。新野是一个小县,人少粮寡,刘备于是驻于樊城。一个小小的新野县让我损失了5万兵马,这场战役的失败激发了曹操的冲天怒火。于是曹操决定亲率精兵良将搞刘备复仇。
于是神算子诸葛亮料到樊城不可守,给刘备出谋划策。劝刘备。弃樊城,渡汉水,奔襄阳。刘备不忍跟随多时的百姓,派人在城中发布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 城中百姓,宁死相随。城中百姓携带家眷,扶老携幼,号哭而行。刘备见状大哭:“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于世上?” 说完以后就要跳江自杀。他身边的兵将将他抱住。
这件事儿为刘备迎来一个爱民如子的名声。表面上来看,刘备仁德宽厚,跟百姓同生共死,本质上呢?刘皇叔却是一个老百姓做盾牌无耻小人。都知道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正义是不能随意丢弃的东西,谁也知道屠戮百姓是邪恶的行为,为人所不齿的行为。如果曹孟德为追杀刘备,而对百姓大开杀戒,那么自己无疑就被刘备扣上了一顶滥杀无辜的帽子,从而曹操就会成为天下诸侯及百姓的众矢之的。因此说刘备携民渡江,不是爱民,不是仁义,而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政治军事手段。为的就是要让曹操投鼠忌器,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实力。
而实际上刘备也根本不是一个仁德之君,刘备夺取四川之后,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自傲败走麦城,不久后被马忠所杀,马忠投吴。仁义的蜀国之主刘备于是决定亲率70万大军伐吴,据说诸葛丞相执意反对,但是刘备却一意孤行。刘备以为二弟关羽复仇为名举倾国之兵,攻打吴国。不被这么做,让全国军民看到自己的够哥们儿义气,战争不是为了自己的天下,而是为了关羽。是多么堂而皇之的理由,70万大军的性命,丝毫不放在心上这就是刘备爱民如子最好的伪善表达。其实刘备是借为关羽复仇之名,而欲统一天下、大肆杀伐的旗号而已。君不见孙权听说刘备亲率大军东征之际,派使臣求和并送出杀死关羽的马忠。这一条件被刘备拒绝了。
为关羽报仇,真的不是刘备的目的。灭孙权,夺荆州,之后灭曹操才是刘备出兵的真正目的!
一场战役,以陆逊火烧刘备七十里连营,刘备败走白帝城为结局。一场战役损失几十万的兵马之时,仁义的刘备可曾想到要爱民如子?
其他网友观点1、“携民渡江”是否存在?
存在携民。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不存在携民渡江。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刘备到了当阳长坂,实在是携不动了,自己都丢妻弃子,大部分民众被曹操俘虏了,关羽从汉津港把他们几十人逐渐接到了夏口。也就是说,携民渡江实际上没有完成。
2、“携”还是“挟”?携是尊重民众主观意志的,可以是民众主动跟随,也可以是征求民众意见后做出的行为。挟是强迫、哄骗、裹挟民众被动顺从。如果有“快跑啊,曹操来抓小孩了”的表述,就可以认定为“挟”。
有意思的是,《三国志》中没有“挟”的相关记载,《三国演义》中反而有对刘备不利的描述:
刘晔曰:“丞相初至襄阳,必须先买民心,今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城,若我兵径进,二县为齑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刘备。备即不降,亦可见我爱民之心;若其来降,则荆州之地,可不战而定也。”
(曹操)谓(徐庶)曰:“我本欲踏平樊城,奈怜众百姓之命。公可往说刘备:如肯来降,免罪赐爵;若更执迷,军民共戮,玉石俱焚。吾知公忠义,故特使公往。愿勿相负。”
刘晔建言曹操先招降刘备,这样使刘备陷入两难境地,投降是不可能的,不投降,军民共戮,这就陷刘备于不义之地。而且从“往樊城暂避”,再到渡江,其实也是一种“迁民”,未必遂民众所愿。
3、“民”是指什么?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
民不仅指平民或者流民,也包括豪民。古代社会存在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里的民应该是刘琮旧部的豪强地主及所属部曲佃户,当然也包括城中百姓。
那能否说刘备此举不单纯为了庇护百姓,也是为了取得这些士族的支持呢?我认为不能这么理解,因为当时形势危急,携民如同赌博,而且“被甲者少”,只会拖累行军速度,对刘备是不利的。
刘备所言“以人为本”的说法,相比为了“掌握更多战争资源,增强战争动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坚持了道义上的信用,即“取信于民”。
4、为什么要携民?因为民众害怕曹操屠城,主动跟随刘备,一个“归”字足矣证明。
曹操确实屠过城,还不止一次,陶谦徐州的那次最为著名: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5、为什么要屠城?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于围也。”
屠城是为了示威,也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降。至于像徐州的屠城,既有报复与害怕被报复的意思,也有对顽固分子斩草除根的考虑。
6、这次会不会屠城?按照曹操的“军威”逻辑,可能会。
但是自刘琮降曹后,除诸葛亮、庞统等少数人跟随刘备外,司马徽、蒯越、蔡瑁、徐庶等大多数荆州名士都选择北上归顺曹操,曹操似乎也没有理由再去屠城。
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从后来曹操的行为看,对荆州吏民的处置还是可以的。
7、刘备怎么抉择“携民”问题?未采纳“襄阳攻琮”的建议
一方面是追景升之顾,不忍夺之;另一方面,考虑到襄阳易取,但守不住,必再为曹操所夺,自己还白落下不仁不义的名声,而且北上取襄阳将直面曹操,没有后路。
未采纳“弃民渡江”的建议
刘备认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失去了信义,还怎么成大事。(命都快没了,还想着成大事。)但是话不妨说,事不妨做,实在带不动了最后再弃民那就没办法了。可以说:弃民是正确的做法,携民是政治正确的说法。
刘备的抉择
刘备一生数次“创业”,数次“倾覆”,此时髀肉复生,快半百了,仍未立业。可以说,携民渡江是刘备的一次政治赌博,也正是他的这个抉择,凝聚了荆州班底的人心,使其成为最后一次“从头再来”的资本,也是后来建立蜀汉政权的核心力量。
8、怎样评价刘备的“携民渡江”?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