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

关于【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孤独的天才,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2、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

1、孤独的天才,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

孤独、压抑、困顿,这些词似乎和毛泽东主席没关系,然而,他也有这样的情绪,他也有这样的困境,那他会怎么做呢?

昨天食堂不才,斗胆写了一篇毛泽东主席名作《沁园春·雪》,食堂再写另一篇同词牌名作《沁园春·长沙》背后的历史故事,揭秘压抑、困顿下的毛泽东主席发出震撼的呐喊!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

此词上半阙寥寥数笔,简洁明练的描绘湘江橘子洲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后即景抒情,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目睹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色彩绚丽的景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描述,又象征毛泽东主席火热的革命情怀,充满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着实引人入胜,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毛泽东主席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上半阙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动静结合,远近相间,对比强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问出了毛泽东主席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引起读者共鸣,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为下阙抒情做了铺垫。

下半阕直抒胸臆,以峥嵘形容岁月,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志同道合的同学、战友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祖国,蔑视军阀,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意气风发的豪迈气概,最后一问,回忆的却是迎浪而上,奋发向上,披荆斩棘的恢宏画面。

全词写景忆情,融情入理,情景交融,豪放不羁,乐观向上,极具感染力,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这词影响非常大,2007年央视播出的,讲述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历史剧就是以《恰同学少年》为名。

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

只是很多人以为,毛泽东主席在写此词的时候应该是意气风发之际,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1957年,《诗刊》首先发表了这首《沁园春·长沙》,不过当时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毛泽东诗词》又发表了此词,当时标注的写作时间1925年,很多资料受此影响,再根据“独立寒秋”之句,就以1925年秋天为写作时间,这个说法影响很大。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25年毛泽东主席前后行程是:1924年毛泽东主席因劳累患病,经上级同意,回湖南进行疗养,年底返回湖南。1925年1月上旬,他携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在岳父家过了春节;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离开韶山,经长沙,于9月上旬前往广州。

也就是说,从这个行程上看,这首词写于1925年8月28日到9月上旬之间是有可能的。

但这个说法有两个问题,第一,1925年秋天,著名军阀、湘军总司令、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正在疯狂追捕毛泽东主席,这个军阀早在1923年就下令悬赏毛泽东主席,这时更是直接下令,立即逮捕,就地正法,不留后患。当时就是这么危险,稍有不慎,军阀的枪子是不长眼的,说杀人就杀人!

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主席确实胆量过人、睥睨一切,但他不是鲁莽之辈,此时他为逃避追捕,正处于秘密状态,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到橘子洲头散步,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他不是这种人!

第二,《毛泽东年谱》的说法虽然对应上了秋天的时间,看似符合“独立寒秋”之句,实际上长沙在9月上旬还是在“热老虎”季节,天气并不冷,既没有霜,枫叶也没有红,也就不符合词中所写情景,因此这个说法存在很大问题,写作时间应该不是此时。

那会是什么时候呢?1926年12月17日,毛泽东主席由汉口回到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这个时间才是最有可能的写作时间。

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在于,1926年11月8日是立冬,12月22日是冬至,在北方人看来这会距离冬至都只有几天,早就已经是冬季了,怎么会说“独立寒秋”呢?

然而,从气温来看,长沙在冬至才算真正进入寒冷的冬天。而且词人写词多以“惜春”“悲秋”为主题,毛泽东主席也有此习惯,他也习惯把南方冬景当秋景写,比如毛泽东主席在1930年12月30日全歼张辉瓒后,写了那首著名的《渔家傲》,首句“万木霜天红烂漫”与“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写的是冬景,而下句“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主席曾改成“秋来一派风流态”,因此,毛泽东主席完全有可能在1926年12月17日后写下这首《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

实际上,1961年10月16日,毛泽东主席给这首词写了份手稿,当时他就写道“1926年作”,只不过出版的时候,这几个字被影印了。

综上所述,《沁园春·长沙》极有可能写于1926年12月17日之后,是他在参加农民代表大会期间写的。

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

那当时毛泽东主席是什么状况呢?其实他此时过得并不如意,本来毛泽东主席是1921年一大代表,1923年三大的时候,他还入选中央委员,并和陈独秀、蔡和森、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五人中央局,担任秘书(陈独秀任委员长),资历非常深厚。

但他在和陈独秀交往过程中,闹得非常不愉快,两人性格不和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时高瞻远瞩的毛泽东主席已经首先倡导进行农民运动,逐渐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

但这和当时我方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思想格格不入,除了澎湃等少数几人支持他之外,当人响应他的人并不多,毛泽东主席非常不为同志们所理解,非常孤立。

这样一来,1925年在上海举行四大的时候,他从三大的中央局秘书被排挤出中央,根本没有参加会议。

从毛泽东主席当时的现状来看,他在词中问的这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后来毛泽东主席曾对人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个阶级做主。”

其实1919年,他已经给出过答案,他说: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此时他再在词中问“谁主沉浮”,其实他已经有了答案!这首《沁园春·长沙》似乎坚定了毛泽东主席的信念。

毛泽东主席在众位同志都不理解的情况下,用顽强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敏锐的目光,找到了胜利的方向——到农村中去,以农村为中心。

从这方面来说,这首《沁园春·长沙》是代表中国命运得到改变的一个里程碑作品。

这个说法固然有些牵强,但如果联系历史,联系毛泽东主席心路历程、思想转变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是完全说得通的。

然而天才是孤独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痛苦的,尽管事后证明毛泽东主席才是对的,可当时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点,反而处处排挤他,一直到1927年才让他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五大会议。这一切,让毛泽东主席有了困惑,他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是不是正确方向,他在认真审视、反复推敲自己的心得,终于,困顿、压抑的他,打破了自己短暂的犹疑,发出了震撼的呐喊,坚定了信念!

很难想象吧,一个处于压抑、困顿下的人,竟然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词!

这才是毛泽东主席的魅力所在,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无论遭遇什么挫折和困难,他始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从不怨天尤人,一直保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精神和斗志!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反思去学习的地方。

2、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

沁园春·长沙朗诵稿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词句注解

1、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2、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3、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4、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5、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6、恰:适逢,正赶上。

7、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8、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风华:风采,才华。茂:丰满茂盛。

9、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10、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11、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12、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13、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14、遏(è):阻止。

15、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沁园春·长沙朗诵稿

《沁园春长沙》诗歌朗诵技巧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下面小编分享了《沁园春长沙》诗歌朗诵技巧,一起来了解吧!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朗诵技巧: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层用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的稍长,“万”字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水里嬉戏,游来游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怅”要重读,读出诗人的那种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的稍微长些。

从上阕中,要读出作者的乐观的积极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的朗诵不做重点要求,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阕的领起字,稍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要读的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最后一句读的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沁园春·长沙朗诵稿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词句注解

1、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2、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3、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4、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5、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6、恰:适逢,正赶上。

7、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8、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风华:风采,才华。茂:丰满茂盛。

9、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10、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11、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12、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13、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14、遏(è):阻止。

15、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本文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朗诵稿设计,沁园春长沙朗诵稿丰富,沁园春长沙朗诵稿,有动作指导,沁园春长沙朗诵稿,反复,沁园春长沙朗诵稿串词。这就是关于《沁园春长沙原文朗诵,沁园春·长沙朗诵稿(毛泽东主席压抑困难下的呐喊——《沁园春·长沙》)》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吃汤圆的寓意是什么,年夜饭吃汤圆的寓意是什么(吃汤圆有这些讲究)

下一篇: 适合家庭主妇瑜伽瘦身方式,适合家庭主妇瑜伽瘦身方式的有哪些(家庭主妇变美第一步)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