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说课稿(浅析|課堂內外)
桃李国学苑”
《陈情表》浅析
一
《陈情表》的作者,是三国末期、西晋初期的李密,不是隋末那个牛角挂书苦读《汉书》的乱世英雄李密。此李密早年在蜀汉政权任职,蜀汉灭亡后,被晋武帝司马炎征召。此为大致背景。
《古文观止》评价《陈情表》时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份评价中的“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并不准确,因为面对逼自己仕晋的晋武帝,曾经担任蜀汉政权官职的李密没有办法用完全真实的理由拒绝,必定会有矫饰。他总不能说我作为蜀汉旧臣,心念旧朝吧,也不能说我得先观望一阵,看看同僚们的选择再说吧。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此评语不准确,因为在面对自己,尤其是面对祖母刘氏的时候,李密的内心确实是“天真”的,“诚款”(真诚)的。
所以,研究《陈情表》,我们不用把太多精力放在李密如何临渊履薄地应对晋武帝司马炎上,这属于专制时代里的权术,不必通过对学生做渲染来彰显老师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其核心价值一定是在“孝情”上。因此,研究《陈情表》“悲恻动人”的原因,研究“孝情”如何表达,应该才是教学的重点。
二
全文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三部分:
(1)陈以往之情;
(2)陈如今之情;
(3)陈日后之情。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浅析:这是陈以往之情,回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艰难。这是孝情产生的生活基础。作为一个孤儿,李密命运坎坷,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必须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如何动人,很值得做重点分析。揣摩形象化语言时,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情境,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比如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父母忙于工作自己夜晚独自在家的情形,然后将其放大、延长,一个月、一年、十年,同时让学生想象夜里点起油灯,在微微晃动的油灯旁,自己和自己的影子默默无语互相注视的情形。有这些调动,学生对于李密的处境以及李密与祖母刘氏的感情会有较好的理解。
原文: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浅析:以上两段是陈如今之情,主要展现朝廷对自己优待有加,但自己因祖母供养无主而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
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一句,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朝廷征召之急,值得研读。夏夜看流星坠落,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急促而紧迫。用流星坠落的速度来写州郡长官登门征召的频繁,很奇妙,也很形象。
好的比喻,就应该是这样:本体和喻体貌似属性相距甚远,但静心一想,又颇有关联。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具象的水比喻抽象的愁,是以实写虚,本体喻体差异极大,且相似点多;而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则是反过来,用抽象的梦和愁表现实在的飞花和丝雨,是以虚写实。这两个例子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琵琶行》和《赤壁赋》中写音乐的部分也都是选择了这种处理手法。
上文第二段中另有一句,“日薄西山”,也是以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的老人生命垂危的状态,也是以实写虚的表达。同时,“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一句又略带夸张,目的是强调自己的处境尤其特别,也为下文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做了必要的铺垫。
原文: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浅析:本段是陈日后之情,表明心迹,愿先尽孝,再尽忠。李密表示,不是不向皇帝尽忠,而是晚一点,排在尽孝之后。而这“孝”,又是晋朝统治者公开宣传的核心思想:“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种安排,完全合乎情理,又留有余地,被晋武帝接受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本段中,“乌鸟私情”一句,用动物来和人作比较,是一种很有效的表达方式。放大一步,写作时“由物及人”也是一种常见的思路,类似于《诗经》中“比兴”的手法。另外的例子,如朱自清先生《匆匆》的开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样由物及人。
三
总结
根据以上内容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悲恻动人”的原因至少有三方面:
面对祖母,相依为命实实在在的亲情;
面对皇权,被逼无奈既忧且惧的惶恐之情;
面对自己,忠孝两难的狼狈之情。
作为拓展,建议给学生印发一些有关“孝道”的文章资料,比如《孝经》《礼记》《论语》中的部分内容,再挑选几篇今人谈论“孝道”的文章,最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孝”的思考和判断。《论语》是北京高考必读的十二部名著之一,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做些阅读和写作训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有鱼的语文课“
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媒体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有鱼的语文课”
本文作者 陈年年
北京四中语文组高级教师
西城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课堂内外》主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