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精选问答 > 内容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关于【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妈妈的过度亲密,正在废掉孩子,尤其是男孩2、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

1、妈妈的过度亲密,正在废掉孩子,尤其是男孩

不想把男孩养废,就别靠他太近,别对他太好。

适时放手、倾情守望,便是妈妈对男孩最好的爱。

作者 | 夏天

有一次,几个朋友聚会。

孩子们一见面就聚在一起玩游戏去了,唯独闺蜜的儿子明明一直坐在闺蜜身边。

让他去跟小伙伴们一起玩,别老缠着妈妈,他却说:“不行,我就要跟妈妈在一起,妈妈干嘛我干嘛。”

另一位朋友开玩笑地说:“明明,你都9岁了,怎么还是个妈宝?”

明明生气地扭过头去,不搭理我们。

闺蜜摸了摸明明的头,说道:

“我们明明就喜欢黏着妈妈,妈妈也喜欢黏着明明,谁叫我们感情好呢。”

看着闺蜜一脸“被需要”的满足感和骄傲感,我的心里隐隐有些担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

“男孩与生俱来就具有某种程度的‘恋母情结’。

3-6岁,男孩依恋母亲,是正常现象。

但6岁以后,男孩还表现出对母亲的过分依恋就要注意了,可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不成熟的个性。”

凡事过犹不及,母子之间的亲密,同样需要分寸和界限。

过度亲密,会给男孩的成长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毁了他的一辈子。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妈妈没有界限

男孩就会缺少敬畏和尊重

其实很早之前,闺蜜和明明之间的问题就已经暴露了出来。

有一次,我去闺蜜家做客。明明一进家门冲着闺蜜嚷嚷:

“王春花,我让你帮我买的新鞋你买了吗?”

闺蜜笑呵呵地迎上去说:

“哎呀,宝贝,妈妈忘了,明天,明天妈妈一定给你买回来。”

明明一听,立刻把手上的书扔在地上,狠狠踢了一脚凳子,对着闺蜜吼道:

“王春花,你就是个猪脑子,什么都记不住。”

我忍不住想要责备明明几句,怎么能这样不分场合地直呼亲妈的名字,闺蜜却拦住我说:

“没事儿,他就是小孩子脾气,过一会儿就好了。”

看着闺蜜对明明的迁就和溺爱,我想起了家里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近庙欺神。

住在庙跟前,对神都会少了敬畏感。

史蒂夫·比达尔夫也在《养育男孩》中写道:

“男孩体内的睾丸激素,会让男孩精力充沛,也会让男孩变得狂躁。他们需要明确的规则,需要知道谁负责管理他们。”

这就告诉我们:男孩需要敬畏感。

妈妈对男孩太过宽宥,男孩就会恃宠而骄、为所欲为,失去对妈妈的敬畏和尊重。

陕西宝鸡,一个看起来7、8岁大的小男孩,在大街上将自己的妈妈摁倒在地。

他一边用脚踢妈妈,一边对着妈妈大声吼叫。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看不过去的保安前去制止男孩,男孩不但不知错,还对着保安大声吼叫。

衡水一中学门口,一个穿着校服的高个子男孩和妈妈发生了争执。

男孩一只手拽着妈妈的胳膊,一只手狠狠地敲打妈妈的头。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妈妈拼命地躲闪、逃跑,男孩紧紧追着妈妈打,并用脚踢妈妈,妈妈好几次摔倒在地,十分狼狈。

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其他家长看不下去,纷纷指责男孩。

男孩边打妈妈,边对着路人破口大骂。

一位被骂的路人家长实在忍不了了,一把抓住男孩头发将他拽过来,逼他跪下向妈妈道歉,并怒斥他:

“你妈养你这么大,你打你妈,你混蛋。跟你妈说对不起,双手搀着你妈走。”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刚才嚣张无比的男孩在路人家长的怒斥下,竟然真的乖乖跟妈妈道歉,双手搀着妈妈离开。

两位妈妈面对孩子的挑衅和暴力,都选择了隐忍和宽容。

正是妈妈无原则的宽宥和忍耐,才造成了孩子今天的嚣张跋扈、目无尊长。

老话说得好:“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

妈妈的爱若没有界限,男孩的心里就没有敬畏和尊重。

教育专家王纪琼曾警示过父母:

在生活当中,当孩子对你不屑一顾的时候;

当孩子对你说话翻白眼的时候;

当孩子对你发飙的时候,不尊重你的时候……

你一定要注意,把当前的事情先忽略掉,以调整孩子的口气、态度为主,告诉孩子:

“请换一种口气跟我说话。”

毫无原则的包容和溺爱,换不来孩子的尊重。

只有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界限在哪儿,让孩子明白“妈妈爱你,但不会事事包容你”,孩子才能心有敬畏,言而有界,行有所止,才能学会尊重父母。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妈妈的过度控制

侵占了男孩的成长空间

一位网友曾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痛苦经历:

小的时候,妈妈总是偷看我的日记,翻我的书桌。

我跟同学出去玩,妈妈怕这怕那,非要跟着一起去。

对我说话,永远都是命令的语气,从不询问我的意见,也不跟我商量。

哪怕是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先吃饭还是先喝汤这样的小事,我都要听从她的意见。

美名其曰,都是为了我好。

如今的我,已经27岁了。选择恋爱对象由不得自己,出门依然会被问个底朝天。

就连去超市买菜回来,也必定会被妈妈问:“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如果我不回答,妈妈便会翻购物袋查小票价格。

查完之后,必定会责怪我说:

“这个那么贵,为什么要买啊?那个没什么用,真是浪费钱!”

我时常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不敢对未来抱任何希望。

记得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过:

“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意识上觉得一切为了孩子好,实际做的却是确保孩子处在废物状态乖乖受控。”

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也曾在《积极心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表明: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孩子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妈妈处处担忧,事事遥控,孩子不会变得更好,反而会变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巨婴”,担不起任何责任的“废物”。

就像那个刚毕业去找工作的大学生,面试时HR问他:“以后上班了,加班能不能接受?”

他愣了一下,竟然对HR说:“我要打个电话,问问妈妈。”

结果,他毫无意外地被淘汰。

还有那个开车撞飞外卖小哥的30多岁男子。

出事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报警解决问题,而是靠在妈妈怀里大哭:

“让警察别抓我,我不是故意的。”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妈妈面面俱到,儿子处处依靠。

妈妈强如“狼”,儿子弱如“羊”。

妈妈的过分亲密和过度保护,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封闭了孩子独立的路,侵占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杨澜说,一个妈妈最大的成功,是让孩子成功地离开自己。

妈妈只有学会克服自己的控制欲,尊重男孩成长的规律,学会放手,给男孩独立做事和自主选择的机会,男孩才能学会自我管理,走向独立,活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养出一个有出息的男孩

需要妈妈三次退出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

栽树时,两棵树不能靠得太近。太近了枝叶相挨,盘根错节,上夺阳光,下争水肥。最后,两棵树谁也生长不好。

其实,养育男孩,亦是如此。

我们的男孩总有一天要担起一个家,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披荆斩棘,过度的亲密和保护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伤了我们自己,也会害了孩子。

想要养出一个有出息的男孩,妈妈一定要有分寸、有界限,学会得体地退出。

退出家务,让男孩学会自立和承担

秦海璐曾在综艺《为爱下厨》中,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

但凡是儿子自己能干的事,她都坚持让儿子自己做。

所以,秦海璐的儿子4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己洗袜子、洗轻薄的小衣服。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老话常说:“不自理,难自立。”

自理自立是每一个男孩都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

只知怜惜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会滋养孩子的惰性,让孩子变成一个懒惰自私的“巨婴”。

教育专家卢勤说:

“如果你要做大伞,让孩子做小鸡,孩子永远是小鸡。

如果换个位置,你做小鸡让孩子做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男孩是要用的,越用越灵。”

宠大的男孩是“废物”,用大的男孩是“人物”。

妈妈懒一点,男孩就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妈妈舍得用孩子,男孩就多一份自理自立的底气。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退出保护,允许男孩去经历、去吃苦

同事对儿子的教育方式,让我非常惊艳。

她儿子被班里几个调皮的同学押着,去跟隔壁班同学吵架,结果被人踢了好几脚。

儿子很难过,感觉自己既被踢了,又被利用了,央求同事帮他转学。

同事没有答应他,也没有冲到学校替儿子出头,而是告诉儿子:

“碰到困难,就想办法逃避,这是软弱,能否想办法解决。”

后来,同事儿子仔细回想了这次经历,发现同学之所以拉他当“靶子”,是因为他从来不懂拒绝。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答应过同学的无理要求。

还有一次,同事儿子跟同学去郊游,把食物忘在了家里。

同事没有提醒儿子,而是看着儿子饥肠辘辘地回到家。

从此儿子吸取了教训:“以后出门,一定要列好清单,并检查一下东西有没有带齐。”

同事经常说,与其一辈子替儿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儿子直面人生中的风雨。

想想确实如此,如果妈妈像“割草机”一样帮孩子扫平成长中的一切障碍,表面上是保护了孩子,替孩子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让孩子失去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

一个不曾经历风雨的男孩,抵抗不了风雨。

一个没有经历过挫折、失败和挣扎的男孩,永远无法真正长大。

该锻炼男孩的时候,别保护;该让男孩吃苦的时候,别拦着。

只有放手让男孩去经历,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扛起责任和担当。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退出选择,给男孩自主的权利

一个抑郁症男孩曾在网上讲过自己的故事。

他成绩名列前茅,擅长钢琴,阅读量惊人,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他却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自己做主过。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永远都在满足妈妈的期待。

他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没有自己的喜恶、感觉、情绪、一直被选择、被安排,直到积压成疾。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一个孩子,从小被外界的声音推着走,他们无法做到真实,就只能绝望地放弃自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

他们需要父母的放手来成全自己的独立,也需要父母的尊重来滋养自己的内心。

只有把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去尝试,孩子才不会因内心的痛苦挣扎而走向极端。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

《养育男孩》中说:

“男孩不会在一夜之间长大。他们的成长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没有捷径。”

妈妈的过度亲密,正在废掉男孩。

想要养出一个温暖、孝顺的男孩,就一定要让男孩学会尊重和付出。

想要养出一个有主见、有魄力的男孩,就一定要让男孩自己去选择、经历和成长。

妈妈不纵容、不越界,亲子关系才能融洽,男孩才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

2、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

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

1、妈妈要对自己有自信。作为把宝宝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人,你们和宝宝之间有着别人无法代替的联系。只要你勇于接纳宝宝的感受、理解宝宝的需求、让宝宝感到被尊重、被爱,宝宝和你之间的关系就会是健康而亲密的。

2、如果妈妈想接手,要循序渐进。宝宝已经习惯了和奶奶一起做事情,如果妈妈想接手,就得一点一点来。不仅陪宝宝睡觉是如此,喂宝宝吃饭、带宝宝出去玩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先和老人一起做,再慢慢自己接手。

3、妈妈要对老人有信心。这不是说相信他们多专业,而是相信他们对宝宝的爱。

4、老人和宝宝一样,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而非指责。生活中多给老人一些支持和帮助,让宝宝感到妈妈接受了自己和奶奶的关系,他才会愿意和妈妈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宝宝会与什么人亲近

1、谁带和谁亲。陪伴是体现爱的最好方式,只要你经常陪伴宝宝,跟他一起做游戏、给他讲故事、陪他吃饭、洗澡等等,他自然会跟你很亲。在他心里,你是完全能够依靠、完全能够信任的人。

2、跟谁睡就跟谁亲。有些父母白天工作较繁忙,宝宝由保姆或是爷爷奶奶照顾,到了晚上把宝宝接过来跟自己睡,这样做宝宝也会跟自己亲。因为几乎所有宝宝都害怕黑暗,他们会感觉到恐惧和不安,这个时候你陪在他身边,他会感觉到安全感,会快速进入梦乡,同时宝宝也会对你产生依赖。

其实无论怎样父母对于宝宝来说总是最亲近的人,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各位妈妈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宝宝不与自己亲近,不妨可以按照小编上述介绍的方法来尝试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妈妈,让宝宝与妈妈可以亲近起来喔。

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

经典咨询:宝宝到了一岁半左右,是不是会不恋妈妈了啊。我和我一个同学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宝宝平时晚上都是跟奶奶睡的,以前很恋妈妈的,现在则黏着奶奶,一天到晚对奶奶很依恋,什么事情都是奶奶奶奶,有时候要抱她,还要看她的心情好才要你。让做妈的很失落。

最特别的是,晚上根本不要妈妈,也不要妈妈抱,只要奶奶。但是到白天又会像另一个人了,会要你,会跟你玩得很开心。

母亲与孩子的依恋关系是终身的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有这样的情况,还是爷爷奶奶带的奶奶才会这样?怎样正确看待这种情况?

其实这个问题牵涉了儿童情绪发展中的依恋与分离焦虑,也涉及了孩子的自主性的发展,同时也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关。从情绪发展上来看,婴幼儿在被抚养的过程中与亲近的照养者形成了紧密的依恋关系,而当与抚养者分离时,就开始表现出伤心、痛苦或拒绝,这种情绪的强度是和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亲密程度直接相关的。

上述案例中,随着断奶、妈妈开始正常恢复上班,奶奶成为与宝宝相处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满足宝宝各种生理需要的最主要的抚养者,同时随着14-18个月时孩子处于分离焦虑的高峰期,使宝宝对奶奶产生了强烈地依恋。

另一方面,1岁半时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很多事上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并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积极尝试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所以会出现“要看她心情决定要不要妈妈陪伴”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随年龄增长还会伴随

“违拗行为”的发生,在3-4岁时达到第一个高峰期,我们称之为“第一反抗期”。从养成教育来看,1岁半的孩子在许多生活习惯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如晚上跟奶奶一起睡觉,一旦养成习惯,孩子就会将之固定下来。

并在这种稳定的模式中获得自我安慰的满足感。当然妈妈也不用过于失落,虽然宝宝可以与几个不同身份的照养者建立起依恋关系,但大都是暂时的,而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依恋是一种长期稳定和深刻的关系,是其他关系难以替代的。

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应该尽可能的参与其中,对孩子充满感情、善解其意,帮助孩子认识、探索世界,在孩子学习自主、独立,培养自尊、自信及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孩子的身后,成为其安全的依靠,那孩子与你的依恋关系将是维持终生的。

一岁半后孩子开始对家长说“NO”

1岁半-2岁左右的宝宝这时候会讲一些话,能表达自己的一些意思,但是似乎更难带,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个阶段的小朋友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我们说孩子在1岁以后开始建立自主性,这个阶段孩子迅速掌握各种技能,自我意识也迅猛发展,逐渐获得了行为的独立性,有了自己的独立愿望。而在1岁半以后,这种独立意愿随着行为能力和言语能力的迅速提高而愈加强烈。

家长往往发现孩子以前很顺从,现在却开始会对家长说“不”,而且是越限制就越违拗,到3-4岁时更是进入了孩子的“第一反抗期”。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虽然其具体表现会受到孩子气质类型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但这一现象的出现,证明我们的宝宝在迅速的发展其独立性,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孩子与自己的意愿冲突时,不要蛮横地让孩子屈从。

而是通过注意力转移使孩子脱离冲突情境、或是在你自己能接受的两种解决方案中让孩子进行二选一的选择,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又使事情向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权威型家庭模式有利于孩子个性形成

都说三岁看老,这个阶段是不是孩子性格秉性脾气习惯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家长点意见,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对宝宝的身心发展有帮助?

2-3岁是孩子形成个性的初始时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身言语、行为能力的提高,并在与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的互动中,孩子开始发展其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及道德意识等人类高级的情感和行为特征。

所以老话所说的“3岁看老”可以说是有儿童发展心理特点做依据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类型对孩子个性形成的影响。许多隔代教养的家庭,由于过度溺爱或过度保护,使孩子任性、幼稚、无规矩或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被动、依赖、缺乏社交能力;而有些父母由于工作、

生活等压力过大或工作繁忙无暇分身,在教养过程中表现为严厉、专制或忽视、冷漠、不关心,其结果是使孩子缺乏自尊、自信,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及社交能力或没有安全感、冷酷、冲动、具有攻击性。

而在教养方式的意见统一与否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充满意见分歧的家庭,往往使孩子警惕性很高,善于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而一个破裂或关系紧张的家庭,则容易让孩子长期处于孤独、悲观、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中。

甚至出现人格障碍。真正最有利于孩子个性形成的家庭模式,是一个权威型的模式,在家庭中,对孩子有恰当的要求和控制,即控制同时又充满温暖,既对孩子有明确的限制又允许孩子有个人需要,在孩子犯错是不体罚,而是采取“隔离”的方法或其他轻微但有效的惩罚。

家长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愿意与孩子交流,并及时与老师沟通,家庭内容关系融洽,对教育方式意见统一,处于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比较自信、有较高的自尊和独立性,同时也容易服从家长,有利他精神,善于合作、交往,乐观友善、情绪愉快。

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

1、妈妈要对自己有自信。作为把宝宝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人,你们和宝宝之间有着别人无法代替的联系。只要你勇于接纳宝宝的感受、理解宝宝的需求、让宝宝感到被尊重、被爱,宝宝和你之间的关系就会是健康而亲密的。

2、如果妈妈想接手,要循序渐进。宝宝已经习惯了和奶奶一起做事情,如果妈妈想接手,就得一点一点来。不仅陪宝宝睡觉是如此,喂宝宝吃饭、带宝宝出去玩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先和老人一起做,再慢慢自己接手。

3、妈妈要对老人有信心。这不是说相信他们多专业,而是相信他们对宝宝的爱。

4、老人和宝宝一样,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而非指责。生活中多给老人一些支持和帮助,让宝宝感到妈妈接受了自己和奶奶的关系,他才会愿意和妈妈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宝宝会与什么人亲近

1、谁带和谁亲。陪伴是体现爱的最好方式,只要你经常陪伴宝宝,跟他一起做游戏、给他讲故事、陪他吃饭、洗澡等等,他自然会跟你很亲。在他心里,你是完全能够依靠、完全能够信任的人。

2、跟谁睡就跟谁亲。有些父母白天工作较繁忙,宝宝由保姆或是爷爷奶奶照顾,到了晚上把宝宝接过来跟自己睡,这样做宝宝也会跟自己亲。因为几乎所有宝宝都害怕黑暗,他们会感觉到恐惧和不安,这个时候你陪在他身边,他会感觉到安全感,会快速进入梦乡,同时宝宝也会对你产生依赖。

其实无论怎样父母对于宝宝来说总是最亲近的人,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各位妈妈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宝宝不与自己亲近,不妨可以按照小编上述介绍的方法来尝试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妈妈,让宝宝与妈妈可以亲近起来喔。

这就是关于《只要孩子不要妈,宝宝睡觉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妈妈的过度亲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又简单又好的对联,又简单又好的对联7字幼儿园(经典对联8副)

下一篇: 一枚邮票的故事,中国第一枚邮票的故事(一张邮票的故事续集<目录>)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