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勐腊县向明乡的伊邦、满庄、戈登、芒枝等古茶山上,当地许多茶农至今仍保持着几乎只在春季采摘“芽茶”的习惯。这种习惯与清廷茶山严格的茶贡制度有关。
据笔者祖上参与制作普洱贡茶的老人介绍,清宫贡茶要求很高。每到冬天,每一棵准备采摘贡茶的茶树都需要特别整理,老叶、枯枝都打磨得差不多了。每年茶树一发芽,政府就逐级下发公文督促茶叶采摘,并派官方使节到各村强调采摘和生产的要求。这时,易邦酋长会拜会各山首领,派官帖到各山巡视每一棵茶树,随时了解茶树的萌芽情况。一旦茶芽长度合适,就督促主人采摘,并告知要精心采摘制作,不可浪费。如果是晒茶,一定要打“晒掌”,也就是一个高约1.5米的开放式竹楼,用簸箕、席子盛茶。长期生活在勐腊县向明、伊吾等茶区的茶农,有在“晒掌”上用簸箕或席子晒茶的传统,就是这个原因。
“毛尖”是只有“胎叶”的白毛;“芽茶”是新叶勉强张开的笋芽,采摘季节不应超过3月底至4月初的“小满”。在贡茶收上来之前,大人需要给主人一点贡茶。安全后,由大人品尝,确认无异味后才收。官帖交付到官仓后,会分类入库,核实后妥善保管。
清初以前,“人头团茶”、“女儿茶”等贡茶系列的“紧实茶”样式,都是经过政府严格审查的茶农制作。清顺治十八年前后至雍正六年,由政府在义邦设置的“贡茶厂”加工;雍正七年起,鄂尔泰总督在思茅设立将军茶店,专管此事。"
贡茶中的“紧压茶”,除特殊情况外,由亿邦官方指定的少数茶楼制成“饼茶”,并要求全部制成“头形团茶”。民间摊贩不允许加工流通这种款式,只能加工成饼茶,即方饼或圆饼。
每年贡茶加工前,官方都会派官帖到民间挑选制茶态度端正、身体健康、茶叶加工技术好的制茶师傅。然后朝廷派医师到思茅或义邦进行初选和改选,体检合格者才有资格加工“贡茶”。
茶叶加工室关门了。制茶工要求穿无袋绿布工作服,未经允许不得进出工厂。进出工厂时应进行搜查。在茶叶加工中,有一个额定量,所以加工前后都要称茶叶的量。厂房后门外隔壁有厕所,厕所里有厕所,厕所有专人及时处理。门后有一个洗手池,有专人看守和监管。沏茶人回来一定要换衣服洗手。违者将受到严惩,因为当天贡茶无效。次年还将补上第一年废除的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