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普遍认为,现代普洱熟茶的发酵技术萌芽于1973年,1975年试制成功。在此之前,虽然有熟茶之说,但与今天的制作工艺不同。
熟茶:为什么会诞生?
而熟茶最初的研发目的是为了追赶香港老茶的味道。在计划经济时代,香港曾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地和中转站。香港人喝普洱茶,但不爱喝。在茶馆里,普洱茶就是那种可以用大壶泡一整天的散装茶。乌龙茶是上流社会的宠儿。
普洱茶离开云南的时候只是半成品,运到香港。香港人要存放一段时间才拿出来喝。高温高湿加速了普洱茶的转化,茶叶中出现了红汤。这种红汤成为了港澳台茶人在饮用时一致追求的味道。
为了让茶汤快速转化为红汤,除了自然发酵,人们很快研究出一种新的方式:通过人工浇水堆发酵,可以进一步加速茶叶转化过程,熟茶堆发酵技术应运而生。
早成熟茶的发酵程度比我们今天用的轻发酵要轻,很多老茶的味道在成熟茶里也能喝出来,比如流涎,甜味,甚至喉韵。
熟茶:第一次蜕变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省人开始在大陆制茶,伴随着他们的制茶理念。他们认为熟茶发酵太轻,不符合商业规律,因为轻发酵的熟茶不能马上实现价值,需要存放一段时间才能投放市场。所以人为加快了茶叶的发酵速度,也就形成了我们后来喝的重发酵熟茶。
从90年代中期到2015年,人们对普洱茶的认知迅速加快。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很多人开始接触普洱茶,以至于大家都认为普洱熟茶应该是重发酵的:汤浓,滑糯,甜中带淡苦。
第二次蜕变:新生与回归。
普洱茶的灵魂在于时间赋予它的生命价值。但由于过度发酵,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几乎耗尽,转化空间已经丧失。就算你喝的是重度发酵茶,也没有营养价值,就是在喝一杯碳化水。相比之下,轻发酵熟茶虽然汤色没有重发酵茶浓,但口感苦涩,生津,层次更丰富,陈化价值与生茶相当(但转化潜力没有生茶大)。近年来,轻发酵熟茶再次进入茶人视野,赢得茶客青睐。
纵观熟茶近50年的生命历程,从漫不经心的散装茶,到如今的精细化经营,经历了诸多变化。发酵程度从轻发酵到重发酵,再回到轻发酵,也体现了爱茶者对茶味长期表现的更高要求。喝茶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口腔愉悦,还会成为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