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许多经典名句流传至今。很多唐诗更是列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小学生必读必背的重点知识点。
诗人在书写诗歌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对我们现在人来说,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不仅要求能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更需要了解诗词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人生活经历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诗词背后的真正含义。
譬如,就有这样一首唐诗,它是一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唐诗,很多人都会背诵,平时也会偶尔用到它里面的名句。这首唐诗而且还列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但有的老师却常常解释错误。这首唐诗就是宋之问的《渡汉江》。
诗句全文如下: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很多肯定不陌生,特别是最后两句,已经成为经典。很多常年在外的游子,每当快要回家的时候,就会念出这首名句,或者用“近乡情怯”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描写了诗人宋之问曾经被流放岭南(现广东)多年,与家人基本上失去了联系。最后终于找到机会逃了出来,准备回家的时候,离家越近,心里却越害怕。
这首诗的大意,很多人也都非常清楚,但背后真正含义有的人却不一定知情。现在都记得曾经自己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当年语文老师在解释最后两句时,是这样说的:
诗人由于多年没有回家,离家越近越是思念家乡,心里却也更加害怕,碰到从家乡来的人都不敢去问候,生怕别人知道自己过得不好。
说实话,其实很多人也是这样理解这首诗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敢回家,有的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每个人曾经背井离乡出来的时候,都是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衣锦还乡。但当自己在外面混得很差的时候,有的人连家都不敢回,怕没面子。
宋之问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河南大学文学院著名教授王立群老师,曾经有一次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点评这首诗的时候,他说出了这首诗背后的真实故事。
王立群老师说:
原来宋之问这位诗人是武则天时期的诗人,他曾阿附于武则天男宠张易之,这才导致了最后被贬到到广东。这次是从广东逃出来,一直藏身于洛阳不敢回家。写诗的时候,是正好渡汉江时的有感而发。
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家,他不知道家人有没有因他而受到株连,也不知道他自己的丑事有没有传到老家,因为这个原因离家越近他越胆怯,才不敢“问来人”。
可见这首经典唐诗后面还有这么一段让人不齿的故事。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掐掉前后故事情节的诗词,完全是不同的意思。而历史上的宋之问确实有才,但人品却非常差。为了将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占为己有,将自己亲外甥刘希夷给害死了。
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往往是一背子之,不求甚解,更别说像这样去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了,这样背下的诗词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领悟诗词的真正含义。
作为古诗词领域内的专家,国学大师,王立群老师曾经在多个场合讲到,建议中小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不能仅仅一背子之,更多地需要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往往背后的故事更值得阅读。
王立群除了上面这首诗,他也举了另一个著名的例子:
王立群在点评杜甫的《望岳》时说,他说总会想到两个成语“钟灵毓秀”和“登峰造极”。杜甫年轻时就立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对青年人很有教育意义。
王立群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点评古诗词的时候,让人非常佩服,非常专业也很到位。这一切当然是源于他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将每首诗词全部吃透。为了帮助更多中小学生理解古诗词,他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全部汇编成册,编著了三本经典的课外读物《人间烟火皆是诗》《赏词如月》《赏词如风》。上面这些例子也都收录在书中。
其中:
《赏词如风》《赏词如月》这2本书精选了从唐朝、五代至宋朝名家名篇共35首,包括李白、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名家,王立群从词人生平故事与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出发,以史读人,以情悟感。可以让孩子在读诗赏词的同时,了解每段历史知识,为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打下基础。
《人间烟火皆是诗》这本书将目光锁定在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宋诗上,正好弥补了很多人只会唐诗的缺陷,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在这本书里,王立群从宋诗的世俗性、哲理性、趣味性和文化性全面深入地解释了宋诗的地位和风格,既是一本读宋诗的入门读物,又可从中领会到宋诗与唐诗殊途同归又截然不同的魅力所在。
王立群这三本经典的品读古诗词,是他深厚文学功底的集大成。如果你们喜欢王立群在中国古诗词大会上的表现,想让自己的孩子提高古诗词的修养,更好地理解透彻古诗词,强烈推荐阅读王立群的这套经典国学著作。
有兴趣的朋友,直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这3本书,目前正在搞活动,价格实惠非常划算。 对于宋之问的这首《渡汉江》,你们以前是怎么理解的?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