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经济约占世界的1/4,人口约1.3亿,为何会被辽、西夏、金吊打?
优质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歧义,一一给予说明。
第一,北宋人口没有1.2亿。
这个1.2亿的数据是指整个中国包括北宋辽国西夏,但不含吐蕃数据。整体看,北宋真宗时期管辖人口大约7000万,北宋末期大约9000万。
第二,北宋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23%。
这倒是真的,西方学者估算如此。
第三,北宋的确富裕。
由于不禁止工商业,北宋商业特别发达,娱乐至上,国家财政收入也以工商税为主。
据记载,城市居民户均日用200文。
同样,宋仁宗规定,天寒下雪,开封府给城市居民每日每人送钱20文,三日一捆柴,作为不能出外谋生的国家补贴。
此外,苏东坡在杭州知州任上,首创官方医院安乐坊,为平民贫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与药物赠送,领先世界800年以上。此举得到太皇太后高氏赞同与推广。
第四,北宋并没有被虐。
实际上,北宋被虐只是影视文学作品,真实的北宋对外战争胜率超过7成。但...由于没有合格的马匹,军队只能结阵打呆仗与守城,也就是用士兵的血肉之躯对抗辽国西夏骑兵,获得胜利后却无法扩张战果,强行追击反而可能被敌人反杀。而辽国西夏退缩回去,三五年就能休整,再次入侵。
第五,北宋灭亡是综合因素。
北宋灭亡,是意外,也是诸多因素合成。
重要的原因在于王安石变法。变法强行撕裂了统治阶层,导致近百年党争。加之宋神宗哲宗徽宗三代皇帝始终无限制信任新党,最终耗费国帑,穷奢极欲,折腾得官员百姓麻木地看着国家灭亡。
呜呼,受恩养200年的东京,200万人口的天下第一城,连守城墙的志愿者都招不齐。
其他网友观点北宋的经济那么发达人口过亿为什么会被辽国、西夏、金国经常入侵吊打呢!我想跟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宋朝得来不易,也是在士兵的拥戴下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得到的江山,宋太祖赵匡胤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开始实行了文官统治制度,让文官去监督武官当监军,地方的将领经常调来调去有时让士兵都不知道将领是谁大大的消弱宋朝的战斗力,因为宋太祖知道地方割据潘镇太强或者将领在一个地方待太久容易搞山头主义出来,对于中央政府的危害特别大,对于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很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太祖制定了完整文官监睿武官制度,再加上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社会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武将武枪弄棒的地位被社会所贬低,让那些为了当官升迁的人弃武从文,造成了北宋时期,文官治国出类拔萃但是武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时难担大任难以抵挡一面,才出现了辽国入侵金国灭亡北宋的现象,这一切都跟宋朝的皇帝制定的文官监督制度有关系,宋朝的皇帝虽然为了保大宋赵氏江山长久稳固,但是忽略了军事人才方面的建设一味的重文轻武,才造成了北宋时期武将短缺能争冠战独挡一面的人才,面对的北方强悍的骑兵游牧民族,宋朝一味地退让以求和,让那些武将们已经垂头丧气丧失了抵御之心,对于他们这些武将的打击也是很大的,在战场上流血牺牲却换不来文官耍耍嘴皮子或者说诗词歌赋这样讨皇帝欢心,就能升官发财寒了那些武将的人的心,北宋安能不败呢。
其他网友观点北宋,经济、人口、科技远超辽、西夏、金,这是地理决定的。地理是历史之母!在封建社会体系中,农耕文明远超游牧文明,这是生产关系决定的。宋,农耕文明远超汉唐时期,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科技更加发达。宋拥有华北平原一江汉平原区域,地理上是最容易发展经济的区域。今天,这个区域人口同样众多。每个朝代均将帝都置于发祥地、根据地附近的军政中心。周秦汉唐,发祥于西北,均立帝都于关中。宋,起于河南,立帝都河南。元清北方少数民族立帝都于北京。明,起于南方,立帝都于南京。朱棣夺嫡则迁都根据地北京。为什么东南政权均不能强大?核心还是地理!前面讲,每朝均立都在发祥地、根据地,其中还有一个特点,每朝的上层均有地域性,带有浓厚的地域特性。王朝从一个小区域开始成长壮大,这个小区域参于人员早广多,人脉体系已成,将来取得政权的上层就以这个区域为主。东南地区,重商轻文武。注意,文不是指诗词赋画八股文,重点是如周礼秦典隋制,道法儒释之类。东南没有产生重大文典,不能称重文。武,东南难出将,历史上只在几个抵抗外族时期,有名将。没文没武重在经营的商利体系决定了宋经济繁荣的状况。官商勾结的利益关系,必然是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科技发达奢文成糜。时时以当前奢华为基,决不拼死争后世千秋发展。重兵于帝都,防范重点是民众,不求进取,以塞关驻守。以岁钱济敌求目前平和,以弱资守关恐边将建功。一方面恐出巨资拓边,另一方面恐边将夺爵,以小利诱惑强敌,以小惠敷衍边将。其本质是官商勾结的享乐主义。发展经济科技为奢糜的生活,以浮华的乐章词画充为文。先毁边塞武功,再辱道礼释儒,沉迷于纸金,乐陶于浮文。如圈养牛羊,肥而温顺,熄灭了烈烈胸火,养成了逆来顺受,一层层奴颜上位,一辈辈吸血雄虱。败家子,以一朝奢糜毁几代根基!汉,积一世艰辛,累甲子对匈奴用兵,北匈西遁,通西域华文远播,拒西文于碎页之西。宋,龟于塞内,图一世浮华,西文乘隙而入,华文东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