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样的官吗?
优质回答:丞相和宰相并不一样,宰相更多是个通称,一方面是“宰”,指主宰百官;一方面是“相”,指辅佐君王。真正有“宰相”这个官职的只有辽朝。而“丞相”则是一个具体的职务,从战国到明朝,甚至之后的太平天国也都存在。所以,拥有“丞相”这个官职的人一般来说都可以视为“宰相”,但很多并非这个官职的人,实际上也有“宰相”的职能,所以一般也会被称为“宰相”,而且并没有固定成文的习惯。
比如说,西周初年的太师吕尚、太师/太傅周公、太保召公,他们必然都是“宰相”;春秋时期各国的卿士,包括晋国的三军/六军统帅,楚国的令尹、司马以及早期的莫敖,鲁国的司徒、司马、司空等,吴国的太宰,这些也都是“宰相”。秦和西汉前期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西汉后期的大将军以及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也是“宰相”,但真正的权力是在大将军手上,可以说是真正的“宰相”,而三公反而像是假的。
之后“宰相”的官职又一直变化,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而内阁学士作为皇帝顾问。但是随着明代中后期皇帝管事较少,内阁学士的权力又越来越大。最典型的是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家都认为他就是“宰相”。清代则又设立军机处,这样一来军机大臣又逐渐像是“宰相”,但大学生同样被称“宰相”,最有名的就是宰相刘罗锅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丞相不等于宰相,宰相包括丞相。前者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而后者则只是习惯性的称谓而已。
宰相一般指的是皇帝以下的文官首领,总揽大小朝政,并且直接向皇帝负责。各朝各代官制不同,从上古时代到明代依次有“太宰”、“相国”(一般认为“宰相”即取这两个官职的各一字而得)、“丞相(西汉)”、“司徒(东汉)”、“尚书令(魏晋南北朝)”、“中书令(隋唐)”、“同平章事”等。宰相是帝国机器的总负责人。如果说帝国是一家公司的话,那么皇帝就是世袭董事长,宰相则是首席执行官。
而丞相,在刚刚的枚举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是其中的一个称谓。实际上,丞相真正存在的时间不长,只有西汉和东汉末年以及蜀汉前期(诸葛亮在世时)发挥过作用,再有就是明初时也存在过一段时间。但在胡惟庸被杀后,丞相就被彻底地封印了。
但是宰相依然存在,因为国家这么大,没有几个大管家,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所以后来的内阁首辅、军机大臣依然被人称为宰相,只是和前代的相权比起来,这两类官员的权力就非常之弱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观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一提起“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世人便会赫赫称赞,毕竟这是古代大臣们最高权力的象征,是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量级人物的。而关于“宰相”与“丞相”,世人往往混为一体,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利益共同体”。
丞相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因为各诸侯国纷纷设置相国之职,以达到辅佐国君处理国政的目的。《吕氏春秋》中更是直言:“如果上天要降灾祸于国君,宰相可以代替国君受过。”
然而,其实相国和丞相并不是一个官职。丞相是指协助相国处理政务的官职,是相国的副手。到了战国的后期,丞相开始逆袭,侵夺了相国的权力,丞相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超级特权。
最开始丞相这个官职就不是帝国的一号权臣,而是一号权臣相国的副手。顾名思义,相就是看管、看守的意思,相国就是看守一个国家的人,那自然就是皇帝或者君主的大管家。后来因为工作实在太多太杂,相国一人忙不过来,因此设立了丞相来帮助他。丞相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来,丞意同辅佐,丞相则是辅佐相国的人。因为相国吕不韦权力过在,秦始皇在处死吕不韦后,痛定思痛之下,决定消除隐患,暂封了相国这个职务,而丞相一跃成为“一号权臣”。李斯便是秦朝的鼎鼎有名的丞相。
汉高祖建立西汉,“恢复”了相国这个职位,还是让丞相来辅佐它。结果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因为立有汗马功劳,被任命为丞相,而“军神”韩信因为是打败项羽的最大功臣,被封国相国。这个《史记》上这样记载的:上已闻淮阴侯诛,使拜丞相何为相国。
这两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当韩信被萧何与吕后密谋杀害后,萧何才晋位为相国。随后,这两个官职开始进入“模糊期”和“混乱期”,两者或并存或单存,有时只设丞相,有时只设相国。
到了汉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重新自封为丞相,延续汉朝的刘备同样任命诸葛亮为相。
到了西晋时,尚书省外移,设立门下省,重要事务由尚书、门下共同商议,丞相不仅局限于三公,尚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开始拥有宰相地位。直到南北朝时,中书省才渐渐兴起。
隋唐正式确定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以三省长官为丞相。即尚书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中书监,门下省的侍中。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为秦王时曾经担任尚书令,所以唐朝此后不再任命尚书令。
宋朝时,正式以同平章事作为丞相的官名。元丰改制后,设丞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元朝时,中书省兴起,尚书、门下两省都被废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故不在宰相之列。中书令之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所以自皇太子之下的副职,左右丞及平章政事才都是宰相。
明初时,以中书省处理政务,分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能患难不能同享福的朱元璋利剑出鞘,废除了中书省,结束了三省六部制,不再设丞相,丞相制度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