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李林甫以一人之力给唐玄宗打下开元盛世,为何最后却被其恨之入骨?

网友提问:

李林甫以一人之力给唐玄宗打下开元盛世,为何最后却被其恨之入骨?

优质回答:

唐玄宗在位46年,换了3个年号。第一个叫先天,用了不到两年,第二个叫开元,用了29年,第三个叫天宝,用了15年。

从公元742年开始,唐玄宗的统治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了,这个新的时代名字叫做天宝,也就是李林甫任职相位的第二年,正是李林甫在任19年期间,也是大唐由开元盛世划入衰败的开始。

开元盛世起止于公元713年到741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改年号开元,开元年间,李隆基励精图治,使国力达到鼎盛。“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是为开元盛世。而开元功臣有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紘、杜逻、韩休、张九龄等人,这些人都是开元年间的宰相,唐玄宗之所以能开创盛世,正是初期能够选贤任能,君臣上下一心的缘故。

一提到李林甫,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奸诈、祸国、坏人等等这些词,他当了宰相19年,在位期间可谓是做了非常多的坏事,他根本就没有担起丞相的重担来。

他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有很多字都不认识,还写错别字,经常在别人面前闹笑话,当朝的宰相没文化,那可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这是他心里的一根刺,所以他很讨厌那些文人,也就排挤着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官员,他害怕这些人以后强大了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一直压制着,反而重用胡人,提拔那些没文化没抱负的小人,不需要有才能,只要听他的话就可以。他是一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在他上位后,他就想尽办法把这些大臣们和皇帝隔离开来,不让那些人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

他是一个对皇帝惟命是从的人,从来不讲不好听的话,也懂得怎么讨皇帝欢心。皇帝对他也很是放心,也习惯了他的顺从,觉得把他放在宰相的位置上,没什么大问题。在他在位期间,大权在握,整个朝纲的主自己都可以做,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握在自己手里,皇帝反而么什么事情做了,那么多空余时间多出来,就全用来和后宫妃子们风花雪月去了,天天的陪着杨贵妃吃喝玩乐,美酒美色的毒害,慢慢的养成了习惯,就更不想上朝了,这一方面在加上他的重用胡人,才让后面有机会发生一系列的叛乱。但他对其他人就很阴险残暴,采用酷刑来对付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

大家都是,这样的一个人,凭什么能够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十九年的时间,是皇帝真的没眼睛,还是群臣们没有能力,不是的,他虽然是个奸臣,但是在他当宰相的这些年,唐王朝竟然能够继续的繁荣下去,不是靠那个天天和杨玉环混在一起的皇帝,而是他的功劳,如果他真的什么才能够没有,不要说十九年,就是支撑个一年半年都难吧,国家肯定早就破败了。再说了,皇帝的开支可是大着呢,时不时的要造个宫殿、办个宴会、去个远门什么的额,都要花很多钱,要不是自己经营得当,皇帝哪来那么多钱用。

他从来都不是低调的做派,飞扬跋扈,也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他的做事风格和人品都让人不赞同,但是在他管理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制度,让国家在没有皇帝的管理下,整个形势都还发展得很顺利,唐朝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和诗歌等等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的状态,经常的吸引外国使者过来互相交流。从这也能看出来,虽然他专横专权,但本身是一个很细致很有调理的人,还是有些闪光点的。

在他晚年的时候,他也没能免掉俗套,也是妻妾成群,没有节制,没有章法,唐朝开始从鼎盛转为衰败,最终面对臣子叛乱这一处境。

其他网友观点

题主的话有点极端,一人之力和恨之入骨有点过,但是不可否认大众对李林甫的普遍印象和历史原型相差甚远,李林甫为相19年,而这十九年正是开元盛世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随着李林甫的死去和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戛然终止。大唐从巅峰一下跌到谷底。这不是巧合,确实与李林甫的能力有关,如果李林甫不死,盛唐还可以延续,他完全能镇住安禄山,杨国忠差远了。

政治很复杂,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关键就是内部意见统一,但是政治上的争斗几乎是你死我活的,相互倾扎,相互打压从未间断过,这就造就了一些历史怪显现,某个朝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的时候,大都有权臣的身影出现。

李林甫

举个例子,当年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但是王安石受限于不能独掌大权,结果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变法成果难以体现出来。到了徽宗朝,宋徽宗开始也打算平衡两党关系,稳定发展,结果新旧两党相互掣肘,宋徽宗除了落个虚心纳谏的好名声,什么成果也没看到,后来宋徽宗改变政策,实行新政,为了新法能够顺利实施,彻底打压旧党,重用蔡京,为了蔡京能够毫无顾忌的实施新法,甚至一度朝中只有蔡京一人任丞相,使得蔡京一人独大,独领朝纲,但是效果却惊人的好,没人掣肘的蔡京,邵胜神宗,大力改革,其结果就是宋徽宗朝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口剧增,经济总量远超被称为盛世的仁宗朝,到北宋后期的宣和年间,人口过亿,税收过亿,GDP几乎和我们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持平。这对于以农耕为基础的古代社会,简直可以说匪夷所思。

不过蔡京混得比李林甫还要惨,最后成为北宋六贼之首,遭万人唾骂,两人遭遇如此相像,这不是巧合,而是存在某种必然联系,两个人的执政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的,但他们都是独霸朝纲权臣,身后留下不少骂名。

如果两个人还不能说明问题,那我们再看看明代的张居正,张居正是隆庆元年入阁,正是明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但是经过张居正的治理,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但是张居正也是出了名的权相,一个小小的夺情案,受到牵连的官员就有很多,手段绝对够狠,简直就是李林甫和蔡京的翻版。张居正是万历继位初最有力的支持者,但万历皇帝却对他恨之入骨,不但抄了他的家,还差一点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时期启用的官员杀的杀,免的免,几无幸免,张居正也成了一代权臣的代表,独裁者的形象,至今还在某些戏剧中传唱。

和珅

和珅的本事我就不用多说了,乾隆并不是糊涂虫,他用和珅,是因为和珅可用,和珅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方面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奇才,和珅倒台就是因为本事太大了,没嘉庆什么事了,嘉庆在他面前就是个毛头小子,嘉庆真的无法驾驭这样一个人,试想和珅在朝中,嘉庆任何一点想法,任何一点失误,都逃不过和珅的眼睛,嘉庆感觉自己就像在裸奔,他梦中都能梦到和珅在他背后蔑视的奸笑,这个皇帝真的难做呀!和珅是何等人物?嘉庆一动手,和珅就知道自己完蛋了,出不去了,在狱中望月悲叹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和珅死的心有不甘,一个能力超卓,才华横溢的政治精英,一位主掌大权近二十年的帝国宰相,乾隆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却落了“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的可悲结局。众人都知和珅死于贪,但是嘉庆给和珅的二十条大罪里没有这一条,和珅未经过任何审讯,直接被赐死。他确实家产过亿,但是和珅的家产是明的,他有大小买卖钱庄三百余家,和东印度公司和广东十三行也有经济来往,哪一家不是日进斗金?巨额财产基本都是经营而来,和珅致死都没有一条能够落实的贪污和受贿罪证。也没有人受和珅的牵连,福长安也只是判了斩监候,实际并未被杀,儿子丰绅殷德也幸免于难。因为嘉庆除掉和珅不是因为和珅贪,而是太精明了,自己不想在和珅的透视眼下裸奔,不想被看笑话,更不想被别人指手画脚。但事实证明,离了和珅的嘉庆皇帝什么都不是,有和珅巨额家产作为资本,仍把大清江山搞得每况愈下,历史评价嘉庆算是守成之君,已经是过誉了,给他仁宗的庙号,他还真的有点配不上。

这些人都有相似的特点,那就是能力超群,而且位高权重,对群臣来说,被他们压制的喘不过气来,没什么展现的机会,对帝王来说,他们的高能力衬托的自己像个废物,一切功劳都是人家的,有失帝王威严,再有,所有的权臣都是铁手腕,为了自己的政治主见能够彻底执行,在打压异己上绝不手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是成大事者不屈小节,他们执政中难免树敌无数,招人恨是在所难免的,以此相对的就是老好人,安分守己的做官,不争权,不夺利,兢兢业业的办事,注重名声,不轻易伤人,但是这样的人做事往往会瞻前顾后,这样的官员可以留下很好的名声,但是要成就大事业很难。

皇帝为什么会对李林甫恨之入骨,除了李林甫的能力太强,皇帝也有所忌惮,另一个原因就是杨国忠勾结安禄山,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这是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做的孽,杨国忠才是引狼入室的罪魁祸首。

杨国忠

李林甫之前,开元盛世的基础已经奠定,他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说他一人之力成就开元盛世,过誉了。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开元盛世并非李林甫的功劳。相反的是,李林甫为了长期霸占相位而蓄意坏了中央与边镇的制衡制度,然后为边镇拥兵自重创造了条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摧毁了开元盛世创造的辉煌。

大唐节镇的精兵悍将们,本是为大唐开彊拓土的尖牙利爪。却由于节度使长期独掌一方,就使得在节镇边军将士们眼中,大将们的威望超过了朝廷。这就滋养了极其危险的不稳定因素,然后,结出恶果就是:

大唐最精锐边防军的百战雄兵们,竟然成了帝国的掘墓人。而李林甫,正是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所以,他决不是功臣。

正因为李林甫私欲作崇,才使安禄山辈,得以一人专掌河北十四年,把国家军队培养成了大将的个人私兵。

实际上,让任何一人手握重兵专镇一地、都会滋长出来野心。

其二。唐玄宗开始恨上李林甫,是因为时任宰相杨国忠的诬告。那时候,安史之乱还未发生,所以玄宗还没有意识到李林甫“破坏制衡”这一条真正的滔天大罪。

宰相杨国忠恨李林甫生前对自己的蔑视与打压,犹其是在皇帝有意让杨国忠当宰相时,李林甫竟然要派杨国忠去剑南任节度使。

那剑南正在打仗,万一打败,岂不要连累杨国忠当不成宰相了?

所以,杨国忠为相后,就要诬告李林甫生前有谋反意图,以让其遗臭万年。

然后,皇帝一怒之下,夺回了给予李林甫的一切追赠,并将其从墓穴中重新掘出剖棺,挖出下葬时口含之东珠,再重新以庶人草民规格葬下,并贬去李林甫族中之人的所有官身,将李林甫的子女全部流放。

没有满门抄斩,实属幸运。

李林甫奸诈,但说他造反,那真是冤枉的。

那么,李林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破坏大唐中央与边镇的制衡制度的?

李林甫与创下开元盛世的功劳,半点关系都没有。

李林甫出身于正牌李唐皇室,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

开元十四年(726年)之前,李林甫一直是在当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

而那时早已是开元盛世了。

所以,这开创盛世的功劳,与李林甫是毫无关系的。

后来,李林甫得到大臣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从这时候开始,他才算是正式的步入了朝堂。

李林甫擅长揣摩上意,巧妙的运用了迎合天子的手段,登上了宰相之首位。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唐玄宗要废黜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位皇子。宰相之首、中书令张九龄极力劝阻,表示不合制度,不敢奉诏执行。

唐代时,许多宰相还是有古风的,敢于直接了当反对皇帝的决定。

这时候,李林甫机会来了。

朝堂上议论时,已经入相、身任礼部尚书的李林甫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

“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之所以廷议上不说,却私下要对宦官说这话,无非就是想以此传到皇帝耳中,搏取皇帝的好感。

而廷议上他不敢说,是因为怕万一皇帝听了张九龄,那岂不就当面得罪了中书令?

这是以口蜜腹剑而著称的李林甫,万万不会去干的事。

而唐玄宗听到了由宦官转述的这番“李林甫之言”后,果然是对其好感大增。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唐玄宗欲让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入朝任尚书,这就是唐代的节度使入相制度。

而中书令张九龄又认为,牛仙客的文才有欠缺,又极力反对。这就又唐玄宗玄宗非常不高兴了。

而李林甫再次故技重施。当面他不反对张九龄,而私下又传言道:

“有才能的人,何必一定要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这又是一次让唐玄宗听得龙颜大悦的表态。由此后,唐玄宗罢张九龄,任李林甫为中书令,从此成为了宰相之首。

李林甫成了大唐的宰相之首后,有一件事,是最让他提心吊胆的。

就是在唐玄宗立李享为太子时,李林甫犯了立场错误。

因为他曾反对立李享(就是后来的唐肃宗),而玄宗仍然立李享为太子。

这就让李林甫很担心日后会遭清算。于是,李林甫就一直在找太子的毛病,以动摇东宫地位的想法。

而动摇太子,又谈何容易。

这样,就必须在相位上呆久一些。成为宰相的时间越长,自然是机会越多。

那么,李林甫如何让自己成为终身宰相呢?

唐代制度是文武一体的。宰相位的产生,有先使文武要员出任边镇节度使,然后再以军功入朝为相的习惯。对李林甫而言,堵塞住别人的入相之路,这就是能保证自己独霸相权的最有效办法。

为此,李林甫终于琢磨出了一条日后摧毁了大唐盛世的绝户之计。

一:就是先切断汉臣们出任节度使的路。

理由是,汉臣们不熟悉边塞,又没有胡人勇武。打起仗来,不敢身先士卒,不敢蹈锋刃、冒矢石。

繇文吏为将,惮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图也。《新唐书.李林甫传》

二:既然汉臣不适命出任边将,那么自然要用胡人专任征伐了,于是安禄山等人,开始崭露头角了。

李林甫这套说辞,实则完全是胡说八道。

之所以李林甫推荐任用蕃将为节度使,就是看中了蕃将们大多是真缺文才。没了文才,那岂能入相?

等到节度使们统统缺少文化,而当不成宰相时,那就岂不就能让李林甫当一辈子宰相了。

但是节度使不能入相了,那怎么去安抚那些功勋卓著的节度使们?

当然是让他们长期专任节度使,给兵、给钱、给权。

例如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当时大唐全国常备军总兵力为六十万。而安禄山的三镇所拥兵力,名册上在编十八万,实际超20万人马。

林甫利其虏也,无入相之资故禄山得专三道劲兵,处十四年不徙。天子安林甫策,不疑也,卒称兵荡覆天下,王室遂微。

已经在杨贵妃的肚皮上迷醉的昏了头的唐玄宗,竟然对李林甫的馊主意也深以为然。于是就埋下了让大唐盛世崩塌的种子。

所以,说李林甫以一人之力打下了开元盛世,这说法,那是要让人惊讶的掉了下巴的。

(图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户口本上的“籍贯”是什么含义?和出生地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为何古代科举不考法律?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