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司马光对北宋利弊是什么?

网友提问:

司马光对北宋利弊是什么?

优质回答:

我是喜欢历史的前可见古人。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聪敏早慧,幼时就有砸缸救人的典故传世。且功名早成,二十岁便考中进士甲科。更是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

司马光素来朴素节俭,孝顺双亲,有情有义,素有君子之称。

这位君子,对北宋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对北宋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学术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熙宁四年,司马光因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外放为判西京御史台。从此开始,十五年不问政事,专心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未此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在成书不到两年后,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万字,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除《资治通鉴外》,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等。

司马光在历史上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与孔孟齐名。

这位谦谦君子,文学大家,拖的最大的后腿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和对西夏的妥协。

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好友,王安石一心变革,在神宗的支持下,发动“熙宁变法”,想要改正北宋弊端。

王安石针对北宋土地兼并、三冗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严重触动了大地主阶级与士大夫群体。也是这次变法,使原来的好友司马光,走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本意,而是反对他激进的改革方式。司马光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首先要保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于是出生在官宦世家,思想守旧,迂腐,追求平稳的司马光,作为士大夫群体的代表,对王安石变法强烈的不满,反对王安石的每一件改革措施。指责王安石侵犯其 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但是司马光对有神宗撑腰的王安石无可奈何,只能外放洛阳,专心写书。

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废新法,对已经有成效的变法也是全面禁止,全盘否定了王安石的功绩。

哲宗继位后,司马光将兰州、米脂等边塞,拱手相让给西夏人,将宋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给西夏。用卖国求安的行为,一手打破了王安石辛苦营造的进攻西夏的大好局面。

从司马光尽废新法,卖国求安的行为可以看出,这位君子,实际上只是一个典型的北宋士大夫。顶着“君子”的名号,实则守旧迂腐,软弱无能,为一己之私枉顾国家利益。

其他网友观点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去世于公元1086去世,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同时也是有名的史学家,写下了能与《史书》并立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北宋一朝的政治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宋仁宗一朝进士及第,此后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名四朝,为四朝重臣。去世之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师、温国公,同时上谥号“文正”。

司马光是一位非常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否则也不会编撰出《资治通鉴》这么一出史家巨著。也不会流传下他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小小年纪,在小伙伴掉进缸里之后,能够沉稳的思考办法。而不是向其他同龄的孩子那样,被吓的惊惶无措,只知道哭叫着向大人求救。他沉着冷静,急中生智,还真就让他想出了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有效办法。

这个故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司马光沉稳不慌乱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智力超群。

司马光少年之时,跟随他的父亲一起入川为官。当时进入四川,自然不像今日那么方便。当时入川,可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两父子并一些随从,带着行李行走在四川狭窄危险的栈道上的时候,不幸在栈道上遇见了一条巨蟒。

在大家都惊惶无措的时候,还是司马光抽出佩剑,挺身而出,一剑刺中蟒蛇的尾巴。因为剧烈的疼痛,蟒蛇最终翻滚着掉下栈道。蟒蛇落下悬崖之后,一行人这才得救。

抛开政治立场,司马光和王安石还是互相欣赏的。面对国家的政治走向,司马光坚持不变,王安石坚持变法。最终这场战争以王安石的胜利告终,司马光最后选择了避居洛阳。

司马光避居洛阳之后,专心修撰《资治通鉴》,而不是寻找机会伺机而动,对王安石进行报复。

当时有人曾经劝说司马光,让他出面弹劾王安石。

但是司马光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说王安石并没有触动法律,也没有以权谋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历史上对司马光的评价,一直都非常复杂,这里面原因很多,我们今天只从两个部分进行评论。

1、他是一个不愿意变革的官僚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好朋友,铁哥们。

变法这个事,对于二人而言,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而且二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富国强兵。

所以二人的矛盾也是对事不对人。

但二人的矛盾,却超越了二人的朋友圈,超越了朝堂,成为北宋党争的导火索,并最终极大地消耗了北宋的国力。

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司马光主张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简单说来就是不折腾或者少折腾。毫无疑问,这是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

但是王安石不这么想,在王安石看来,北宋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如果再不进行变革,这个国家迟早要亡!

治大病用猛药!王安石偏向法家思想,成为坚定的改革派。

而时任领导宋神宗是一个不安分的皇帝。在他的心里,始终有秦皇汉武霸业的伟大志向,所以王安石成为他实现目标的最好助手。对王安石变法,神宗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大力支持。

但北宋的守旧势力太庞大了,仅凭王安石加宋神宗,无法打破僵局。此时的王安石寄希望于对西夏“河潢开边”的胜利,只有这样的胜利,才能说明变法的正确性和正当性。幸运的是,王韶收复河湟之地3000里,取得重大胜利,一切似乎都柳暗花明了。

但俗话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王安石太着急了,制定的政策又缺乏实践的考验,不久后各种弊端纷纷暴露,特别是针对农民朋友的“青苗法”,这其中隐藏的弊端让司马光非常焦虑,随即上书反对。但神宗坚持变法,反对无效。

于是司马光被贬谪,开始了长达15年的《资治通鉴》编纂工作。

此时的司马光是旧党的代表。旧党虽保守,但出发点也是忧国忧民。

2、他是一个格局欠缺的宰相

1084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获得神宗赐名并作序,声望达到顶峰。不久,随着宋神宗去世,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旧党代表司马光重回政治中心,成为宰相。

上台后的司马光开始了对新党的全面清算,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司马光大胆进行了废除,基本上所有的新政都惨遭封杀。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很多新政确实在实施中变了味,废除他们对老百姓而言实在是大快人心。

但是在对外作战上,特别是对西夏问题上,司马光的举措就真的非常误国了。

作为新党阵营的重要人物。王韶“河潢开边”的成功不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支持,更为北宋拓展了3000里疆土,实现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为下一步彻底搞死西夏打下了基础。

然而,司马光上台后,本着节省民力的思想,主张放弃新开拓的河西六州,将吞下的土地如数归还,西夏又一次起死回生!

司马光死后,新党再次上台,北宋再次开始了对河西的开拓并取得成功,将势力延伸到新疆境内。但经历了司马光的折腾,北宋大量消耗了国力,可以说得不偿失。

司马光放弃河潢之地是出于节约财政的考量,毕竟经营新国土需要大量的财力。但是,从大局来看,司马光的行为确实不利于了北宋的外部生存,一个西夏的存在让北宋不得不保持更大规模的常备军。

司马光概括起来就是:忧民误国司马光,北宋朝堂第一人!

其他网友观点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对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但是北宋由于长期重文轻武,对少数民族用兵败多胜少,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赋税徭役愈加沉重。长期以来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王安石尽废新法,导致北宋国力越来越弱走向了覆亡的道路。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朝廷的尚书是什么级别,负责什么?

下一篇: 曹丕究竟有没有篡位?汉献帝是真心禅让皇位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