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丞相与宰相?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优质回答:中国古代朝廷的丞相和宰相在职位,权力,作用上严格来说是一样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总领百官的百官之长。一般认为,宰相是俗称,丞相是正式官职,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即先有宰相,后有丞相,丞相是宰相的遗蜕,为什么呢?
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自己的子侄和有功大臣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在那个封建制时代,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家国不分,当时贵族家最重要的事是祭祀,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牲牛,谁来管这事呢,就是“冢宰”,他是天子,诸侯及贵族公卿家中的事务总管,在内称宰,在外做副官称相。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消灭了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化家为国,只有一个家变成了国家。同时,秦汉做为统一的集权国家,开始统一设置国家机构,确定职责和名称,正式把丞相这一官职确定下来。
为什么要把宰相改为丞相?是因为“宰”是皇家的家务官,是私官,而丞相则是国家的官员,是朝廷的公职,性质变了,名称也相应的变了。只不过有时由于习惯把丞相还称为宰相。
丞相的意思,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就如现俗称傧相,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傧相代理来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义,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是皇帝的副官。皇帝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丞相来代表。
唐代以后,为了消弱相权,对国家决策机构进行改革,设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首长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三省首长虽然不叫丞相,但是级别,权力,作用仍然和丞相相同,仍视为丞相。
后来的几个朝代在丞相设置上和唐代相仿,也不叫丞相。
宋代行使丞相职能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宰;左右丞相。
元朝行使丞相职能的是中书令。
明朝行使丞相职能的是内阁大学士。
清朝行使丞相职能的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其他网友观点丞相,是官职名称,百官之首,国家行政事务的总负责人。
宰相,辅助君主的高级官员,都可以是宰相。宰相只是统称,泛指,真正作为官职名称只有辽国。
先秦时期,有太宰、相国、相邦等称呼,都是丞相范畴。秦代西汉是丞相,或者分为左右丞相,都是百官领导人的意思,统领军政人事,所以权力很大。
东汉开始,废除丞相,改为三公分权。此后丞相作为职务消失(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顾雍等较少)。
唐代确定三省六部制,丞相权力被分为中书令(秘书长,负责草诏)、尚书令(左右仆射,负责执行的机构)、侍中(监察,负责行政流程审核)。
明代,废除中书省,丞相。皇帝亲领六部九卿,再建立内阁,清代增加军机处,但明代内阁与清朝军机处,都不是丞相,只是相当于中书省的皇帝秘书处。
所以,东汉之后,大多是宰相,也就是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的高级官员。而宋代宰相甚至可以有十多个。
其他网友观点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面官、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
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是给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官的一项半正式官名。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