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哪位皇帝有关?
优质回答:隋炀帝杨坚废九品中正制,设科举,以试策取士,是分科举人制度的来历。
其他网友观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大文明成果,是在汉朝察举制度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无法满足国家人才选拔的需要时,由隋朝创立的。严格来说,和隋朝的两位皇帝隋文帝、隋炀帝都有关。其本质不同于以往选士制度的有两个标准:一是平等考核,二是平等举荐。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背景在人才选拔的制度上,古代封建王朝经历过很多种方式。先秦时期流行选士制度和养士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贵族都笼络大批人才为门客,各个贵族也可向国君推荐人才,担任客卿。如来自楚国的李斯就是先拜于吕不韦门下,后来被秦始皇提报任用。这种制度的特点,往往是各类人才游说天下,宣扬学说,贵族收拢人才推荐给国家任用。这种制度的先天不足,在于门派林立,不利于国家统一施政。
到了汉朝,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选士、养士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的人才选拔需求,汉朝改用了察举制度。《汉书.武帝纪》曰: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关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也就是让中央官吏和地方管理把地方的有才之士,举荐给朝廷。不过这种制度刚才是运作的挺好,但越来越成为地方管理安置亲信的工具,进入朝廷视野的人才,往往都是地方安置的裙带关系,成为了腐败的根源之一。
到了魏晋时期,察举制度基本已经病入膏肓。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开创了九品中正制。把原本察举制度由地方推荐,改为了中正官推荐考核,而中正官由朝廷任命委派,加强了朝廷对于人才选拔的控制权。但是九品中正制本质上是察举制度的变种,他并没有改变门阀势力控制人才选拔的局面,因为它明确要求了根据家世和门第出身而定品的规则,实质上是对门阀士族的妥协。
隋文帝统一天下后,深知门阀势力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同时朝廷一样要受制于关陇贵族集团。同时新兴的豪门势力因为门第原因和旧士族势力产生了很深的矛盾。所以,在中情况下,隋文帝需要变革国家的人才选拔标准。目的有三个:一是降低门阀势力对政治的影响;二是争取新兴阶层的支持;三是最为广泛的为国家选拔人才。
二、隋文帝开创平等考核的先河——试策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举贤良。不过虽说已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但是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举荐规则、标准、流程。实际上这种举荐又成了察举制度。不同的是,举荐之后不是立即任用,而是要进行考试,合格后方可任用,一切由朝廷主导。这就和察举制度存在根本的却别了。到了开皇十八年,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种举荐制度开始变得规范化、常态化、标准化。唐朝的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隋文帝开创的科举有这样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不得不说这种评价相当中肯。自此,门阀贵族彻底失去了对人才任用的控制权。所有推荐入京者,不是来做官的,而是来考试的。若无才无德,考试不过关,推荐官员都无法跟朝廷交代。由此,人才选拔的准确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遏制了亲信、宗族子弟占用垄断推荐名额的局面。所有被举荐者不再受人为考核的影响,无论王公子弟、布衣儒生,早考试面前都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不过,我们还不能说,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因为举荐的权力仍然掌握在地方官员手里。可以说是属于科考式察举制。
三、隋炀帝开创了平等举荐的先河——投牒自进到了隋炀帝时期,大业三年,朝廷下令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一步扩大了科举的范围。之后,又正式设立了进士科。进士科实际上就是科举人中的极品,一般会通过进士科考核而得到较为重要的官职,成为国家栋梁。但进士科的出现,不再把官方举荐列为必要条件,大大扩充了可以举荐的范围。地方上的有志之士可以把自己的学说、作品呈报到朝中大臣或者礼部官员哪里,以获得举荐资格。这便是自由科考的雏形。
虽然说,隋朝还没有完全形成平民百姓自由参加科举考试,但这种投牒自进的方式,打破了一直被地方官员和豪强垄断“提名权”的局面。所有儒生、学子都可以考自身的才华,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获取被举荐的机会。之前,想要有所作为,需要靠投胎,科举制度诞生后,靠才华和考试。这便是中国古代知识改变命运的开始。进士科的开创也成为了科举正式诞生的标志。
隋朝两代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被唐朝统治者继承,并进一步的完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帝王开创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新篇章,这个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的历史,对封建王朝的人才任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网友观点隋朝,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