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写在身份证上的吗?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
优质回答: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前,雅利安人来到印度,用武力征服了当地原住民达罗毗茶人。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地位,雅利安创立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与中国元朝时,蒙古人将中国人分为三六九等主要基本上属于一个性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早在1947就被废除了,所以是不可能写在印度人身份证上。但这也只是名义上的废除,种姓制度在印度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高种姓与低种姓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泾渭分明。他们上的学校不一样,从事的职业也有高低之分,也不住在一起,更不能通婚。高种姓在社会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低种姓只能从事被人看不起低等职业。有人该说了,既然种姓制度没有写在身份证上,印度人低种姓为何不冒充高种姓,以此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呢?主要是因为一下三点,让印度低种姓人心甘情愿的墨守成规。
一:在印度高种姓一般是雅利安人,他们皮肤白皙,形体高大,具有典型欧洲人特征。而低种姓是印度的原住民,他们大多身材矮小,皮肤较黑。外貌上存在巨大差异,就将低种姓挡在高种姓门外,他们想冒充高种姓无异于痴人说梦,也不可能被高种姓人所接受。
二:出身决定了命运。低种姓人一出生,就不能像高种姓人那样接受良好教育,缺乏文化知识注定低种姓人不能从事高级职业,根本融入不进印度上流社会。印度官方语言是英语,但许多低种姓人无法接受教育,根本不懂英语。试想,一个连官方语言都不会说的低种姓人,他拿什么去冒充高种姓呢!
三:低种姓人相信轮回之说,他们认为自己这辈子受苦受累,那都是命,是不可改变。只有认命,下辈子才能托生成高种姓。这就是雅利安的狡猾之处,他们掌管着教育职权,一直对印度原住民灌输种姓制度合理性,经过长久教育洗脑,印度原住民认为自己生来就低贱,这是老天安排的,是不能改变的。他们不会去冒充高种姓,更不会反抗,只能认命,期待来生有所改变。
印度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地,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还有最低级的贱民,他们连种姓制度划分的资格都没有。若是有人敢冒充高种姓,无须婆罗门出手,刹帝利、吠舍等就会群起而攻之,因为他们也不想自己优越地位受到“亵渎”。
其他网友观点自1947年独立开始,印度明文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实际效果很差。
身份证上没有种姓。可对印度人来说,对方是什么种姓基本可以看出来。
今天,法律给低种姓在教育、公职、议员方面都保留了强制比率,可宽入严出的大学里低种姓很难毕业的,而公职人员中的低种姓也很难竞争。前些时候曝出消息,印度某地村民委员会是低种姓女人担任主席,但开会的时候高种姓做椅子,她没有任何发言机会,实际权力也被架空。这位主席只能坐地上:
种姓问题根源在于资源控制今天,印度婆罗门人口不足4%,占据50%的社会总财富,个个都是大地主,生来就能享有县婆罗门联合会的财政补贴,而且占据整个印度70%各级议员、行政司法教育职务。90%的神职祭司职务。
所以,种姓实际与阶级挂钩:
宗教信仰的加持婆罗门教的要求就是梵,入梵就是神,哪怕你是低种姓,经过苦行僧的修行达到梵的程度也是可以成神(当然,这很少被婆罗门祭司所承认),就可以接受供养。
可惜,低种姓每天必须为了生存而奔波,怎么入梵呢?
所以,冒充高种姓是不可能的肤色、地域交流圈、受教育程度、职业、言谈举止、个人修养、英语能力,消费习惯,婆罗门地方联合会的祭司证明,都限制了印度人冒充高种姓。
其他网友观点印度种姓制度是普遍存在于南亚的一种社会体系,或者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一种社会制度。
种姓制度起源于欧洲,在15世纪起,欧洲各国通过在殖民地,施行种姓制度来管理所在地区,而这也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15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开展贸易,将印度最低贱的阶级与高阶级的人群通过种姓制度划分开来。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以婆罗门为主导,通过划分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称为种姓。各种姓又依据所在地区的划分出次种姓,而次种姓又会依据所在聚落地区划分出外婚制的氏族。这种环环相扣的种姓制度,将印度整个群体紧紧围绕在一个大的社会体系中,在这种制度中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因为最简单的管理模式便是,一层扣一层。而且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与宗教、人际关系、居住群体,人文等紧密相连的。
这里所说的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这是由所在群体直接控制的,每一个高种姓都有自己的社会圈子和交际范围,这种高种姓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可以说根深蒂固的思想,这和低种姓思维是一样的,你所在的圈子和他所在的圈子没有交集,这种渗透无法达成,即使没有写明,那也是彼此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