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被人称为无赖,为何以后赢得了整个天下?

网友提问: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被人称为无赖,为何以后赢得了整个天下?

优质回答:

汉高祖刘邦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是第一个出身低微,却建立了一个王朝的人(另外一个是朱元璋),刘邦和朱元璋两人堪称是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的人,和朱元璋不同,这刘邦年轻时候就是一个无赖。

无赖这个称呼最先是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叫的,刘邦年轻时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经常闯祸,这一天他又闯了祸,还被被人追到了家里,气得刘太公大骂刘邦为无赖,这是有记载的,刘太公第一次称呼刘邦为无赖,他大概想不到这个无赖的儿子最后能成为皇帝吧。

刘邦是无赖不假,游手好闲也不假,但是人家游手好闲交的朋友都是什么人,像樊哙灌婴这样的人,这都是刘邦交的朋友,那个时候他是义气为先,这些朋友都是他的好哥们,朋友多了好办事,这是一条铁律,这些朋友后来都成为刘邦的开国功臣,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这些人都是他的好帮手,这也是刘邦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就是天下大势,给刘邦以机会。如果是太平盛世,刘邦也只能是一个无赖,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但是他生活的秦末确实是乱世,农民起义不断,六国旧贵族也掀起复国的狂潮,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刘邦的机会来了,他先是被推为沛公,后来实力一步步壮大,逐渐成为天下大势力中的一角。

再次,就是善于用人。刘邦最大的本领就是用人,自己能力不足,他不去乱指挥,发挥手下最大的才能,基本上做到了人尽其才,而且他还能善于听从从正确的意见,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最后,刘邦顺从于天下大势。天下大势就是分久必合,秦朝灭亡,项羽分封诸侯,看似强大无比,其实天下还是要一统的,刘邦就顺应了这个潮流。

其实说到底刘邦身边有一群能人异士,自己还能听从这些能人异士的话,又有一帮子忠心耿耿的兄弟帮衬,不成功才怪。

其他网友观点

刘邦是无赖的说法,现在是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首先,刘邦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流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这是刘邦在汉初建立未央宫的落成典礼上说的一句话,说话对象是他爹,对比的是他二哥,说自己是无赖,本意是玩笑成分的自夸,群臣大笑也说明说话氛围。

“无赖”也不是现在流氓的意思,史记也点明了,不能治产业,没才干,被认为没出息,无所依靠,这个大体是刘邦口中“无赖”的意思。

说白了,你不听父母的话去种地,非要跟潮流,去城里创业,也能占上刘邦这个“无赖”的评价。

第二,刘邦的早期的江湖经历

如果只盯着跟村头寡妇那点事,是看不到完整的刘邦的。

刘邦本是楚人,经历过楚秦汉三个时代,他是信陵君魏无忌的忠实迷弟。

在楚国时代,20多岁的刘邦听闻信陵君事迹,起身就去投奔魏国信陵君,但他不知道自己13岁的时候,信陵君就过世了,距当时已有10多年,这只能归于信息的落后。

刘邦也没有放弃,又在魏国追随了正经的信陵君门客,张耳。

张耳担任黄县县令(魏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他效仿信陵君广聚门客,后来被秦始皇知道了,悬赏捉拿,只能逃跑。

秦始皇时代是不允许“信陵君”式的人物存在的。

但也可知二十多岁的刘邦就已经开始事走南闯北,结交高朋了,二十多岁的流氓又在干涉么呢?

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一个人风华正茂的时期,也是奠定人生三观的时期,还好这时期秦始皇还没有一统天下,刘邦呼吸到了战国之末君子之风,侠义之风的空气。

后来,大秦一统天下,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刘邦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家种地,但刘邦压根就不想种地,没法子,崇拜信陵君的结果就是总想轰轰烈烈干点事。

所以他经常结交朋友,去兄嫂家蹭饭,这一点也不能就说是流氓行为。

以刘邦能当上亭长来看,刘家还至于吃不上饭,应该是他老爹等人不允许他结交这些江湖朋友,甚至限制他的消费,家里不行就只能用投机取巧的方法。

刘邦也不是“斗鸡遛狗”式的流氓,结交豪杰人物是他了解天下大势的方式。

应该注意到,刘邦是最早一波反秦起义的一批人,时间上与陈胜吴广的起义极为相近,几乎是前后脚的时间差。

若是不了解天下大势,是做不到的,更不是流氓群体的消息圈能涉及的。

第三,刘邦身上的游侠之风

关于刘邦和吕雉的意外结合,很多目光都集中在“流氓的蹭饭行为”。

这就把刘邦的格局降低了好多,刘邦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

其一,前文说过,刘邦走南闯北,追随过大有名望的张耳,张耳门下的豪杰刘邦也是见识过的,刘邦还不至于去“要饭”。

刘邦去吕家的目的也不是“饭”,而是人,且这个人不是吕雉。

当时的情景是,附近豪杰去恭贺县令的朋友吕公,这是乔迁之喜,没有人会跟吕雉联想起来。

刘邦的目的要么是结交吕公,要么是结交其他豪杰,这些有名望的人,咱刘邦不能不认识。

其二,在押送役夫去骊山的路上,刘邦以亭长的身份私放役夫出逃,这是要担责任的,这其中也是游侠思想“义”的一种。

其三,陈胜吴广起义后,沛县百姓杀死县令推举刘邦为首,《汉书》记载: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高祖,欲以为沛令。

这就不能说刘邦没有一点名望,杀死县令是诛九族的大罪,萧何、 曹参都不敢带头。

萧、曹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高祖。

从中就可以看出刘邦的担当,大丈夫敢作敢当,这种担当也是一种“侠义”,秦法的“尽灭其族”不是开玩笑的,没人能保证起事一定能成功。

论当时地位,萧何、曹参不必刘邦低,但他们就只能为臣,而不能为君,就是缺少了做大事的担当。

综述

把刘邦的行为放到“游侠”的层次,再联系到他所做的大事,就不会感觉到突兀。

正常的流氓无赖,游手好闲,好勇斗狠,但又是欺善怕恶,欺软怕硬之辈,不具有成大事的“基本素养”,而游侠风气就相对好的多了。

侠义风格:喜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

不是说刘邦真的就是游侠,他是有这种相近的行事“风气、格调”。

抛开一些小节上的问题,刘邦整体的行事风格是秉承信陵君的传统,结交天下,宽厚爱人,尊贤重士。

在选择进军关中人选时,刘邦被推荐,理由就是:宽厚,有长者之风。

刘邦的信陵君之风也是有名家点赞的,如:

谢灵运曾言:是以信陵之贤,简在高祖之心。

隋文帝杨坚:昔汉高钦无忌之义,魏武挹子干之风,前代名贤,后王斯重。

有此素养,汉高祖刘邦能成就大业,才并不突兀。

其他网友观点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刘邦虽然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无赖,但是对于他以后嬴得天下并不矛盾。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未来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登基时,刘邦当时就在咸阳城里,看着这样一个意气风发的皇帝,刘邦甚是佩服,成为了秦始皇的忠实粉丝。秦朝灭亡后,项羽成了西楚霸王,并没有沿用秦始皇时候的制度,而是回到了秦以前的分封制。但是刘邦跟项羽的看法截然不不同,他认为秦始皇的那一套制度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他是认同秦始皇的那一套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而以前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合发展的潮流了。

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只是享受了几个月的和平,随后,刘邦发起了战争,两人争霸长达四年之久,最终以项羽自刎乌江结束。而这四年之中,刘邦重用萧何,韩信。萧何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有计谋的人,且与刘邦是同乡,很早就与刘邦结交了。刘邦的胜利,萧何功不可没。韩信,原来项梁的手下,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投靠刘邦,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将,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但是萧何慧眼识珠,看得出来韩信是一个人才,最终在他的努力和推荐下,韩信得到刘邦重用,后来刘邦兵败,在萧何、韩信的帮助下才得以恢复兵力。

刘邦得以成功,与他本人也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说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无赖,但是他懂得隐忍和坚守,也知道自己兵不敌项羽。所以他到处去结交跟项羽为敌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这也是他的军队为什么得以扩充那么快的原因之一。在与项羽开战的早期,刘邦处在敌强我弱的不利位置,败仗是常事,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用四年打败了项羽,最终取得成功。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红楼梦》里贾母看着是个很智慧的女人,怎么两个儿子都没有培养好?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