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雍正时期八旗旗主的地位如何?

网友提问:

雍正时期八旗旗主的地位如何?

优质回答:

电视剧《雍正王朝》有一场戏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八王议政了,当时八王逼宫雍正,在危急关头,张廷玉挺身而出,从理论上驳斥了“八王议政”,十三爷又迅速夺回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这才算是结束了逼宫的闹剧。

而这八王议政中,除去雍正所拥有的拥有的三旗外,其余五旗的旗主在八王议政中出现了四位,另外一位没有出现,或者是四王中有一人统领多旗。

但了解清史的都知道,八王逼宫雍正根本就不符合历史,只是影视作品的艺术渲染而已。雍正时期,八旗旗主已经名存实亡,对皇权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

入关前,八旗旗主权力极大,可以左右朝局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清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八旗制度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最早的时候,那个时候还在关外,八旗的旗主权力是非常大的,军队、财物甚至可以说是旗主的私有财产,本旗人任本旗官,又各有独立的“入八分”的政治权力,军国大政,必须八旗联合集议。

入关后,权力逐渐削弱

入关后,八旗官兵开始实行俸饷制,旗主的财权一下子就被剥夺了,旗人和旗主之间的经济依赖不复存在。

顺治年间,能否参加八王议政需要皇帝任命,并且旗主死后,不再任命新的旗主。

康熙元年(1662年),又将每旗平均员额议政大臣与议国政的制度废除,八旗彻底失去了议政的权力。

康熙三十六年,八旗长官都统、副都统,可越旗充任,八旗旗主对军队的控制被严重削弱。

雍正时期

雍正上台后,取消旗主,改为管理都统职务。都统一职,用词也极为考量。八旗旗主满文原称为“固山额真”。“额真”意为主人,雍正对“额真”这个词尤为敏感,认为,“额真”不是做臣子的可以随便乱用的。因此下旨改用“邦昂”,即汉语“都统”的意思。

雍正朝是旗权转变最为彻底的一个时期,各旗旗主权力被压缩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旗主基本丧失对各旗的控制力,旗内管员的任命豁免全都经由皇帝。

同时,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了八旗都统衙门,其后,又设置了值月旗以集中办理八旗事务,以便于皇权直接深入旗务,值月旗的大臣又皇帝钦点,八旗王公原来拥有的裁决争端和惩治旗人的权力被转移到中央政府各部,可以说旗主彻底丧失了控制权。

雍正时期,八旗的所有权都掌控在皇帝一人之手,八旗基本就是空架子,就和当今的英女王一样。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都知道只有满清才有八旗制度,这个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建,皇太极完善的。清朝入关后八旗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皇帝控制的是上三旗,贝勒爷和王爷控制的是下五旗。但说到底八旗的本质就是一种奴隶制度。旗主就是主人,旗人就是奴隶。主人可随意处置奴隶。

  像是满清时期的范文程,一届朝廷重臣,深得皇帝信任,也为大清朝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但是范文程的妻子,却被镶白旗的旗主霸占并欺辱。这件事情闹的是沸沸扬扬。结果就是旗主被罚一万两白银,这件事情就这么了解了。一个朝廷重臣,竟然被旗主欺负成这样?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如果是这件事情发生在清朝初期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是到了清朝后期,旗主跟皇帝已然没什么血缘关系了,甚至这些旗主在朝廷里都没什么地位了,为什么这些旗主还能再旗人面前颐指气使,摆出一副主人的样子来?

  难道是因为混的太差,所以故意找借口来羞辱那些比自己混得好的旗人,来找回一点自信和尊严?这样子也太无聊了吧。据相关史料记载,道光十七的大学士松筠深得皇帝喜爱,但是却好几天没有上朝了。道光皇帝就问为什么,下面的大臣就回答说:“松筠因为他的旗主家里有丧事,所以松筠要过去当差。”道光皇帝就让那个大臣去看看情况,并说没什么事就让他早点回来。那个大臣到了旗主家里,就看见松筠摘了帽子,穿着丧服,在敲鼓。道光皇帝一听这件事,十分生气,直接就罢免了松筠的旗人身份。

  再比如慈禧太后本是下五旗,但是为了避免上文所说的这种情况出现,也为了皇家颜面,所以朝廷就将慈禧太后的娘家从下五旗抬到了上三旗。也避免了这种尴尬的出现。

  甚至在雍正时期,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雍正还特地下令禁止下五旗为旗主服丧。但显然,这个措施并未得到落实,不然也不会有松筠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过现在的话就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了。

其他网友观点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八旗由来

八旗最初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满洲女真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期设置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成四旗。后随着战争的需要和人口的增多,于1615年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之制最终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其它六旗分别由皇帝的兄弟子侄统领。公元1651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直接统领,从而形成了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与下五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八旗的分类

1631年皇太极创建汉军旗,1642年扩编为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其中最重要的满洲八旗,由瓜尔佳氏、钮钴禄氏、舒穆禄氏、纳喇氏、栋鄂氏、马佳氏、伊尔根氏、辉发氏这个八大家组成。

蒙古八旗,主要由归附蒙古各部的首领构成。主要有:恩格德尔、明安、鄂齐尔桑、噶尔马叶登、武讷格、布颜代、琐诺木、奇他特卫征等家族构成。

汉军八旗,则主要以归附的明朝官军为主,它在清王朝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领则大多为明朝辽东汉人,在同清朝创建的长期征战中发迹,康熙朝以后又迅速演变为官宦世家。其中人物众多主要有:李永芳、李思忠、石廷柱、祖大寿、马光远、范文程、金玉和、高其倬等人。

以上的三种八旗,在清军入关后,分驻到全国各大要道和城市中。到雍正朝为止人数总额约为10万人左右。

雍正时期的旗主

雍正时期对原来八旗制度进行了改革,真正的把权力掌握在了皇帝手中。

一是将皇子全部封入下五旗。用皇子来分割原来旗主的势力。被封的皇子与原来下五旗的旗主一样领有该色旗中的满、蒙、汉三种旗下的佐领。具体数目根据所封爵等而定。

二是削弱旗主的旗权。规定了都统、副都统越旗出任,削弱了旗主对本旗人任官的控制权。

三是对旗主的削弱了旗主的统辖旗兵权。规定下五旗的护军和上三旗的护军一样,护卫皇帝的紫禁城。使得下五旗的护军不再归原来旗主指挥。

综上所诉,雍正时代的旗主们并没有什么实权了,他们只能做个王公贵勋享福,并不能太干预朝政。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刘关张结拜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何关死后刘没自杀的想法?

下一篇: 有人说现在匈牙利足球衰落了,那匈牙利足球队放到亚洲能算什么水平呢?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