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网友提问:

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优质回答:

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明朝为什么会废除宰相制呢?其实这和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胡惟庸,他是明初的丞相。早年他随着朱元璋起兵,建立功业。在洪武六年(1373年),李善长推荐他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相。

那么,这场胡惟庸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朱元璋当上皇帝是比较不容易的。朱元璋本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了,前面的刘邦好歹还捞个亭长做做,而朱元璋从小就是要饭活过来的。

于是在他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里便愈发膨大。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意欲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这个案子就是胡惟庸案。

这件事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一职,并且规定之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

不过呢,表面上似乎是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自觉被威胁才废除宰相制度的,但实际上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胡惟庸案的性质是臣下意欲乱上抑或者是朱元璋处心积虑除掉文武功臣,保障自己权力的手段呢?我们现代的学者对此看法不一。

但唯一能肯定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其实我们从朱元璋后续的行动中,也能看出来在废除丞相之后朱元璋着实是有这么一段令他十分焦头烂额的日子的。

废除丞相之后,六部尚书就直接归皇帝管了,相当于皇帝自己做着丞相的活,自己的活也要做,这下真的是忙不过来了。据说,朱元璋最忙的时候,平均一天要看三百多件奏章。工作量这么大,长期做下来,谁也吃不消啊,没办法,后来朱元璋就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这其实就相当于秘书一职,来帮助他看折子。

那么,宰相制的优缺点就很明显能够看出来了。

优势呢自然就是能够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

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即容易滋生腐败,会有欺下瞒上的事情发生,对皇权会产生威胁,影响中央集权。

其他网友观点

要搞清楚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我们应该先了解宰相制是什么,宰相制的弊端与优势是什么,然后才能更好的对比进行分析,所以接下来我将先讲宰相制的弊端与优势,再分析明朝为何废除宰相制度。

一、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古代经常称宰相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人指的就是皇帝,因为宰相就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他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具体官名又会根据不同朝代而不一样。

宰相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上辅佐皇帝处理朝中事务,对下有安抚诸侯,体恤人民,监督其余官员各司其职的作用。可以说宰相确实位高权重,而且压力也不小,当不好对一个国家的影响颇大。

宰相的正式官名有很多种,每个朝代不一样,比如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都是宰相的实际官名,至于具体发展历史,我们下边再说,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因为总有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混淆。

所谓宰相,是对某一群掌握国家最高行政职权的官员统称,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有些朝代设置几十个宰相,真正直接将宰相用作官名的只有宋朝时期的辽国,他们设置南宰相与北宰相,分别是两个人担任,并且就是实际官名。

除了这个特例之外,其余时代宰相一般都以其他官名来任命,其中就包含丞相这个官名。丞相在先秦时期的雏形是相、相邦之名,秦朝成立后,正式以丞相来命名。西汉时期,一样设置丞相一职,到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才将丞相一名改为大司徒,期间总共经历220年。

名字改变之后,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再设丞相,并且自己毛遂自荐当上丞相之位。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将原本宰相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丞相,官品为从二品。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也曾把尚书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丞相,官品为正一品;元朝在中书省曾设置丞相一职,官品为正一品。

可以说丞相一职在宰相这个群体中,应该是使用过时间最久,历朝历代最喜欢使用的一个官名。

二、宰相制的发展历史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韩非子·显学》

这是史料中对宰相最早的记载,到了先秦时期,宰相的雏形就已经比较明显,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有周公做太宰,这些都是宰相的雏形。当然那个时期,还出过一个很优秀的宰相就是管仲,他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宰相。

秦朝时,宰相具体官名为丞相,有时候丞相还分左丞相与右丞相,这个时期的宰相制度以及职权已经比较明确,并且宰相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

汉朝汉武帝时期,宰相的具体官职还是丞相,但是汉武帝逐渐将政务中心转移到内廷,宰相职权也就不再是丞相那里,而是转移到尚书台,也就是说尚书台在此时相当于宰相。

汉成帝时期,汉成帝将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并且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一起为三公来承担宰相的责任,汉哀帝时期又把丞相改成大司徒,大司马改成太尉,大司空又包含大司徒、大司空,所以这个时期是以大司徒、大司空、太尉为三公来承担宰相职责。

三国时期宰相在每个国家都不一样,比如魏国称为相国,蜀汉还是丞相,吴国最开始用丞相,后来设置为左右丞相来分担。

晋朝建立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也就是三省六部的雏形,此时执行多宰相制度,宰相不再局限于三公,三省开始与三公共同称为宰辅,一起分担宰相职权。

南北朝时期比较混乱,宰相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权臣自命为丞相或者相国,并以此来进行谋朝篡位,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宰相制度弊端已经开始显露。

隋朝时期建立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并且三省长官分别为内史令、纳言、尚书令,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长官多以侍郎命名,三省六部长官共同承担宰相职权,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标志着宰相制度的进一步成熟与规范化。

唐朝在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不过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不再叫尚书令,改成尚书仆射,中书省长官还是中书令,门下省长官改成侍中,此外,这个时期参议朝政的官员只要加衔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也算宰相,所以在唐朝时期出现很多宰相,尤其是李隆基时期,宰相更是多得不行。

五代时沿袭唐朝制度,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等来承担宰相职权,其中只有后唐与后周搞特殊。

宋朝时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宋朝宰相的权利已经被皇帝逐渐削弱,讨论政事都没法坐着讨论,以前宰相都是可以坐着讨论国家大事。

由于宋朝对宰相削权严重,并且变化多端,引起当时宰相的不满,所以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宰相乱政比较严重的朝代,搞得天下一片大乱。

元朝时期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担任,往下是左右丞相,再往下是平章政事,这些都属于宰相,这个时期的宰相有时候也多达十余人,数量较多。

明朝初期也有宰相,比如中书省、左右丞相都属于宰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罢黜中书省,废掉丞相,以内阁大学士来辅助自己办理一些文书工作。

至此,宰相制度被废除,清朝亦沿袭明朝内阁制度,还加设军机处一起辅助,军机处长官称之为军机大臣。

纵观宰相在各朝各代不同的官职以及变化过程,我们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就是为了皇权以及国家事务做贡献,宰相虽然表面上是辅佐皇帝,可实际上权利过大也会影响皇帝集权,那么,宰相制度究竟有些什么弊端与优点呢?

三、宰相制的优缺点

宰相制度在历史上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1380年结束,总共1600年左右时间,在封建王朝二千年左右的历史上占据80%,足以说明这个制度的优势相当明显,比如:

1、给皇帝减少压力

宰相就相当于皇帝的直接秘书,帮助皇帝处理一切朝中事务,对大多数事情进行一个事先的合理规划判断,拿出一定的方案再去找皇帝商议定夺,这样一来,减少了皇帝很多工作量。

要是没有宰相制度,皇帝一个人需要处理所有事情,大事小事都要让皇帝亲自定夺,不仅让皇帝过分劳累,而且皇帝要是能力差一点,完全就把一个国家搞垮了,有宰相的辅助,这个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一些。

2、分权避免皇帝乱用权利

宰相虽然属于皇帝之下的官职,但是也可以对皇帝进行监督,比如有时候皇帝想要做什么事情或者决定,也是需要与宰相一起商讨的。唐朝时期的李治想要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也需要过问长孙无忌、诸遂良、李勣等人,当时他们充当的角色就是宰相,皇帝的决定需要与之一起商讨,方能最终定夺。

这样一来,一些想要胡作非为的皇帝就会得到一定的限制,避免国家因为皇帝能力不足导致国家衰亡。比如唐朝李隆基初期,虽然李隆基自己能力一般,但是姚崇、宋璟等人给他辅助,李隆基哪怕每天不早朝,国家一切事务一样在宰相手里正常运行,并且还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在说优点的时候,我想缺点也暴露得一览无余:

1、影响皇帝集权

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江山与权力比什么都重要,人人都想成为皇帝,而皇帝也担心有人对皇位虎视眈眈。宰相作为最接近皇帝的群体,当然对权利的欲望也更加大,而且机会最大。所以很多宰相就会借着宰相职务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任用人才只要自己的人,最终导致皇帝权利失衡,无法控制宰相。

这样的事例历史上很多,比如唐朝的李林甫,任用人才就是专门按照自己内心想法任用,根本不管国家安危,在位19年,将唐朝人才基本搞没了,最后任用一个安禄山,还导致引发安史之乱,给唐朝致命一击。

宋朝时期的宰相赵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还有元朝时期的宰相最终也是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最后灭国。所以说,宰相这个职位,对皇帝的皇权影响是很大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国破家亡。

2、宰相不作为

除了宰相夺权之外,不作为也是对国家社稷十分不利的,宰相身居要职,掌握着国家很多人事任用以及各种特殊权利,要是不作为或者仅仅想着给自己捞好处,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宰相贪污腐败,因为大小事件都要经过他的手,他完全可以借助职务之便对一些要办事的人收取好处费,不给好处或者不讨好他的,他就坚决不办事。

比起夺权那种危险系数太高的事情而言,不作为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所以宰相制度一直在变化,机制越来越复杂,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宰相实现分权,防止宰相独权专政,影响国家发展。

不过,在1600年左右的宰相历史上,事实胜于雄辩,不得不说的是,宰相制度的利大于弊,大多数宰相还是兢兢业业,一心想着国家与江山社稷,并且效犬马之劳,只有少部分宰相名声不好坏了这个团体的名声。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更多的原因并不是宰相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朱元璋自身原因,为何这么说呢?我继续为你分析。

四、朱元璋为何废除宰相制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元璋即吴王位,建百司管属, 置中书省。设右左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相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吴元年(1367),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正月,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明太祖实录》

这是朱元璋初期的宰相,然而李善长也被朱元璋处决,徐达死因不明,不过估计也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呢?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朱元璋出身比较差,在一个农民家庭长大,这与历史上很多君王的出生都是截然不同的,不得不说历史上的君王大多还是出生于名门旺族或者王侯将相家里,并不是说出生不好就会怎么样。

而是因为与很多君王相比,朱元璋的教育以及心胸是有所区别的,再加上他的经历,曾经最落魄时当过乞丐要饭,最后成为皇帝,自然对权利把控欲望更加强烈。

但这些也还不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元朝的灭亡教训以及胡惟庸一案对他影响太大,在对元朝灭亡进行总结时,朱元璋说:

元氏混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他的理解就是元朝灭亡主要原因是君主不够集权,导致臣子专权谋权,最终引发人心涣散,天下大乱,以至于灭亡。而君主不够集权的主要原因还是制度有问题,这里所说的制度大概率指的就是宰相制度。因为宰相制度削夺皇权,导致最后宰相专权,这是朱元璋所担心的事情。

后来胡惟庸涉嫌造反,这个曾经与朱元璋一起打下江山的患难兄弟,在担任宰相后也逐渐迷失自我,最后与朱元璋公然敌对,想要谋权篡位,最终被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决,至于造反真实与否,我们很难弄清,反正朱元璋为了实现君主集权,几乎把所有开国功臣都杀光了。

胡惟庸事件之后,朱元璋宣布其罪责:

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噪进之徒及功臣式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

此后不久,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就废除宰相制度,声称: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意思就是说以后谁敢建议或者提出设立宰相,就要用极刑进行处置。因为朱元璋说了这样的话,以后当然没人敢提设立宰相一事。不过朱元璋自己一个人处理政务一段时间,感觉到力不从心,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设立内阁制,让内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一些文书之类的事情,后来又不断完善内阁制。

但是事实证明,内阁制与宰相制又何尝不是相似呢?内阁大学士一样可以专权,和宰相专权区别也不大,并且这个制度的完善需要很长时间,而宰相制度原本已经经过1600年时间的完善,更加成熟,与内阁制相比,优点显而易见。

结语

不管是宰相制度还是内阁制度,都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利平衡,不管任何一方过于集权,对国家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双方均衡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稳定和谐发展!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其他网友观点

当胡惟庸作为明朝的宰相试图谋反并且意图杀害朱元璋时,胡惟庸的计划被泄露并且被朱元璋所得知。朱元璋如梦初醒,连忙调集人手剿灭胡惟庸,并且为了彻底拔除胡惟庸团伙朱元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运动。胡惟庸一案结束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防止日后出现丞相再次危害皇帝的事情发生便立下了从此废除丞相制的规定。自此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丞相制宣告废除。

此时想必有许多人要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宰相制又有什么弊端与好处呢?

一:弊端

宰相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在给皇帝找了一个政治的代理人。但是这个代理人却在实际上分割了来自于皇帝的权力,成为了百官的领袖。

当宰相与皇帝的意见不和,而宰相的手腕强于皇帝时,这个国家的大权将会落入宰相的手中。

回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有无数多的例子充分表明了宰相对皇帝君权所造成的威胁。

而朱元璋对于自己的权力一丝也不想落入他人之手,为了让明朝一直控制在老朱家手中,朱元璋势必要废除宰相制。

二:好处

宰相存在的好处也在于能够为皇帝分担政治事务的压力,代替皇帝处理大量的繁杂事务。说白了,如果皇帝找了一个非常忠心又有才干的人做丞相,便是找了一个免费的劳动力,为皇帝自身解决了负担。

当有宰相存在时,对君权也有较为明显的制约作用,能够使政治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至于脱轨。

总结:

宰相制度对于皇帝以及君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减轻政治负担,缓解政治压力,并可以使国家客观的发展不至于偏激。用的不好那对于皇帝来说便是培养了一个篡位者,将自己的权力拱手送人。

明朝之所以废除宰相制的主要原因便在于朱元璋不愿意后代出现大权旁落甚至政权被宰相所夺走的局面。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半途哲人唐国明考古出的八十回后曹文一问世,为什么红学的声音已“天翻地覆”?

下一篇: 离婚后前妻不支付抚养费,很多人说一个大男人还好意思找前妻要抚养费?对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