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科举制度为何在晚清会被废除?

网友提问:

科举制度为何在晚清会被废除?

优质回答:

科举制度,是指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オ,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一般认为以隋炀帝创置进士科为标志。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先后实行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但前者受郡国长官意志的影响,后者为门阀世族所控制,对中小地主阶层进入仕途均有所限制。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吸收了汉代察举制的某些合理因素,采取朝廷公开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这种不问出身门第,无须州郡推荐,由朝廷公开考试选士的制度,才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真正开端。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代创设的科举制度,使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唐代科举考试种类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应试者最多。因诸科之中,考进士科难度最大,往往是百人中取一二名,故唐代进士科特别受到士人的重视。进士科考试合格者称为 “及第”,“及第”者要在曲江池参加庆祝宴会(宋代称“闻喜宴”,因宴地在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明清定制由礼部赐宴,称“恩荣宴”),得以在长安慈恩塔下题名(元以后,改为由政府出资刻建进土题名碑),荣耀之盛,可想而知,以致当时进士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即京师或州县学馆学生,送尚书省应试者;一是乡贡,即非学馆出身,先经州县初考及第,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唐代乡贡入京应试,通称“举人”。州县一级考试称解试,考试合格者,州县长官要设“乡饮酒礼”招待,称为“鹿鸣宴”(因宴会上例歌《诗经》中的《鹿鸣》之诗,故名)。尚书省考试,称省试、礼部试。主持考试的,本来是吏部考功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上百余种。应试者可以是现职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以是庶民百姓。唐代制科往往视为非正途出身,不予重视。

宋代对科举制度作了不少改革。宋太祖时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第后,可直接授官。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改称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和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也称省试。

元代科举制度也分乡试,会试、御试三级,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分别登榜。同唐代截然相反,元代考试重经义而轻诗赋。经义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选题,答案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史上以朱熹的《四书集注》考试士人,是从元代开始的。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同科举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学考试的必由之路。明清时学校有两种: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为中央一级学校,称国子监,学生称监生。监生因来源不同,有贡监、荫监、举监等名目。府、州、县、卫设立的学校称为郡县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这是仕途的起点。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生试,简称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院试合格后才能称生员。

明清时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经科考、录考,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会试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各省的举人,考中者称贡士,别称明经。殿试在会试后同一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明清科举考试中还设有专为选拔武艺人才的武科。武科始于唐武则天时代开设的“武举”,以后历代皆续有开设,但不定期,至明代始仿文士考试的体制,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明后期,特别是清中期以后,火器在军事上应用日广,旧式作战方式和技能已渐过时,但武科中仍用陈旧的内容来选拔武官,所起作用甚微。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オ正式废止武科考试。

明清时科举制度的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规定一篇文章在开始的破题、承题之后,必须有起讲、领题(人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落下等部分,在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的每一部分都要有两股两相排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这种严格的文体又称八股文。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在明初至清末的五百多年里,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使应试者都向酸腐迂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将曾经在历史上起过作用的科举考试制度完全引入了死胡同。科举制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1905年9月2日,随着清帝一纸谕令,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其他网友观点

任何一种选举制度,均受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制约,科举亦然。由于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员而不是选拔学者及其他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它的考试内容;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也很难要求科举考试中增加诸如数学、物理、农学乃至商业管理等等尚未形成体系或尚未出现的学科。清未所以能够废科举,并不在于科举本身的弊病,而在于社会制度发生变革。

当然,科举制度以实用主义引导读书人断章取义地对待文化遗产、钻研甚至强记八股时文去夺取功名利禄,对于思想文化和科学事业的进步,确实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其他网友观点

科举制度的从建立到晚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但为何会在晚清会被废除呢?我认为是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合这个时候的清朝了,因为列强入侵,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发生碰撞,迫使清朝必须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风雨飘摇。随着国门大开,西方的思想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国人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并在这方面吃了大亏,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洋务派代表之一张之洞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人才日多,国势日盛;非育才不能图存, 非兴学不能育才” 。为了不再挨打,我要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舞弊行为加剧

科举制度的运行的前提就是公平,科举制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笼络民间的人间,也是知识分子进入朝庭的敲门砖,但到了清末,科科舞弊行为一发不可收拾,这使得科举制度的公平性荡然无存。

前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后有舞弊行为的加剧,科举制已经不适于这个时候的清朝了,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度日渐式微,这是历史进歩的必然选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下一篇: 张飞杀猪的,能给刘备提供资金创业。收入相当于今天什么水平?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