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网友提问: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优质回答: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来源于火耗。

清朝官员俸禄很低,比如一品大员,年俸不过是180两左右。这俸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了,但对于一个一品大员来说肯定不够,他们想要维系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只能贪污。连一品大员都如此,更不要提其他品级的官员了。

那么,清朝的官僚体系主要是靠哪种陋规贪污呢?一个最好的陋规就是火耗。

火耗就是地方官在征税时,把老百姓交上来的碎银子熔化重铸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对于这个问题,地方官一般的处理方案是征税时就朝老百姓多征一点,这样就提前把火耗摊在税里了。

但问题是,火耗到底是多少?国家没有统一标准,完全是地方自行决定。所以,地方官就打上了火耗的主意,开始越收越多。各级官员靠收火耗赚得钵满盆满,而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自然越来越大。

雍正帝继位之初,便致力于整顿吏治,扩充财政收入,于是第一刀就朝火耗下手。他提出了火耗归公,即在承认火耗存在的前提下,将火耗的税额固定化。收上来的火耗,一部分留给地方作为公共开支,弥补财政亏空,另一部分就以养廉银的形式发给各级官员。

之所以称为养廉银,就是把这笔火耗钱作为高薪,补给官员,令其满足,不要再贪,换句话说其实就是高薪养廉。这办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地经济情况好转,吏治也有此为之一振,而且确实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但归根到底,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企图靠满足人的欲望去解决腐败问题的办法,终归都会失败。

虽说有了高额养廉银,但各级官员只会惋惜自己所失去的耗羡收入。于是,高级官员开始截流低级别官员的养廉银,故意只发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流进了自己腰包。而低级别的州县官员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们便在征税的过程中再暗中增耗,然后只上缴定额火耗,剩下多征的自然就成了他们自己的收入。而且除了多征火耗,官员还会巧立各种名目,榨取老百姓的手里的钱。

在进入乾隆年间以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严重到京官都红了眼。

京官羡慕地方官的工资高,油水大,而自己虽然身居天子脚下,但却寒酸得很,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京官们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对来京办事的地方官百般刁难,施展各种吃拿卡要的手段。其中一大体系是孝敬,比如天热了京官要买冰降温,天冷了京官要买炭取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冰炭敬;而另一大体系则是办事的小费,比如地方官来京报销钱粮,到了户部就要给人家“报销部费”。

长此以往,京官的贪婪又刺激了地方官更加卖力地榨取民脂民膏,使得清朝的吏治和经济状况更加朽坏恶化,并导致官僚系统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腐败。

其他网友观点

康熙时期,一名一品大员的年薪是一百八十两白银,七品知县的年薪只有四、五十两白银,这种局面导致康熙晚年的时候,朝堂之上几乎无官不贪。

雍正上台后,为了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特别制定了“高薪养廉”的养廉银制度。

【清代官员俸禄和养廉银】

一、养廉银诞生的环境

1、官员俸禄过低,难以维持基层政府组织,导致官员行政效率低下

古代的官员俸禄低,需要花钱的地方却不少,像影视剧里常有的师爷、仆役,这笔费用都是由官员自己支付的。

也就是说,一名总督每年要靠这180两银子,用来补贴家用、支付出差路费、支付智囊团工资……

雍正在制定养廉银制度时,也意识到官员们太难了,所以他特别强调设立养廉银的宗旨是: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

2、官员贪污现象严重

清代的官员们,在正常工资无法满足收益的情况下,便想方设法找收入渠道。

其中收取税收时,额外征收的“火耗”银便成了光明正大赚取灰色收入的重要途径。

所谓“火耗”是指将民间收来的税收银子进行熔炼时,平均每两会出现一至二分的损耗,而官吏们为了从中捞取好处,他们将这百分之一二的损耗平摊到百姓身上时,却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在给雍正的奏折中提到:

谨奏为奏明雍正元年耗羡银两事,伏查晋省州县征收钱粮,向来火耗最重,每正项一两竟加耗三四钱及四钱五六分不等。

清代官员除了从火耗中捞取私利外,他们收礼的名目也令人结舌。

《朱批谕旨·何天培奏折》:“闻向日馈送巡抚节礼诸项,正数之外,又有堂礼、随礼、绸缎礼、契食礼。其他赞营属印、请托题调、扣克规例、滥准词讼,盈千累万。”

摆在雍正皇帝面前的,便是这样一张涉及整个朝堂,牵一发动全身的贪污网。

于他而言,养廉银制度的出台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

二、养廉银带来的影响

养廉银制度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预防手段,它主要的正面影响有三种:

1、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官员贪污的动机,有利于政坛保持清廉的风气;2、减少了官员额外抽取火耗成本满足私利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3、为后世预防官员腐败提供了经验参考。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养廉银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大的弊端。

比如高薪养廉对于官员贪污的行为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约束作用,乾隆朝第一大贪官“和珅”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其他网友观点

养廉银是如何产生的?

这是与清朝官员的俸禄比较低有关,甚至有些品级比较高的官员,他们一年的俸禄都只刚够养家糊口而已,更不用提那些地方的小县官了,他们的俸禄甚至不够补贴家用。

而与之相比的就是皇室的奢侈,清朝开国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虽然清朝皇室设有内务府来替皇家赚钱,比如皇室的田地,商铺,庄园等,但是内务府的赚钱能力显然跟不上皇室的花钱速度,比如乾隆在位时期花销非常大,内务府常常入不敷出,所以就经常会从国库中调用银子来用,以维持宫内奢华的生活,皇家的开支可以不受限制,但官员们却在极度节俭的原则下生活。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当然维持不了多久,从顺治之后,再到康熙时期,很多高级官员已经过上了非常奢侈的生活了。京城中的官员收入主要靠地方官员的馈赠,各省的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或礼品,一次就抵得上官员年薪的十倍以上。有时候我们在电视剧中会看到清朝皇帝对官员实行罚俸的惩罚,但官员并没有表现出难以接受的状态,因为他们并不依靠关俸为生。

俸禄太低就使得“陋规”盛行,所以在雍正时期就想要遏制陋规的发生,首先就得从增加官员俸禄开始,养廉银政策就制定出来了。当时养廉银其实给的并不少,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一年的俸禄为155两,养廉银政策出来之后,他的养廉银一年高达一万两。

养廉银带来哪些影响?

养廉银对那些官位较的官员,还有自身清正廉洁,没有灰色收入的官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这可以实实在在提高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对防止腐败、培养官员廉洁奉公有一定作用。

但是,养廉银的发放并不能必然带来官员的廉洁,因为即便养廉银再高,也不可能有高级官员们的灰色收入高。养廉银相比于灰色收入来讲,甚至已经算是低收入了。就例如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被抄家时家产高达8亿两,相当于清朝好多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样巨大的收入,养廉银是远远满足不了官员的贪欲的。更可恶的是有些官员拿着养廉银还继续有大量灰色收入,这就使这个制度越来越不合理了。

而且仅仅增加俸禄而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廉洁奉公”只能是一句空话。养廉银制度只能依靠官员自身的意志和皇帝强硬的统治手腕才能发挥效果,像康熙和乾隆两朝,对官员的陋规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这样的官场氛围即便再高的养廉银还是不起作用。只有像雍正那样严格执行,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养廉银。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缺乏监管制度和管理上的松弛,再加上国库经费紧张,经常发不出养廉银,这个制度最终走向了名不符实的尴尬境地,功能性逐渐随着清朝的衰败而衰败。

所以,养廉银制度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也给清朝带来了短暂的清廉时期,但最终因为政策上的腐化,而使这个制度最终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也让雍正期望通过养廉银制度来培养官员廉洁的想法彻底失败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大宅门》为什么白玉婷和万筱菊的照片结婚十年后,她却拒绝了真人?

下一篇: 金融危机时为什么会富一批人?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