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为什么都很注重孝道?

网友提问: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为什么都很注重孝道?

优质回答:

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一个分类,意思就是选举那些孝顺廉洁的人如做官。孝廉的理论来源是: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汉代的韦彪就说:“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中国古代相信家国一体,也就是说,能够对父亲孝顺的人,那么做官的时候一定能够对皇帝忠诚。国家都是忠臣,那么就可以长治久安,就可以天下太平。

察举制作为汉代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为汉代选拔了一大批的人才,但也造成了很多假装孝顺的典范。我们初中历史学过的一句民谣就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汉代选举出来的孝廉很多都是吹捧出来的。如有东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一个叫赵宣的读书人在父母死后,搬到墓道里面去住,一住就是20多年,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孝子”,当地政府争先恐后地请他出来做官。后来有人去检查,发现他在墓道里面生了五个孩子,纳了几房小妾。这就是孝廉制下的作伪。

其他网友观点

举孝廉,举:表示考试。孝:表示孝敬父母。廉:表示清正廉明。举孝廉起源于汉朝,是汉朝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考察的对象包括德行、才学和能力等方面,孝廉也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古代选官为何注重孝道?

在《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而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而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为什么是相背离的呢?因为一个人不爱父母,他一生有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方式: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件事由利变成害了,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那他对百姓也会冷漠,没有仁爱之心。

孝的内容很广泛,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很多人说,你们讲孝有什么用啊?有一个领导,他对父母可好了,但是他不照样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吗?这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要养父母之心,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感到担忧,而且要养父母之志。在《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弗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就是说,每走一步路都不能够、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也不敢忘记父母。如果一个人走一步路都不敢忘父母,一定会走正道而不会走那些邪曲的小路,有舟可以乘就不会去游泳过河。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行危险的事。如果他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父母,他一定不敢口出恶言。为什么呢?如果你口出恶言骂别人了,别人也会骂你,那也会让别人的愤怒之言返到你自己的身上。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也不使父母蒙羞,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孝”。

其他网友观点

举孝廉,是两汉专有的推荐制度。

西汉建立,因为旧贵族基本沉落,国家政权急需组成文官体系治理国家。所以最初是官学选才、恩荫、推荐三种办法。

刘邦为了摆脱诸侯王与勋贵阶层,曾经下诏书求贤,要求地方官推荐贤能。此后汉惠帝吕后都曾经发布命令,要求孝弟力田,察举制有了开端。

汉武帝时基本成形,分为:孝廉、秀才、察廉、光禄四行。这四个科目,尤其以孝廉最重,也就是孝子廉吏的意思。

东汉时期改以各郡人口推荐,郡国长官向中央政权举荐孝廉,即是察举制度中的举,人口不满十万的郡国三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每两年举一人,超过20万年举一人,40万年举2人,最高120万年举6人。因此孝廉就是两汉时期出仕的正途。

世家逐步形成,互相交换举荐子弟,察举制度沦落为世家豪强控制政权的法宝,更是多次出现举孝廉,父别居的笑话,因此察举制被曹魏更为九品官人法。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三国时期天下13州曹魏占据9州,实力远超蜀吴,为何魏国没有能够统一三国?

下一篇: 老赖怎么样会构成拒执罪?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