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天下13州曹魏占据9州,实力远超蜀吴,为何魏国没有能够统一三国?
优质回答:为何魏国没能统一三国?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时机未成熟。曹操赤壁之战后,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孙刘两家趁机壮大,而西北方向的韩遂马腾又东进,与曹操大战,曹操虽然取胜,却也是损兵折将,将士多年征战,需要休整(详情可看津城沐雨的头条文章《孙刘联军的胜利是历史倒退?没错,因它阻挡了一个强大王朝的建立》)。
而等曹操缓过神来之后,孙刘两家也壮大,汉中之战曹操再次败于刘备,关羽北伐也大大削弱曹操。
夷陵之战后,虽然孙刘两家两败俱伤,但又重新结成联盟,曹丕先是五路大军攻蜀,结果未建寸功;紧接着伐吴,赵云牵制关中,伐吴还是大败。
可见,在蜀和吴自己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不管曹魏先攻打谁,只要没有一举战胜的能力,另一方便会牵制,魏国虽然强大,却不能两线出击。
所以,魏国虽强,时机不到,难以统一三国。
其二,魏国君主短命,江山落入他人之手。魏国几代君主,一个比一个短命,结果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最后曹爽被杀,曹氏宗亲被大肆诛杀,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控制,曹魏名存实亡。
魏国已经在实际上灭亡,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自然不会统一三国,统一三国的任务交给了曹魏的实际掌权人司马家族。
明历史,知兴替,懂得失,欢迎大家关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其他网友观点这问题话分两头说,先说曹操。
曹操是魏武帝,尽管是他儿子曹丕封的,但公认曹操是曹魏的开国之君,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名义上是继承汉家江山,实际是继承的曹操打下的地盘,所以提曹魏是否一统天下就得先说说曹操。
曹操是有一统天下的机会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率大军南下,败刘备降刘琮拿下荆州大部,这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可惜赤壁一战,不小心被孙刘联军一把火烧了个透,错失了最好时机。
赤壁虽败,损失了一些人马船只,可并没彻底改变力量对比,曹操完全可整肃军马再战,是什么阻挡了曹操的统一步伐呢?其实是曹操的心态。
这个心态又可由公、私两方面去理解,因公是连年战火,民不聊生,国家确实要休养生息,做为丞相,不能只武不文,当然还得治国,无论孙权、刘备怎么闹腾,还是没人敢不认朝庭,大汉仍是一统江山。从私方面,曹操征战几十年,年岁日增,在东临碣石时,就称烈士暮年,还可壮心不已,可又过了十多年,已是不得陇望蜀了。古人岁寿有限,曹操也是精力不济了。从另一方面看,曹操还真没取代汉室,自己称帝的心,如果想就一定会打下个统一的江山来。
曹丕代汉,自然只能占得住已有的九州之地,其实孙权很快就上表称臣了,也就说江东诸郡名义上也是大魏的了,只有刘备不服,自承汉室,称皇称帝。可曹丕新朝初立,时局稳定为当务之急,真还不敢善动刀兵,防着刘备不攻,就算不错。
曹丕在位时日不长就死了,曹叡即位,诸葛亮就开始了北伐,虽未成功,但自此长期袭挠关中边境,孙权在东吴又伺机称帝,三足鼎立之势渐成。
曹叡命也不长,而他之后,曹魏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弱,重点成了曹氏宗亲与权臣司马懿之间的争斗,内政为主,国力虽在日增,但无暇南顾,防守为上,攘外必先安内。
直到司马师、司马昭全面掌控了朝政,而蜀汉连年征战,国力耗虚,司马昭令钟会、邓艾出兵,灭了蜀汉,这更加强化了司马氏的专政。
其他网友观点首先,天下十三州不是均分的地盘。刘备占有的益州虽然只是一州之地,却比其他州大很多。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中原地区的州县多,但平均下来,一个州的土地没有那么广阔。所以曹操的地盘,也没大到题主想象中的那样,能比孙刘两家加一起还大。
再者,实力的大小,并不能完全决定战争胜负。如果直接对比下实力就能看出胜负,那就不必去打仗了。官渡之战曹操不如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不如曹操,但种种原因下,这两场战争都是相对弱的势力赢了,这更说明了问题。
至于最弱的蜀国,一直追着最强的魏国打,看起来确实有点奇怪。其实不是赤壁之战后魏国实力下滑。而是诸葛亮掌控的蜀国不敢和魏国去拼发展。魏国的土地比蜀国多,人口比蜀国多,地理环境也比蜀国好。在这个基数下,如果放任魏国平稳的发展,两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只能在差距还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去不断骚扰蚕食魏国,联合东吴,给魏国造成麻烦。
某种意义上说,吴国是可以倒向魏国的(事实上孙权确实臣服过)。因为吴国本来就是一个割据政权。在政治上来讲,它是最没有可能统一三国的。但蜀国不同,蜀国没办法投降,一旦投降后,大汉的最后一面旗帜就倒下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所以诸葛亮只能不断的和魏国死磕,不管魏国愿不愿意。